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
(2016-06-04 10:57:14)
标签:
教育 |
立项号 |
XKT20150009 |
课题名称 |
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研究 |
||
负责人 |
陈 娟 |
所在单位 |
赤岩初级中学 |
||
结题报告 关键词 |
朗读技巧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研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朗读的意义,尝试朗读,重视朗读!用美文、用背景音乐去陶冶学生,用播音员般的深情朗读去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们在诗海中徜徉,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中感受美文、领悟美文,提高听、说、读、写、能力。 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以多媒体课件等作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读,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读准字、读通句子,读出课文感情的良好习惯;教师范读领路,摹仿入境;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在朗读中领悟、理解、表情达意,真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化,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课外开展诗歌朗读活动、演讲赛等活动,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及语文素养。 |
||||
结题报告 |
一、 课题的界定 《初中语文中考说明》中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识读常用汉字……准确划分诗文语句的朗读节奏”;《语文新课标》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途径之一,有效地朗读是感知课文,启迪思维,领会真情的主要途径。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抒情,逐步提高学生朗读感悟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朗读是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志。” 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见朗读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研究势在必行! 二、课题研究背景 《初中中考说明》中指出:“注意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读,在这么多环节中作用很是关键。字,认不准,无法正确读;多读、会读更有利于口语交际的有的放矢! “以读为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直倍受推崇和重视;以读为本,也正体现出语文教学的学科本质特点,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与魅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在反复地朗读中,才能实现识字和理解词义的目的,才能感受文章句式的优美,才能领略作者笔尖流淌的真情,与作者在思想上和情感上达到共鸣。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朗读是语言的艺术,激发朗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此外,在朗读中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促进他们理解、表达、鉴赏等多项语文能力的逐步提高.在丰富语言积累、增强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更好地完成《中考说明》中强调的考点:“考查学生对相关语言材料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和探究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 2.研究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环节存在的问题及造成的原因 3.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技巧的指导 4.加强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形式的运用 5.形成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教学策略 四、研究原则:
1、自主性原则 鼓励学生自主选读喜欢的文段,读准确、读出感情,为什么喜欢本文段?哪些字词最富有表现力?带给你什么启示?从中收获到了什么? 2、实践性原则 (1)同学们相互分享课外读了哪些作品?或讲故事或背自己喜欢的片段分享给同学。 (2)课外将观赏到的美景拍摄下来,用简洁、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加以描述,将图片发给大家欣赏、将自己的描述性语言有感情地读给同学们听,该同学的作品在师生的点评中熠熠生辉,可想而知,该同学在成就感中学习,激情有多高、成长有多快!全班同学的朗读、实践、写作积极性也大大激发!
3、 引导学生多参加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为了更好地抒发情感,弘扬某种精神,多个学生先在班上反复试读、试讲,获胜者参加校朗诵会、演讲赛:有的同学因为语言的抑扬顿挫而取胜,有的同学因为语言的搞笑而受人青睐;有的同学因为肢体语言的和谐搭配而独占鳌头;有的同学因为服饰设计的新颖别致而获得精彩掌声! 五、 课题研究的方法、过程与具体措施 (一)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学生、教师中开展关于赤中学生语文课堂朗读情况调查问卷活动,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朗读指导的有效性研究打好基础。 2.文献研究法:在课题研究中积极查阅相关书籍资料,了解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积极吸取同行的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研究。 3.个案研究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比对后最终得出结论。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既总结切实可行的有效的经验,以便推广,也总结存在的问题或失败的教训,以利于今后的提高. (二)研究过程及措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1)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人员并明确分工。 (2)完成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聊天等形式调查学生为什么早自习不愿意书声琅琅?为什么读文章结结巴巴? (3)设计研究方案和活动计划。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积累问卷调查,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朗读教学策略。 (3)以多媒体课件等作为媒介,播放名家精彩朗读,从视觉、听觉上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4)培养学生读准字、读通句子,读出课文感情的良好习惯。 (5)范读领路,摹仿入境。 (6)引导学生个别读,齐读,自由朗读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5年4月——2015年9月) (1)每班分成八个学习小组,课前认真预习,利用工具书查准确字词,读通顺句子。 (2)课前教师认真备课,科学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利用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朗读: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告奋勇地朗读,学生们点评,或分角色朗读,或分小组赛读,或配乐朗读……从多方面激发朗读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3)力求“读”的形式多样,培养学生愿读、乐读的良好习惯。 (4)在音乐中领会写作背景,在歌词中感受课文大意,在有感情的范读中陶冶情操。 (5)课外开展活动: ①全班进行朗读比赛,材料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读的文章。 ②参加全校的“中华情”朗读大赛,教师做好学生的朗读指导工作,提高他们的朗读技巧。 进行以上活动时,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喜悦,在参与中找到自信,在反思中提高朗读技巧,在反复朗读中欣赏佳作美文;教师做好活动记录,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心得体会。 第三阶段:交流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6月) 资料归纳、分析整理、完成总结论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经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加强了课堂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教育教学论文:《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实效》获县级论文一等奖。 2、朗读教学的有效开展,也促进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水平的提高。如今,学生在课堂中敢说了,会说了,能说了,学生在校演讲赛上获得了第一名。 3、通过课题研究,我自身的朗读水平和教学水平也得到了更好地提升。为了做好课题研究,我十分重视练读课文,做到读熟课文才备课、才上课。由于不断地反复练习,我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搜集这方面的教育信息,认真阅读有关朗读教学方面的书籍,及时撰写读书笔记,不断改革朗读教学,提高朗读教学的效果。在实践的基础上,我认真总结,积极撰写教育叙事《教师要及时发现并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随笔《风雨同舟,你准备好了吗?》和课例《说屏》深受师生好评。 4、在撰写《语文课堂教学朗读的有效性研究调查报告》中,我又得到了很多新的启示,小课题研究促进了我的成长,深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 七、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年多的实践与研究只能算是一个小小的开端,我现有的研究也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的朗读成效积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 2、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有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部分学生不能真正地领悟文本、读出语文味来。 3、由于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的欠缺,理论资料的搜集不够全面,整理不很到位,在实践中,还是倾向于“应试“教育,感觉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在实践中用起来难。 八、今后的设想 今后还应该对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为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作出更大的努力。 |
||||
参考文献 |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