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01

p02

p03
贺兰岩画,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图文/华希良
贺兰山是宁夏的天然屏障,山脉呈南北走向,北起巴音敖包,南迄马夫峡子,东西宽20—40公里,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之间绵延250公里。由于其成为我国季风与非季风、干旱与半干旱的自然气候“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成为了内陆中原“农耕”民族与荒漠、半荒漠的匈奴、鲜卑、突厥、吐蕃、党项等游牧民族之间,相互融合、冲突甚至战争的“边塞要地”,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贺兰山岩画便是其中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并最早记录岩画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岩画分布较为丰富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28省区拥有超过15万幅的岩画艺术资源,而仅贺兰山东麓就以超过3万幅之多,在我国的岩画种类、数量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南北长250公里的贺兰山腹地30多处山口内,凿刻在山石、崖壁之上的聚集性岩画根据地域生活差异,分别记录了3000至10000年前古人类狩猎、放牧、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场景和内容。北段岩画以森林草原动物——岩羊、狼为主;中段以人首像、人体为题材;南段则以放牧及草原动物——北山羊为主要特征。
今天人们经常前往的贺兰山岩画景区,距离银川市35公里,位于贺兰山中段的贺兰县金山乡境内,山势高俊,海拔1448米,俗称“豁了口”,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旅游景区。景区在集中汇集了整个贺兰山区域的石刻信息的同时,通过岩画馆则系统展示了世界岩画发展和贺兰山岩画的分布与历史变迁。
正如冯骥才先生的题词——“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些沉默的石头,在时光岁月和风雨历程中,依然铭刻并讲述着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风情与人情、向往与崇拜……它们是无声的歌、无字的诗,更是今天人们了解远古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p04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p25

p26

p27
贺兰山“精灵”——岩羊,随着环境保护意识和措施的提高,贺兰山植被和野生动物迅速恢复,曾经不期而遇的岩羊,现已随处可见。

p28

p29

p30

p31

p32
深受贺兰山岩画的启发、影响,取得重大成就后,捐献作品并建成的“韩美林艺术馆(银川)”就坐落于贺兰山岩画景区内。艺术馆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馆内设五厅两室一廊一谷,分类展示了韩美林创作的绘画、书法、雕塑、陶瓷、染织等作品,成为了人们在艺术观照中,深度了解岩画艺术的重要“窗口”。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p3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