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文原创宁夏中卫市中宁县感受风情 |
分类: 旅游摄影 |

p01

p02

中宁蒿子面:穿越360年的“一面之缘”
图文/华希良
“长脖子雁,扯红线,一扯扯到中宁县,中宁的丫头会擀面,擀的面薄扇扇,切的面细线线,下到锅里嘟噜噜转,舀到碗里一根线……”这是流传于宁夏中卫市中宁县的一首民歌,歌中描述的就是被列为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美食——中宁蒿子面。
蒿子,学名白蒿,别名白艾蒿,属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主要生长于我国东北、西北、华北等地。4月开始生长,8月中旬开花,9月初结果,10月初成熟。因植物枝叶和果实富含白蒿素,而具有清热、保肝、降压、健胃等功效。
在西北地区,面食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并且因为历史演变,以及地方文化、习俗等差异,会演绎并形成具有各地不同特色的面食美味,同时也赋予其不同的养生功效和文化历史意义。
据史料记载,明朝朱元璋的十六子朱旃在宁夏做官时,它的亲邻有一部分也随之迁移至宁夏,后定居到中宁恩和镇一带,迁移来的亲邻主要是朱姓和万姓,其中有几位是宫廷中退役的御厨,于是他们也将蒿子面的制作技术传给了当地人,从此蒿子面在中宁地区便一直流传至今。
360多年的历史沧桑,使得宁夏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也使蒿子面赋予了宁夏中宁地区更为显著的美食特色和时代意义。
蒿子面做法简单:主要原料是面粉、蒿子粉、精盐和碱等,首先在面粉里掺入一定量的蒿子粉,和面的水中加入少量盐碱,反复揉搓,然后用擀面杖在案板上擀成直径近2米的亮薄如纸的面张,稍加凉硬后,用面杖卷起,然后来回折叠成上窄下宽的形状,再用锋利的菜刀切成细丝面,放入开水锅里煮熟后,捞出盛碗,再舀上由豆腐、韭菜、土豆或大肉、羊肉臊子做成的浇头,一碗香气扑鼻、色泽鲜艳的蒿子面便已做成。
蒿子面吃到嘴里柔韧爽嫩,因为有蒿子粉的掺入,而具有促消化、健脾胃、清暑热等功效,并成为时下人们健康养生、好奇尝鲜的独特美食。
中宁蒿子面——舌尖上的“非遗”。它不仅记录着一个地区的时代变迁,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难忘回忆和美好憧憬。

p04

p05

p06

p16

p17

p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