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这是一个好的局面;不少大学先后开设科创业教育课程,这也是一个好的开端。教育部要求在本科生中开设创业必修课,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因此,开展能创业学的教学和研究,很有必要。但对创业教育课程如何开,讲什么内容,大家的理解是不同的。
教育部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了首期创业教育师资培训班,参加的人数有170多人,参加培训的老师基本上是学校主管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学生辅导员居多;东部地区参与的学校多,西部的少。由此看来,创业和创业教育搞得好与不好,地区差别很大,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关系密切。讲课的专家是《创业基础》示范教材的主编和参编教师,以及一些创业训练机构的工作人员。专家们对“创业”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很大差别,有些专家讲“创业”是沿着创造学的思路讲的,有些专家则按经济学的思路,把创业理解为创办企业,着重讲创业过程的具体技巧和管理方法。参会的教师大部分则把创业理解为与就业相对应的“自谋职业”。这样,就对同一个概念产生了不同的理解,这种理解上的不同,也会导致对创业教育有所侧重。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不同的理解共存,是正常的。
对创业课程的学科归属和学科定位问题,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问题之一。这是因为,没有科学的教育容易变成不着边际的空谈,谁都可以讲,谁都讲不好。创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经历过创业的人,是讲不出什么的。我们的大学老师大多数都是理论型的,拿着一本创业的教材,而不知道创业的酸甜苦辣,给一群学生讲创业课程,学生能够得到什么呢?但这门课程还需要老师去讲,讲什么呢?有人就说出这样的话,创业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进行模拟训练;有人讲,创业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教学生如何写创业计划书,通过写创业计划书,培养创业的思路和具体方法。这就存在一个问题,“创业”是否应该成为一门可以在课堂上讲授的学科,课堂上的创业与实际的创业之间是否能联系起来?这些问题联系在一起,存在着各种困惑,需要进一步研究。
我的基本看法是,“创业”是创新创造学科、经济学科和心理学科的具体推展,属于人生哲学范畴。对“创业”概念应做广义的理解,创业就是人们独立开展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创造活动,独立开创是创业活动的本质特点。创业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做生意,办公司,而是教学生如何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独立面对自己的生存环境,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创业,就是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创业教育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理念不是从学科出发考虑问题,而是从实践需要出发考虑问题,从知识的应用、转化的角度,来考虑理论教学的问题;这种理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技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热情,解决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动力问题。我主张,大学教育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创造性的学习,把学习的目的和动力置于教学和学习的首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地思考问题和研究问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得以提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