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文原创宁夏银川感受人文 |
分类: 旅游摄影 |

p01

西夏陵,探寻沉寂的昔日王朝
图文/华希良
“塞上江南,神奇宁夏”——这是电视媒体中耳熟能详的一句广告语。
宁夏的神奇不仅在于它具有大漠和水乡的绮丽风光,更在于它因独特的历史变迁而承载的厚重文化和民族风情,这就是我国史料记载中普遍忽略和缺失的西夏王朝。
回顾历史,西夏王朝(1038—1227)在中国中世纪与北宋(960—1127)、辽(916—1125)、南宋(1127—1179)、金(1115—1234)鼎立长达两个世纪,并创造了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
公元4世纪,崇尚白色的古羌人后裔党项人,在青海湖畔过着逐水而居的游牧生活,随着吐蕃人在青藏高原的崛起和东扩,党项人被迫离开世代生存的土地,向东迁移至黄土高原的庆州(甘肃庆阳)一带并逐步壮大。
公元11世纪,党项首领李德明趁着宋辽大战,地域不稳之机,率领兵马攻占甘州(甘肃张掖)、凉州(甘肃武威)、兴州(宁夏银川),并逐步成为了西北地区与宋、辽鼎立的政权。1038年,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建国,国号为“大夏”,因其在西方,宋人称之为“西夏”。
期间,西夏国对内巩固统治,崇尚佛教,大兴儒学,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西夏文。鼎盛时期,辖域有现今的宁夏全境、甘肃大部、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内蒙西北部等地区,面积达83万平方公里。因地域和势力范围争夺,西夏国先后与宋、辽发生过多次大战。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横扫欧洲,西征归来后,便从西北部进攻西夏,并先后攻破沙洲(甘肃敦煌)、肃州(甘肃酒泉)、甘州(甘肃张掖)、凉州(甘肃武威)、灵州(宁夏灵武),由于每进一步都遭受党项守军的顽强抵抗,成吉思汗一路屠城,最后剑锋直指西夏国的国都——兴庆府。
戏剧性的是,在西夏投降前夕,成吉思汗突然离世,并留下“秘不发丧,待西夏投降后,杀光唐古特(党项人)”的遗言。1227年,西夏国投降,兴庆府沦陷,蒙古人屠城。至此,在中华大地上存在了190年的西夏国就此消亡。
西夏王朝的建立、发展和衰亡,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促进了民族的封建化和疆土开发,更是为后来历朝历代的民族融合、大一统重建与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天,当人们来到宁夏这片神奇的土地时,要了解西夏这段重要的历史,就有必要通过历史遗存、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陵,来领略这沉寂于荒漠、戈壁之中,却依然闪耀着历史辉煌的昔日王朝。
西夏陵(也称西夏皇陵),是西夏王国的历代帝王陵及皇家陵墓,位于宁夏银川市西部30公里的贺兰山东麓,陵区北起泉齐沟,南至银巴公路,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占地面积为50平方公里。因建筑奇特,保存完整,规模庞大,而被中外考古界称为“东方金字塔”。
西夏陵分布有9座帝陵,分别为1号“裕陵”(太祖李继迁)、2号“嘉陵”(太宗李德明)、3号“泰陵”(景宗李元昊)、4号“安陵”(毅宗李谅祚)、5号“献陵”(惠宗李秉常)、6号“显陵”(崇宗李乾顺)、7号“寿陵”(仁宗李仁孝)、8号“庄陵”(桓宗李纯祐)、9号“康陵”(襄宗李安全),所有陵寝依傍贺兰山,坐北面南,按照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宗庙次序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并有254座王侯勋戚的陪葬墓有序分布在帝陵左右。
西夏陵不仅吸收了秦汉以来,特别是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西夏陵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每座帝陵都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而作为西夏陵的配套设施,重新建造且风格独特,并已正式对外开放的西夏博物馆,为人们了解西夏王朝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现代遗存、发掘与研究提供了系统而详实的介绍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