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2016-04-15 18:23:11)
标签:

教育

历史

旅游

文化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夏李村位于兰溪市西部永昌街道,距城区20多公里,人口一千多,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戏曲家、戏曲理论家、美学家李渔的故乡。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李渔在世时,已经名扬四海;而他去世后的数百年间直至今日,更是不断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观点评述他、研究他。而且,李渔早就走出国门,发生世界性的影响。有关材料表明,最早译介李渔的还是日本。在李渔去世后91年,即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日本有一本书,《新刻役者》问世(“役者”即“优伶”),里边译载了李渔的《蜃中楼·结蜃·双订》。据日本青木正儿《中国近世戏曲史》中说,德川时代(1603——1876)“苟言及中国戏曲,无有不立举湖上笠翁者”。日本明治三十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出版的《支那文学大纲》,分十六卷介绍中国文学家,李渔独成一卷,该书将李渔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等并称为二十一大“文星”。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此后,李渔的《风筝误》和《夺锦楼》、《夏宜楼》、《萃雅楼》、《十卺楼》、《生我楼》等作品陆续翻译出版。李渔的《三与楼》英译本和法译本也分别于1815和1819年出版。此后,英、法两种文字翻译的李渔其他作品也相继问世。上世纪末,A·佐托利翻译的拉丁文本《慎鸾交》、《风筝误》、《奈何天》收入他编著的《中国文化教程》出版。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上世纪初,李渔的《合影楼》、《夺锦楼》等德文译本也载入1914年出版的《中国小说》。此外,由莫斯科大学副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汉名华克生)翻译的俄文本《十二楼》也介绍给俄国读者。近年来,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独特的见解。他来中国数月之久以完成一部有关李渔的专著。德国的H·马丁博士也发表过数篇研究李渔的论文,并出版了专著《李笠翁论戏剧,中国十七世纪戏剧》。美国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于1977年出版了华人学者茅国权和柳存仁著的《李渔》。(参见赵文卿、赵肖羽编《李渔研究麟鳞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当然,李渔最被今人看重的是他的戏剧作品和戏剧美学理论。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李渔生前穷愁半世,常常自叹:“饥来驱人”,“伤哉,贫也”!然而,他却把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戏剧美学论著留给了人间,为我国古典戏剧美学宝库增添了一颗珍贵的明珠,这就是著名的《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后人将《闲情偶寄》中这些论述戏剧艺术的部分(《词曲部》和《演习部》)摘取出来,辑为《李笠翁曲话》。《闲情偶寄》是李渔61岁的时候(即康熙十年,1671年)付梓问世的。这部著作自问世以来,颇负盛名,常常为人们所称道,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些戏剧论著,如清代杨恩寿的《续词余丛话》和民国初年吴梅的《顾曲麈谈》,甚至大量袭用了《闲情偶寄》的原话;近代著名学者胡梦华、朱东润、曹百川等人,均对李渔剧论高度评价,或将《闲情偶寄》同亚里士多德《诗学》相提并论;或认为“我国详尽而有条理之戏剧论,首推笠翁之《闲情偶寄》”,李渔“启导后学,度人金针”,“诚剧界之巨子,词场之功臣”。由此可见李渔剧论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实际上,这部著作也确实是中国古典戏剧美学史上十分重要的一部作品。如果把它称为一块里程碑,在一定意义上说,也并不算是过誉。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距夏李村百米,紧贴永游公路,“李渔故里”高大牌坊耸立在村口,穿过整齐洁净的通村林荫大道,进入村庄,村内良田成顷,茶园成片,毛竹成林,绿树成荫,房前屋后,古木参天,郁郁葱葱。

    牌坊对面,跨过公路,就是中国十大著名凉亭之一“且停亭”。凉亭南北两端墙圆拱门洞开,门额上有李渔亲题“且停亭”三字。亭外有块水泥制碑,碑文是“重修且停亭碑记”。进入凉亭,只见石柱上的楹联亦为李渔手迹:“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离永昌到游埠的公路不远处,有一座李渔坝。李渔坝,俗称下石坪,位于夏李村西北约700米的龙门山之麓,三八水库(晏公庙旧址)右首。坝坪长20米,(排水口为11米),宽3.7米,高4.5米,系红条石砌筑,与堰坑相配套。坪坝始筑于明代,清顺治初,李渔率村民,对下石坪等坪坝进行修复加固和堰坑的疏浚,使村上的水利条件大为改善。1989年12月被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进入夏李村,我们首先来到李渔雕像前。只见李渔身穿长大褂,高达二米,加上底座一米,整个塑像高达三米有余。底座上刻有“李渔(1611-1680)”等字。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照壁背面是口水塘,水塘对面,正沿着水塘边,在建造仿古木结构的长廊。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我们来到“永公堂”,俗称四分厅,也叫“祖厅”。它坐东朝西,三进两明堂,厅面阔三开间,约十四米,厅纵进深三十五米,建筑面积约五百平方米,正门额题“本源重地”四字。外观马头墙,硬山顶,气势宏伟壮观,据说是夏李村唯一保存完好的厅堂建筑。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永公堂”侧面门额上书“积德荣昌”四个繁体字,跨进门只见前进置有木结构的戏台,后进为堂楼,现为村里的老年活动室。高高的梁上悬挂一匾额“思廉堂”,厅中竖着屏风。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中厅(中进)梁上有陈永源题写的“永公堂”匾额,厅中摆有“八仙桌”和“四尺凳”,供村中老年人打牌、麻将等娱乐用。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来到李渔故居,李渔祖居是一座干净别致优雅的庭院。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村中有新建的长廊,李渔早年叫仙侣,故取名为“仙侣廊”。

    夏李村有九大遗址:分别是大士宫、李渔坝、晏公庙、太公堂、万三太公墓、且停亭、李渔故居-伊园、李氏大宗祠、伊山后石坪-堰坑。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我们坐在永公堂里品着李渔家茶,又到伊山参观了上千亩的茶园,从中了解到李渔家茶的历史渊源、传承过程、品鉴方法,以及所得荣誉。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兰溪英特茶叶有限公司老总姚水滨是我高中时的同学,说到李渔家茶,曾有一诗描写: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叶绿芽儿细,寒冬历雪霜。

          伊山烟雾锁,农女仲春忙。

          淘取芝堰水,赠与外地郎。

           气清溢茶楼,久久留余香。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知情人士称“李渔家茶”是上等雨前茶,分为伊山毫露(纤毫沾露,茶之极品);伊山芽雾(春芽洇雾,茶之佳品);伊山叶雨(雏叶沐雨,茶之良品)三个品种 

        姚水滨老总一脸微笑,总结性地说:李渔家茶传承至今,几代茶人呕心沥血,不遗余力,创荣耀无数:企业先后荣获浙江省示范茶厂、浙江省生态循环示范企业、金华市农业龙头企业、金华市农业科技企业等称号,李渔家茶品牌多次荣获浙江省绿茶博览会金奖,华东地区包装创意金奖,并授予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许可。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在2015年1月7日兰溪茶文化研究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姚水滨老总激情洋溢的发言,赢得了与会领导和会员的阵阵掌声,他回顾了李渔及茶文化的研究、李渔家茶品牌建设所走过的道路,表示:一是要充分挖掘“李渔家茶”品牌渊源,进一步传承李渔茶文化;二是致力于“李渔家茶”品牌、品质、文化的相互支撑;三是着力“李渔家茶”品牌推广宣传;四是做好“李渔家茶”的深度研发、推广,创新营销模式。

走进夏李村:李渔故里话家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