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化学子】黄毅超:拧身而上掌舵未来
来源:北京化工大学新闻网
四年前,他带着青葱时代的热忱、梦想和忧虑只身来到北京,开始了大学生活。四年来,他践行独立,坚持自我,专注于学业和科研。今天,他已保送至清华大学化学系直博。
他叫黄毅超,面对曾经的苦难,他说“感谢命运,推我到今天”。
披荆斩棘用行动书写孝道真谛
他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对童稚时代的记忆定格在一个没有穿鞋的光脚小孩,背着布书包,踏着邻居孩子的便车上学读书的场景。
黄毅超的父母以务农为生,父亲患有胆结石,母亲患有脊椎病,身体状况很不好,爷爷和外公也患有脑血栓,家中的微薄收入不够医药费的支出。为了减轻家里负担,黄毅超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课余时间也经常从昌平跑到市区做兼职。正值青春年华的他,一方面要认真学习,一方面也要兼职赚取生活费:“我长大了,应该为我家人分忧解难!”四年来,黄毅超不但从未向家里要过一分钱,还把奖学金以及兼职工资近两万元寄回了家。
生活的艰难经常让黄毅超精打细算。“如果过年回一趟家,往返路费和路途开支近千元,而留在学校,自己还能做些兼职,寄钱回家。”于是大一大二的春节黄毅超都选择留在学校过年,只有在大三假期得知自己已经被清华大学录取后,他才回了一趟家,给家里人报喜。
“我爷爷和外公都有脑血栓,常年卧床。爷爷积年劳作,指甲又厚又硬。”黄毅超回忆着:“每次给爷爷修剪指甲,我都小心小心再小心,生怕弄疼了他。”其实黄毅超的心里,已似刀割般疼痛,他只是希望家人能够拥有简单的幸福和安宁。
说起将来的打算,他满是期待:“等在北京稳定下来,就把父母长辈接过来”。这是他眼中清晰可触的生活,简单幸福。
潜心科研让每个脚印都稳当扎实
寒假留校期间,黄毅超在东区寝室遇到了几位大三大四的学长,平时乐观向上,性格活泼的他,很快和学长们打成一片,跟着学长们进入实验室。
起初,他只是帮忙刷刷烧杯,慢慢的,学长们都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小学弟,就开始教他做实验。后来,他掌握了文献查阅方法和实验操作技巧,不知不觉中,探索未知的欲望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
黄毅超曾经的班主任,化工学院分党委副书记蒲源老师这样评价他:“他努力,乐观,坚毅,从来不抱怨环境和条件,而是将精力用来不断完善自己,挑战自我,把自己推向极限,做到更好。”
得知学校有“萌芽杯”科技竞赛后,他很快组建了一支参赛团队。项目启动之初,实验进行的比较困难,总是毫无头绪,时常陷入停滞的僵局,甚至全盘崩溃。“作为组长,就是要克服困难带领大家做到最好,既然选择做了就绝不放弃。”凭着这股蛮劲,他拧身而上,一头扎进实验室,几天下来,终于得出一些成果,团队成员也重拾信心。
近四年来,黄毅超专注学习,潜心科研,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连续两年班级第一,并荣获北京化工大学“学术之星”称号,还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梅塞尼斯奖学金等4项国家级荣誉,1项北京市荣誉,15项校级荣誉。
热爱科研的他,充分利用放假留在学校的时间参与科研,先后以团队负责人身份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科研项目基金等活动,也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目前已在国际核心期刊《Dalton
Transactions》杂志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篇(影响因子IF=3.8),成为我校化工专业近10年来,第一位有文章署名本科生。此外,他还有一篇参与撰写的文章投稿在美国化学会刊JACS(IF=10.68),已被送审。迄今为止,他共完成论文4篇,其中2篇发表;1篇获评“第一届创新创业论坛最受欢迎奖”,并被《第一届创新创业优秀作品集》收录;2次获评国家级创新项目。
“我只是一个肯下硬功夫,愿意埋头苦干的人。”黄毅超这样评价自己。性格简单固执,不管承受多大的重担,他从不畏缩。他总是说:“脚不沾地去眺望,不如脚踏实地奋斗,让每个脚印都稳当扎实。”
黄毅超很乐意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生活态度分享给更多人,在一些经验交流的报告会上,他悉心解答同学们关于学术研究和学习方法的疑问。
大三后,他在北化勤工助学中心竞聘上岗,以期帮助更多像他这样的贫困生走出困境。在闲余时间他希望通过从事家教让更多孩子了解知识、热爱学习,他说:“我和他们年龄差距小,沟通方便,当看到孩子渐渐激发出学习兴趣,慢慢进步成长,会收获一个‘培育者’的乐趣和自豪”。
不仅如此,黄毅超还热心公益,甘于奉献。太阳村的孩子们记住了这位大哥哥奔跑忙碌的身影,图书馆的门禁边留下了他辛勤付出的点滴,长走志愿者的路途上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他把自己的“光和热”布施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照亮了一片云天,温暖了一方心田。这不仅是成长经验的分享,更是谨慎专注,无私奉献精神的承接。而指引他的,是心中淳朴无私、服务奉献的信念。
坦诚而言,假使他生养在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过去的路将不会阡陌纵横,坎坷难行。“感谢命运,推我到今天”,这句话之中没有怨怼和责怪,但从一个经历过苦难才走到今天的年轻人口中说出,才那么真切,动人。
苦难从来不加选择,降临时也总是无可争辩。此刻,往事的痛觉已经消散,但回忆起那些烙刻在人生历程中的每一寸煎熬和困境,他依然能在热泪盈眶中坦然的回身一笑,这是一个扎根在苦难土壤中的人,在阳光、空气、雨水的滋养之下,正奋力发芽,自由欢笑,忘情生长。
撰稿:李冠宁 王馨瑶 潘超 | 供稿单位:学生工作办公室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