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广播剧《立春》,这真的真的真的不是剧评

(2014-12-06 11:31:29)
标签:

杂谈

分类: 广播剧杂记
第一眼就爱上了绿色的海报,绒绒的春意,心情不由自主就轻快了起来。后来看到了月华在推这剧,想,哦,那要听听看。
                      
说到立春,我就想到了费雯丽的电影,没想到这剧真的就是以这电影为主线的。对这个电影有些不一样的感情。
还记得那时刚上高中,有天回家路口围了好多人,后来才知道,那几天有个剧组在那里拍摄,就是《立春》,街口的花店只有几个镜头,主场景在老城区。电影上映时已经开始高考复习,还有些其他的事,兵荒马乱。再后来,就没有勇气去看电影了,主题沉重是一方面,场景阴郁是另一方面。我的记忆里,苏联式老房子是红砖的,旁边有小花园,紫色喇叭花和明黄色小丽花开得郁郁丛丛,街道边是柳树,春天到来的时候满树新绿,老人就坐在树下的石桌前下象棋。老房子那里住了十八年,搬家后再没回去过。我不想,让任何带有阴霾的东西沾染那片柔软的记忆。有时是故意不去回忆,到了过去的闸口,就有了类似“近乡情怯”的畏缩。剧的开头,当听到电影里的方言时,心口有种被什么击中的感觉。不,我听不懂方言。家里没有当地人,没有人讲方言,学校也没有。我生长的土地,我听不懂她的语言。不知道该如何去描述,这是怎样一种怅然。
                       
哦,扯远了。剧的主题是理想和现实。08年黎淳提出分手,09年董志拖着黎淳去爬山,10年两人医院重逢,后来黎淳拍电影,得奖,12年董志南下,13年两个人一起看立春。总有当时的大事件当背景音,奥运啊,世博啊,世界末日啊,每一年立春用《立春》的电影片段当隐性时间节点,精致用心的安排。
人不成熟的时候,理想和感情总没办法并轨,分开几年,各自成长,外面的世界看过了,才觉得,哦,那个人,挺好的,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也可以是理想的一部分。黎淳这样的文艺青年,抱着美丽梦想又偏执,觉得董志不理解他,这日子是肯定没法过下去的,这不能完全说是黎淳的问题。
第一遍听的时候觉得,这孩子真作,no zuo no die啊,结果不但没死,感觉还更和谐了,编剧一定开了金手指。第二遍开始,却觉得能理解黎淳了,身边有一个聊不到一起的人,你的想法他不懂,追求的东西在他看来没那么大价值,关系硬是用所谓感情维系,真是太累。
编剧这点做的挺好,开头就是分手,没交代过去四年的事情,但如果仔细些,还是能推想之前他们吵架、冷战,又和好这样的状态。分手后董志开始看黎淳留下来的《立春》,正是费雯丽想进剧院,碰壁的那一段,影射了黎淳为了理想奋斗的不容易。董志似乎看懂了一些,去找黎淳爬香山,黎淳知道董志开始试图了解他的世界,真是开心,然而董志其实并不怎么懂,于是他们还是不能在一起。后来董志继续在立春看电影,这段是费雯丽和那个胖子的对话,他们的矛盾,似乎有八成像黎淳和董志的矛盾。
他们在医院重逢,黎淳讲他的电影事业,董志说知道他行,黎淳炸毛抱怨没有恭喜没有夸奖。这很像是儿女和父母的关系,儿女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拼命想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父母呢,不懂儿女的世界,关心的只是儿女的吃穿,儿女稍微长大了些,尽管还是有代沟,但懂得不光想着自己,也开始在意父母了。这段之后接着的《立春》片段似乎就是费雯丽的养女的一段台词,这样的安排真是有心!配的BGM的歌词也是神贴合。
之后是黎淳的事业有了突破,接着的是费雯丽关于蛹化蝶的一段台词,这映照的可称精确了!董志开始放下对黎淳的执着,要去沿海发展,黎淳则感觉到了失落,半夜打电话,董志还是不全懂他的小文艺,而这次黎淳终于不再是只扔下一句“你不懂”,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吼出来,哦,不懂没关系,我只是想和你过日子。我后来想,董志大概不是不懂,而是非要让黎淳自己说。
两个人之后的日常真是甜呢,小吵小闹,生活情趣啊。13年的《立春》片段,两个人一起看的,喜欢的部分不一样,但终归是一部电影。就像是生活,可能看到的是不一样的风景,却不影响一起欣赏。两个人一起说的那句话真是把我感动到了,嗯嗯,我也是个文艺的孩纸啊。
最后一段《立春》,我听方言还是有些困难,没全听懂,但是那洋溢着充满希望的感情我是懂得的,至此,想说,真是完满的剧本啊。
                       
唱油条,《哥们儿,你欠我一个人情》这剧我印象太深,唐彬这形象不好打破,没想到听到了惊喜。唱油条的声线在中抓一众攻音里绝对很特殊,相当接地气儿,却一点儿都不痞,发音吐字的方式特别喜欢,就是那种长得挺正派挺亲切的普通人的感觉,正是适合董志这个人设,踏实,平凡,却一点儿都不简单。董志在剧里戳我的地方太多,不管是对话还是OS。总觉得等一个人的男人有杀伤力,唱油条用他沉沉稳稳的演绎把这杀伤力放大了,跟黎淳的说法一样,就是一座山啊。
                       
殇恸,小青年到轻熟男,这样的声线。戏感相当不错呦,跟黎淳这个扑腾了半天最后还是窝在了山脚下的小受很贴。初听,他的光彩被唱油条遮了大半,一遍下来就对他在电话里跟董志吼的那段印象最深。再听,就觉得全剧他的演绎都相当靠谱,在山上先是高兴,之后又有点失望,强调不是不爱,潜台词是不能在一起,但又不想真的离开董志(这么说来真是个贪心的人,不过感情上大部分人都贪心吧╮(╯▽╰)╭)。在医院里的欢乐劲儿,机场里纠结的不舍等等都特别真实。值得期待的CV嗯。
                       
孽子之前的《晚客》就很是赞赏,现在更要列入偏爱的后期里了。
人声的处理听起来很舒服,唱油条的OS,和电话里的音都很喜欢。用电话转换场景,很赞的设置。
全剧的节奏把握的好,现实和电影《立春》之间的转换自然流畅,电影似乎加了影院的效果,很有场景感啊(虽然有点想吐槽,这电影应该不会有哪家电影院过了08年还在上映吧= =)。
背景音效特别精致,开头,黎淳说分手之前,可以听到箱子放下,窗帘拉开。想来那时董志一定是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窗帘拉着,宅男的标准样子,跟黎淳这样的文艺小青年确实不像一个世界的。
香山上的鸟鸣让我觉得是在春天,大概是因为叫得比较欢乐吧。
送董志走,黎淳走了两步,犹豫一下回头又追上去,脚步做得特别细致,那种突然很失落很不舍的心理好像在那几步小跑里就听出来了。
黎淳半夜给董志打电话,董志还在被窝里,黎淳“董志,我好想抱抱你啊”,董志那边有个被子的音效,好像董志突然就清醒了,换了个姿势讲电话,真是有画面感啊。
最后那一段《立春》开始前是火车的音效,我不知道是不是电影里带的,反正很爱那意境, “驶向春天”的画面感。
BGM大都淡淡的,第一遍听被情节被人物吸引,都没怎么关注,后来发现大多数是吉他,符合这剧既文艺又接地气的设置。黎淳在电话里有挺大一段台词,开始是没有BGM的,正是深夜里万籁俱寂的样子,黎淳讲的越来越动情,走了心,“原来我的背后,一直都藏着一座大山”,清浅的BGM渐起,开始烘托气氛,钢琴真是好选择,温柔的心,这样的感觉。

最后的ED,好妹妹的《春歌》。前两个月去云南,在束河古镇的一个小咖啡馆外站住了,里面有两个男生在弹唱,在那样的日光下,觉得直接就唱进了心里。我站在门外听了一会儿,进去问了歌名,就是这首《春歌》。嗯,听完剧想,他们,几年后还会不会在那里唱歌,还是变成了为理想改变了模样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