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花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
花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54
  • 关注人气:2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写在讲台边》读后感  孙琰艳

(2014-02-23 19:30:09)
分类: 一缕书香

《写在讲台边》一书围绕讲台,立足校园,关注师生,着眼发展,呈现作为个体生命的教育者在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思考与体悟,有教育整体反思、德育工作探索、学校管理研究,学科教研心得,其中特别体现了一个教育者学生培养的潜心,教师发展的努力。读后可以发现一个教育工作者在岁月流痕中沉积的若干思想的记录、智慧的光芒。

新的世纪知识更新快,特别是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以惊人的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常言道,教学相长。可是以往的教学,只单方面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学习这一头,结果是,学生学得呆板,觉得被动,事倍功半。新的世纪则要求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尊重、沟通、赏识学生是赢得学生愿学、乐学、会堂的关键。

    一、尊重学生个性,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愿学

如今的学生性格、爱好、兴趣差距很大,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权,尊重他们的感情、意愿、选择,甚至“隐私”,应该张扬每位学生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令他们步入好学、好问、好思、好疑的良性循环轨道,这样,他们学习的时候,在思想和行动上才没有任何顾虑和负担。教师主张学生独立思考的就是错了,也不用挨批评,大家能随着自己的意愿学习和思考,把学习变成轻松自如、活泼自主的事。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枯燥、吃力、厌倦,学生会自觉地学习,会把学习看成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事把教师看成做是为了帮助自己完成这个目标而辛勤劳作的园丁。因此,学习起来干劲十足,对师长吏加敬重,更加理解。如果碰到问题,同学们的思路就更广、更深、更活,举一反三、随机应变也就不是难事了。长此以往,就是老师、同学不在身边,自己也愿意学习、思考,也能学得轻松、主动、灵活。

    二、沟通学生思想,培养想象力、创造力,勇于创新,让学生乐学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下一步就是沟通学生的思想。因为教学双方,由于思想认识、文化水平的层次及所入的角色位置不同,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也有较大差异,这往往成了师生 沟通思想的障碍。老师应该给学生的创新观点一个得以充分表露、宣扬的机会。因为创新就是力量,创新就是素质,创新就是能力。在这处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成了国家、民族和个人在社会中求得生存的立身之本,因而老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大胆地想象、揣摩、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力直接关系到能力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若是学生有意识地想象,把相关的知识联系到一起,在对知识的比较分析中,创造性归纳出规律,上升到理论,既可以巩固旧知识,又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既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点滴进步和成功,会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很大满足,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种压力,而是一种享受。学习中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会热衷于思考、想象、谋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对待学习也就主动得多,灵活得多,乐学得多。因此说,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让学生的创造性在主动性、积极性的配合下得以充分发挥。

    三、赏识学生才干,发现和肯定闪光点,挖掘潜能,开发智力,让学生会学

    对待学生的看法、想象、判断,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予以鼓励,因为独立思考和想象,远比不思考、不想象,坐吃现成要强得多。要启发和教育学生,没有古人“千里眼”、“顺风耳”的思考和想象,就难得有今天电话、电视、电脑的发明;滑对地心学说的质疑和否定,就没有地动常说的建立,就不好理解当今各类卫星的发射和利用。老师要善于捕捉和发现学生学习思维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丁点,也不放过,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推崇,从而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其智力,帮助学生把他们潜在的创新“火花”点燃起来,鼓励和引导他们学、思、疑、究,从中司出会学的道道来,就是老师不在的时候,也照样爱学、爱思、爱疑、爱究,这样惯了,学习起来便轻车熟路。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就不愁学不到知识。这样会学的学生,不再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产品,最终是诸仙飘海,各有神通,各有特长。这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神圣职责。

    总而言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了教师教学的鲜明目标。教师要在尊重学生人格,培养学生兴趣爱好,鼓励学生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灵活学习,这样的教学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