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分类: 试题研究 |
部编本七下语文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姓名:
一、积累与运用
1、下面加点的字拼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憎恶(zèng)惶急(huáng)
B、模样(mú)
C、愧怍(zuÒ)门框(kuàng)涎水(xián)
D、黏性(lián)晌午(shng)自矜(jn)忿然(fèn)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絮说
C、荒僻
3、请从所给的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分)
(1)话剧《平凡的世界》
(2)茅盾文学获奖作品一直是影视、话剧领域关注的“富矿”,而作为文学大省的陕西,在这方面更是有着
4、古诗文默写。(6分)
(1)独坐幽篁里,
(2)谁家玉笛暗飞声,
(3)
(4)
(5)
(6)策勋十二转,
5、.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
(1)请给第句横线处填写恰当关联词语,请将之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第句有一处标点符号错误,请将改好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6、名著阅读
1、选段中“一老一少”指的是
2、祥子“心中感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难受”是因为
二、综合性学习。(7分)
7.学完第三单元,某校七年级(8)班举行了“走进身边人物
(1)请将“感悟生活”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1分)
(2)如果你是班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3)如果你要采访身边的人物,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写出两条来。(2分)
上联:
下联:平民普通而感天动地
三、
【现代文阅读】
(一)继父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皮包骨头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
“再能顶个屁,还不是在人家地里不下种光流汗?不就是不掏钱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撅着屁股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更有甚者给他说话直接带味儿。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硬拉扯到那事上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欺生。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前去?给他们姓李的养活娃娃,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给母亲和起脾气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孙子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带,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网般吞没了他?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您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
倘若他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他多少?!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8.
9.阅读下列句子,任选一句简析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2分)
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10.
11.
(二)枯萎的蒲公英
冬日的午后,阳光虽也明亮,但触一触还是有着沁骨的凉。冬以它的冷漠,裹挟尽百花的艳影,留一地斑驳的枯黄。我不由得竖起大衣的领子。蓦地,一棵蒲公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
那是一株怎样的蒲公英!叶子的边缘已露出萎黄的老态,但还是透着铁一般的绿。叶们努力地贴向地面,那是一种力量爆发前,手脚触地的姿势。也是呢,霜一次又一次的从天而降,树叶渐渐飞去,草茎慢慢垂下头来。生命的“红灯”,已经在不远处,正一点点逼近自己,那就用尽全部的力,贴向地面,贴向地面……这就是蒲公英最聪明、最刚强也最负责任的举动。他们明白,要想延续久远,就不能把头昂得太高,这样才能把最沉实的爱,尽可能多地传递给儿女。
我的心不由得疼了一下,这像极了我的母亲。
去年的这个时节,冬阳阻不住东奔西跑的北风,正如我阻不住我八十岁老母的脚。她在楼下,为我寻挖着蒲公英。“经霜的婆婆丁(蒲公英的俗号)能消炎败火,你这嗓子,应该吃点。”
她半弓着腰,在衰草连片的枯黄里,神情专注地寻找那一小簇一小簇的绿。她时不时地弓腰,用那曾经丰腴饱满而至今肉皮松弛的手,极其小心地翻检着枯黄的草,似乎蒲公英长着脚,一不小心,受了惊吓,就会跑掉了似的。母亲的脚步,已失去了早年的利落,有些蹒跚。那是一双怎样的脚啊!为了让孩子们正常地进入学校,她携夫带子,脚板直探向千里外陌生的异乡;为了一家老小能吃上饭,她不分白天和夜晚,不惧严寒和冰霜,用那细小的绣花针,绣出蟒袍上那呼之欲出的龙的模样,再用一双脚板,驱北风,走冰路,登火车,为一家换回不很丰裕的口粮。
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它是想探寻那丝丝缕缕里,藏着多少生活的艰辛?那就去问问太阳和月亮,几十年晨昏的默默相伴,它们如何把一个面如花,发如墨的纤纤女子,变成了眼已花、头覆雪的颤颤老妪!探询那长长短短里,浸着多少爱意的疲累?那就去问问星辰,千千万万次的斗转星移,如何刻录下一个个儿女渐渐长大的足迹,还有母亲的血泪和汗滴。
渐次地,她的儿女乘着她那用善良、勤苦织成的爱的伞,找到自己生根发芽的一片片土地。她的脚,不怎么好用了——移动缓慢,脚步蹒跚,但她的心,还是不断地牵挂,就像那天,风在楼下,母亲在楼下。
如今,母亲已去,留一棵蒲公英在这冬日里与我面对。我伏下身,看着那泛黄的叶片,眼就情不自禁地盈满了泪。我伸出手指,沿着叶脉轻抚,与你对话。你知道,你知道你碰到了我心最柔软的角落,它在疼吗?在我疼惜的泪光里,我看到你透着如铁的刚强与坚毅,打着爱的“旗语”,温暖着我层层叠叠的孤寂。
一阵风吹过,蒲公英的叶子触碰着我的手指,散着阳光融融的暖意,如轻柔的爱抚,久久不去。(选自《海燕》2015年9期,有删改)
去年冬天:
13、本文的题目是“枯萎的蒲公英”,怎样理解它的含意和作用?(4分)
(2)风,不时掀起母亲的白发,就像掀动一团绒绒的、洁白的蒲公英的种子。
16、
【文言文阅读】
(三)纪昌学射
纪昌者,又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
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竿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
【注释】彀:使劲把弓拉满。偃:仰面倒下。眦:眼眶。牦:牛尾毛。牖:窗户。蹈:跳。拊:拍。
1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1)古之善射者
(3)虽锥末倒眦
18、下面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善射者
B、以目承牵挺
C、必学视而后可
D、乃以燕角之弧
(1)以睹余物,皆丘山也。
(2)汝得之矣!
20、你从“纪昌学射”的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四)
江上
江上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注释】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游长江时有感而作。
2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2分)
22、诗歌表现作者此时怎样的心境?(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