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堰古村简介
(2015-09-02 07:49:00)
标签:
旅游文化 |
芝堰古村简介
芝堰古村位于兰溪市黄店镇境内,占地面积.6.6公顷,居住人口约1000人左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海拔90-977米,属半山区,北部为山区,东南为丘陵谷地,占地约为60%,整个古村面芝溪,背东山、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村中文物建筑集中,以“九堂一街”为主,包括28幢明清建筑,徽派风格,马头墙错落有致,九堂即衍德堂、孝思堂、呈显堂、济美堂、光裕堂、成志堂、世得堂、世泽堂、善述堂;一街即月亮街,原是金华到建德的驿道,古村中还有一大特色就是有环绕全村、统经每条街道和家家户户门口的水道。
芝堰村古建筑群,以其“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最富有特色。据志载:宋高宗南渡,有一姓陈名大经的睦州郡守杖策选胜,留次子陈滴迁居此处,乃营建村落。芝堰建村有850多年历史,在此村共居的1700多人口中,其中1650余人姓陈的都是大经公的子孙。陈氏的后裔经过800多年的苦心经营,不仅拥有衍德堂、孝思堂、承显堂等古建筑近百座,其中衍德堂为元代建筑,孝思堂最大,占地1300平方米,而且元、明、清、民国等四个朝代的各种建筑集于一体,像一座典型的中国古民居博物馆。陈氏先祖按照中国风水环境随类赋形的设计原理,以南北相向、贯通村中的街道象征毛笔,以北面陈陀山的“金交椅”象征笔架。街面上明、清和民国期间的店面楼堂比比皆是,其中有安寓客栈、银楼当铺、骑街木屋、碧水一径跨墙而过。以占地1300平方米的陈氏宗祠“孝思堂”象征一块墨。以整座村落所处的平整的田畦象征白纸。以南面的“半月塘”象征砚台。半月形水塘上浮白鹅,冬日的阳光下儿童绕水塘嬉戏,老人晒太阳,谈天说地悠闲之间呈露百年古朴民风。
芝堰村又一个特点就是半边路半边渠。走进村中和街巷,几乎家家门口都有一块已磨得发亮的青石埠,用来洗衣、洗菜,一跨出门槛就行,溪水常年流动,能见到水底的石子和游鱼。
芝堰村整个古村落更像一张带格子的稿签,方框是明清古宅,线条是弄堂沿的路和水渠。爬上后山看,又像一张撒出去的网,网里挤满黑乎乎的鱼,呈一个大大的网形弧状,村里人说:“孩子们读书考出去了,就是逃生的鱼,远游外面的世界。”
月亮街原是元、明、清时从金华通往建德的古驿道,用做商旅、官第、挑夫过境留宿,当时附近客栈、酒店、药店、作坊、当铺、妓院、澡堂一应俱全。可见芝堰村古代的繁华。当网中的鱼同样挣大钱,创大业。
芝堰村孝思堂
孝思堂位于黄店镇芝堰村,是在元代末年时的陈姓小祠堂的基础上建造的,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大门朝西北偏西85度,它由门厅、廊庑和孝堂组成一个“回”字形,门庭两侧有厢房,长30米,宽6米,中庭陈列有陈钦祚的亲笔字和众多匾额。孝堂挂有黄帝画,有两厢房,门庭和中庭中间的天井中有两棵桂花树,是当年朱元璋和马氏夫人在原小祠堂前所植的。左面一棵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孝思堂是陈氏的宗族祠堂。
孝思堂相传建于洪武三年,省考古研究所长王述伦察看了衍德堂后说:“孝思堂建于明洪武三年是有可能的”。中进为中庭,四面为天井,中庭正中四柱用的是松树、柏树、桐树、椿树,谐音为“松柏同春”。孝思堂有一个特点,即不论多少年无人居住,没有蜘蛛网,旧说是日子择得好,今人认为与木料发出的气味使蜘蛛不敢接近有关。
孝思堂挂有黄帝画,是三皇五帝中的黄帝。中华儿女都称炎黄子孙,黄帝是中华儿女的共同祖先。芝堰村陈氏就是黄帝的嫡裔子孙,而且是黄帝原配夫人嫘祖的嫡亲子孙。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嫘祖所生的有两位。第二个儿子叫“昌意”。昌意的子孙(第27世)于周代受封于陈地,于是就姓陈了。到宋代南宋时期,一位叫陈大经的子孙,居住在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他的父亲祖父都在宋朝做了相当大的官。宋高宗南渡,大经公随之南迁,起初居住在安吉江渚,绍兴年间封为睦州(后改为严州,今梅城镇)郡守,居住在分水。生了二个儿子,大的叫湛,小的叫滴。湛公居分水百扛,为百扛陈氏始祖;滴公居芝堰,为芝堰陈氏始祖。《宗谱记载》:“大经字世常,号洪济,宋高宗时扈跸南渡(保驾南渡),侨居安吉江渚。绍兴年间因守睦郡,遂家分水。娶何氏,生二子。葬兰邑(今属建德市)儒源万罗山。”又说:“湛字仲清,号大府君。结庐分水百扛(定居在分水百扛)。娶宋氏。葬万罗山。”“滴字仲道,号二府君。文经武纬,多学多才,家居建德芝山(芝堰旧属建德。芝山即芝堰)名遍天下。生平正直,没(殁)后(死后)为神,乡民感戴,立庙儒源,世祀不绝(按今已毁)。娶胡氏,葬万罗山船形。”羊公庙中的张仙送子画就是滴公带来的。
芝堰村衍德堂
衍德堂始建于元天历二年,是全村厅堂中建筑年代最早的一座厅堂。三开三进,进深31米,宽12米,高6米,正南18米,中庭与后庭间左右各有一个天井,名叫龙凤天井,前庭与中庭之间的天井通到墙边为止,中间走路,上梁扁平呈梯形,这是元代建筑的风格,后庭屏风画有“朱元璋会聚四才子”,有一阁楼。衍德堂是兰溪市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建筑,据《光绪兰溪县志》载:元至正十八年(1358),明太祖朱元璋下兰溪攻金华经月亮街驿站而驻兵这一带时,与明初刘基、宋濂、章溢、叶琛四才子会聚于此。宋濂当时已有大名气,元代朝廷诏他去翰林院任职,他推辞不去。胡大海推荐当地才子宋濂与朱元璋在衍德堂相见,尊先生,被礼聘为长太子朱标老师。宋濂与青田刘基、龙泉章溢、丽水叶琛共辅明太祖,史称明初四才子。而当年的朱元璋不过是反元义军中的一支,前途如何吉凶未卜,可是宋濂竟被邀请来了。朱元璋十分高兴地和宋濂等去拜谢张仙送子。村民们把这当作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每逢节气也会来祭拜。
衍德堂相传朱元璋屯军三里外试剑岗时,曾率领四大才子刘基、宋濂、章溢、叶琛来衍德堂开会,故又称为聚才厅,门外半月塘前柏树相传为朱元璋所手植。此厅属四五两房所有,婚宴喜事都在此举行。
芝堰村承显堂
承显堂,是希望子孙们继承祖上的尊贵,既有显要地位又有巨大财富的意思。
承显堂建于明万历年间,三开三进,大门朝向南偏西15度,前厅有戏台,后庭有阁楼,中庭的前后有两个天井,上梁为方形,牛腿雕刻精致,现厅堂为民国时重建,戏台是村民平时看戏的地方,曾经有很多剧团都在这里演出,受到村民的好评。
自滴公迁居芝堰以来,闻名于世者虽不多见,但也有一些有才有德的人,值得我们称道。除了滴公自己,“文经武纬,多学多才,名遍天下”之外,其孙千六,中浙江省元。曾孙悌二九官宣议大夫。六世孙曾二十三,授江西都今使司迪功郎。九世孙怡二十一,手能举臼,封千户。十一世孙宣二,任当涂县(在今安徽省)伊(即县长)。十四世孙惊一,任福建九龙岭(在今龙海县)巡查。
承显堂原建于嘉靖年间,民国十九年全部拆除重建,故大梁为方形,牛腿精雕细琢,极其工整,前村有戏台,为全村演戏都在此。此厅属全村人所有,婚丧喜事不在此举行。
芝堰村济美堂
济美堂建于明万历年间。造者为上门派锡山公。锡山公有一女婿当知府,因此他往往仗势欺人,村中人都怕他,绰号叫锡山老虎。他造济美堂要砍羊公庙前的一片古柏,到羊公庙前掷签求允许。羊公神当然不会允许,第一个为阳,即两片都仰,他说:“阳、阳、阳,我砍去好做大梁”第二个为阴,当然不会一仰一覆成为胜,那岂不是同意他砍了吗?于是把两片都竖起来,他说:“竖、竖、竖,我砍去好做柱“。总之他就是要砍,羊公神对他也没办法,只是以后正月初二迎神时各厅都要去,独不去济美堂。又造济美堂时,前门派二、三、六先祖无为公才十一二岁,到厅里去玩,不小心跌了一跤锡山公笑着说:“你一 个小孩哪能嬉我大堂!”无为公应声说:“大堂、大堂,将来总要买给我”。其后上门派世绝,果然买给无为公。此厅属二、三、六房所有。
世得堂也建于明万历年间,楼上牌匾有铭文记载。其特点是:一般房屋楼下高楼上低,大梁做在楼下,可是,世得堂却楼下低楼上高,大梁做在楼上,叫楼上厅,与诸葛长乐村望云楼风格相同。芝堰村房屋具这种风格的有相当多,大概都是明代建筑物,相传当时请客宴会都在楼上。此堂现为民居。
成志堂建于乾隆年间,中堂牌匾有明确的记载,牛腿雕刻已渐精致,而柱子上雕刻,这比较少见,此堂亦为民居。
善述堂建于清代。其特点是前面天井很深,面用石柱石极围起,但现已分属二家改装过,看不出原来的面目。
世泽堂主厅已毁,今尚留最后一进已改为民居。据陈建亮所知,其后进明堂也一分为二。与衍德堂同,可能也建于元代。
光裕堂于解放初,两边分给人家居住,现仅留中间二进。其大梁也略呈匾形,可能是元末明初建筑。此厅属中门派人所有。
芝堰村月亮街
月亮街是位于芝堰村中的一条古街,因行似一轮弯月而名,长约300余米,蜿蜒曲折,有骑街楼阁隔空连接街道两边的房屋,南北街头各有一棵古樟为记,古樟旁有小路可通向东山。月亮街原是元、明、清时从金华通往建德的古驿道,用作商旅、官第、挑夫过境留宿,当时附近客栈、酒店、药店、作坊、当铺、妓院、澡堂一应俱全。现存明清客栈店铺上百家。隋唐时,芝堰隶属新安县,婺州所辖,从婺州金华去寿昌建德,,官驿文递必经之地。元末朱元璋由建德路取婺州前,也曾屯兵于此。
月亮街作为“九堂一街”的一街,在芝堰村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游客游览芝堰村中的主要景点。所谓“一条街“,是指从南到北一条道路纵贯全村,明英宗时,义七六公独资铺石板,铺成较象样的街道。两边明清古建筑甚多,商店林立,当时商业颇为兴盛,故事、故称“一条街”。
这里是金华与建德市的交界处,往北去寿昌、建德,几十里山路荒无人烟,往南去兰溪、金华却是一马平川。商旅侠客、走私盐贩、南货挑夫等,歇脚住宿都习惯聚集于此,因为这里不但客栈多,酒馆茶店当铺银庄方便,而且戏院、烟馆、澡堂、剃头店、濯足店亦一应俱全。如承显戏院、思不忘烟馆、趾研澡堂等。
据村中85岁老人陈建亮讲,趾研澡堂的创始人为陈氏智九公,他取芝溪之山泉、芝山之草药,濯足为主,兼营沐身,泡制中药方专为过往客人濯足修趾,特别是对挑夫推夫修脚治伤特有疗效,人称“地上行仙”。
趾研澡堂芝堰之谐音,意取足趾按摩之功效,可以说是古代足浴的历史见证,戏院、烟馆等娱乐型商铺和其它店铺一样,从另一个侧面记录着芝堰往昔作为驿站、小镇的一派繁华。
芝堰村半月塘
半月塘在芝堰村内,因形状酷似半个月亮而得名,约400平方米,面向西山,北向中山,旁有环村水渠流经,并有石梯可通向塘面供居民洗涤生活用品。半月塘因形像为半月元宝,两头翘,中间低聚,有把“才气”与“财气”积聚,不使流出之寓意。
半月塘的南面古柏,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为当年朱元璋与明四大才子会师时所植,民间称“仰天财主”,人碰见必遇才气、运气、财气。
除此而外,芝堰古建筑值得介绍的还有三处:小祠堂、连三进、活水明堂。
小祠堂原为众厅,建于清代,现在分房二家。其前门门台用苏式磨砖砌成,较为精致,上有“斗宝乾坤”四个篆体字。屋内柱子方形,这两点在农村中都较为少见。
连三井建于清末。其头进门极为精细,上有“积厚流广”四字。中进大梁呈方形,天井边牛腿雕刻亦较清初为精细。相传选主从事靛青生意,在上海堵坊赢得一大批钱,回来选此房屋。现已分屋五家人居住。
活水明堂该明堂内的水和墙外沟渠内的水相通,是活水不是死水,可以养鱼。其房屋虽不高大,但有挡雨板,是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间,出了一家五世同堂,皇帝以直匾褒奖他,上写“荣褒五代”四字,受奖村民陈准与妻叶氏五代同堂,子孙循守孝道,远近闻名。七匾已失,现无存。
羊公庙(张仙祠、才子祠):
芝堰村口有一张仙祠,祠中壁画《张仙送子》“谓宋苏老泉常祷之,而得轼辙二子.”(见《苏洵集》).晋人张远霄成仙后,不但令苏老泉得子,而且得了北宋二大才子和一才女苏小妹.因此,民间一直流传张仙送子故事,张仙祠也叫才子祠。
羊公庙中有一篇《题张仙画像》的赞文,作者为苏洵,号老泉,即苏东坡之父。他在这篇赞文中说:我曾经于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的九月初九日到玉局观去,在道士无碍子卜卦的铺肆中看见一幅画像,笔法清秀奇特。无碍子说:“这是张仙画像,能求感于他必能得到报应。我听了,解下环形的玉石,调换这幅画像带回家。这时我婚后无子女,每天早上都焚香叩拜求子。几年之后,既生了轼,又生了辙,当时苏小妹还没有出世,生性都非常喜爱读书,于是我知道了张仙这位真人是能够给人达到急切要求的,无碍子的话是正确的,因此,我要写这篇像赞,记载这件事的缘由和结果,告诉祈求得子的人要对张仙虔诚崇敬叩求。”这就是苏洵自己记述的求拜张仙而得两位天才儿子和才女苏小妹的故事。
陆游是南宋的爱国诗人。有一次,他收到一位姓宇文的使君(相当于地区一级的长官)的信,信中问他:“曾经见到过张仙翁吗?”于是,陆游作了一首诗,大意是:张仙夹着弹弓不知往何处去,射出铁丸穿过树林发出的呼啸之声可以清楚地听到。我曾经拾得铁丸没有什么地方用,而他是能够用铁丸为人打散阴云邪气,灾疫疾病的。诗中附记中的“张四郎”,就是张仙,名远宵,四川人。兄弟四个,他排行第四,修道成仙后仍有人称他“张四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还是当元帅的时候来到芝堰村,朝拜张仙。他的儿子朱棣就是朝拜张仙后怀孕的,也就是后来的永乐皇帝。
庙中有张仙送子画像,宋代就能查到文字记载《建德县志》有明确记载。原属建德县,因建造大型水库,50多年前划入兰溪。《县志》上有记载的“神印”,就是一块独特的石子。民间称为“山盟海誓”石。结交朋友,缔结爱情,双双手扶神印,山盟海誓,神印会为之作证。如果其中某人有变心,神印就会警诫,敦促其回心转意。
芝堰水库:(才子湖)兰溪市主要水源地,湖光山色,景色旖旎,饮水思源,由此引发都市人对源头的向往。
芝堰水库动工于1973年末,1979年竣工的,坎高46.5米,坎顶长293米,库容3640万方,农田收益达10万亩,建有电站三处,装机2920千瓦。芝堰水库的集雨面积58.4平方公里,黄土心墙砂壳坎,坎顶高程151.65米,相应坎高46.5米,坎顶宽6米,坎低宽219米,坎脚长186米。高压泄洪洞长207米,直径5.4米。发电支洞98米,直径1.8米。总库容364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2800万立方米,防洪库容840万立方米。配套一条总干渠,三条支渠,计长99公里。受益范围为兰溪市西部的224个行政村,灌溉农田7万余亩。工程于1970年设计筹备,1973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1979年竣工。总投资557.9万元,完成土方工程140万立方米。国家补助资金2085.34万元。2002年开始向兰城提供饮用水,并为兰城提供生活用水。
渠槽飞渡:村内有一渡桥贯通东西,是灌溉黄店镇、女埠街道的总干渠。为古村落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