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戏剧《十种曲》
(2015-11-05 21:18:08)
标签:
娱乐文化 |
李渔戏剧《十种曲》
李渔多才多艺,是一位伟大的戏剧家,一生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蜃中楼》《意中缘》《凰求凤》《奈何天》《比目鱼》《玉搔头》《巧团圆》《慎鸾交》等大量剧本。
李渔说,戏剧创作是他生平最大“痴嗜”,自称是“曲中之老奴”“歌中之黠婢”。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李渔的作品因为雅俗共赏,通俗易懂,故遍行于坊间,不少作品还被翻译后流入日本及欧洲国家。
《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主张“填词之设,专家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十种曲》的题材全是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而且喜剧色彩十分浓郁,这是李渔传奇最为突出的地方。他说:“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杖头歌一阕;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令变喜成悲咽。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人家平时工作压力本身就大,花了钱来看你的戏,就是奔着“消遣”二字来的,你还动不动让人家哭,何苦来着。所以李渔一反当时戏曲之常态,也是看中戏曲市场的空档,以喜剧为主攻方向,一下子成为当时很多戏班子愿意重金聘请的剧作家。
李渔以喜剧作为特色,其中《风筝误》还被列为中国十大古典喜剧之一。在日本出版的16卷本文学大纲中,李渔的戏剧文学创作成就被单独列入第三卷作重点评述。他的许多作品因为深受百姓欢迎,至今盛演不衰。其中《奈何天》还被广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三女休夫》,由著名笑星潘长江主演,在中央台电影频道多次点播,深受观众喜爱。
李渔还创办了家庭昆曲戏班,人称“李渔家班”,自任编剧、导演和教习,时历7年,走红大江南北,“全国九州,历其六七”,在全国各地巡演。
李渔戏剧理论的代表作《闲情偶寄》,含词典、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8部,共234个小题,是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创作、导演和演出方面最为完整、系统、实用的理论体系。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全面、详情地论述了戏曲创作的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科诨和格局,戏曲导演方面的选剧、变调、授曲、教白、脱套和演员表演方面的选姿、修容、治服、习技以及锣鼓、丝竹如何配合等戏曲艺术的全过程,内容丰富,立论鲜明,成为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
李渔在剧本创作结构上,精辟地提出要“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剧本曲文要“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提倡戏曲导演要善于变革,“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缩长为短,变旧为新”。在“宾白”表演处理上,主张“声务铿锵”“语其肖似”“文贵洁净”“意处尖新”,还提出“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等戏曲表演要旨。
李渔的戏剧理论,一直影响着我国近代、现代戏剧创作、导演、表演实践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