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嵩山北舒村:舒元舆后裔辈出人才

标签:
教育历史旅游文化 |
自始迁祖舒谡、舒诎创建北舒村以来,到目前已传至二十二代,人丁有1200余人,先后衍分曹村、羊峨、何岗头、王村、施坞等五个以舒姓为主体的村落,是舒元舆在兰后裔三大支系中人口最多的一支。本支派排行字为:礼、良、进、纲、宦、宪、英、敏、景、贞、恭、谦、宗、逊、让、恺、悌、懋、淳、和、经、纶、维、纪、纁。
在柏社乡北舒村村口,东是操场,南为民宅,北距水阁至马涧公路不远,有一座祠堂,叫舒氏宗祠。民国二十二年(1933)奠基,民国二十五年(1936)竣工。由舒绍基出资建成。
舒绍基,曾任国民党政府特派驻鄂、绥清公署少将经理,武汉行营少将经理处长等职。该祠建成后一直为柏社乡完小的校舍。
舒氏宗祠占地面积936平方米。坐西朝东,五开间,三进,每进间有厢房连接,硬山顶。
前进:五间,通面阔21.1米,通进深9.5米。明间为一戏台,是本建筑的精华部分。戏台歇山顶,木匾上书“听嵩呼”三字。用三柱,扁尺梁。云龙喷水状牛腿,出跳深远。戏台面积36平方米。雕刻较精致,次间五柱,穿斗式。稍间有楼,楼下用六柱。
中进:通面阔21.1米,通进深9.50米。明间次间四柱九檩,五架梁带前后双步梁,月梁造。檩条下有坐斗支撑,顺檩有蝴蝶木。额枋下皮雕刻凤穿牡丹图案。稍间五柱落地,穿斗式。
后进:通面阔21.1米,通进深7.7米。明次间用四柱,卷草纹扁尺梁,卷草纹牛腿。稍正五柱落地,穿斗式。
六百多年来,北舒村舒元舆后裔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如明清两代的舒其志、舒锡年公,虽无显赫功名,但其道德文章,为时人所重,称誉乡邻。民国时毕业于中央海军军需学校,曾任北平行营及武汉行营少将经理处处长、军政部驻鄂军需局长、军需署设计委员等职的舒绍基;建国后毕业于同济大学,曾执教于北京工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任湖北十堰市建委总工程师、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武汉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的舒思明,均生于斯,长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