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贺兰精灵
图文/华希良
进入冬季,万物萧瑟,叶落枯黄。而处于季节转换和自然整治后的贺兰山也随之进入了平静的涵养期。
蔓延220公里的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不仅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和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还是阻挡腾格里沙漠东侵和西伯利亚寒流侵袭的天然生态屏障,这就为生存、繁衍在这里各类动物,包括岩羊、马鹿、石鸡等野生动物提供了难得的食物保障和天然庇护。
随着人类活动的减少,特别是游人的离去,位于宁夏贺兰山的自然“精灵”——各类野生动物为找寻食物,扩展领地,开始走出深山,进入沟道和坡地,并为人们的目击、观察提供了难得机遇。

p04
贺兰山,位于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处,北起巴彦敖包,南至青铜峡,南北长220公里,东西宽20—40公里,主峰海拔3556米。因山势凸起、雄伟,如平原上的万马奔腾。又因蒙古语称骏马为“贺兰”,故贺兰山由此得名。
贺兰山是中国重要的一条自然地理分界线。既是季风气候和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我国200毫米降水的自然分界线。
因山势的阻挡,既削弱了西北高寒气流的东袭,阻止了潮湿的东南季风西进,又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东西两侧的气候差异较大。以贺兰山为界,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

p05

p06

p07

p08

p09

p10

p11
岩羊又名石羊、崖羊或蓝羊、青羊,前两种称谓是根据它的栖息地特点而起名,后两种称谓是根据它的体色而起名。岩羊属偶蹄目牛科羊亚科,是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动物生存委员会收录为低危种。它是一种典型的晨昏性活动动物,栖息于高海拔的高原、高山裸岩和山谷间的草甸。
经过近年来的封山育林、禁捕禁猎,宁夏贺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的岩羊数量呈稳定上升趋势。种群数量已由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不足2千只上升至目前的2.2万只,总面积1580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岩羊密度为每平方公里4.4只,核心区的岩羊种群密度达8—12只。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p22

p23

p24
马鹿,仅次于驼鹿的大型鹿类,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分布广泛,全世界共有24个亚种,而我国马鹿有8个亚种,其中贺兰山马鹿就为其中的1个亚种,名为阿拉善亚种,也叫宁夏亚种,目前仅分布于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贺兰山中段,是我国唯一幸存的该亚种有效种群,也是我国8个马鹿种群中分布范围最小、数量最少的隔离种群。
据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结果显示,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过度放牧、矿山开采、乱捕盗猎等,曾使贺兰山的动物种群极剧下降,包括马鹿种群几乎到了濒危的境地。自从2000年开始启动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贺兰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严厉实施,使得贺兰山植被得到迅速回复,也使马鹿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的850只到1060只,恢复并增加至现在的2600只到2800只。
贺兰山马鹿因种群较小,常年生活在深山,只有冬季食物匮乏,才偶尔警惕出山。遇到惊扰,会立即结伴快速奔跑,返回山中,本次偶遇实属罕见。

p25

p26

p27

p28

p29

p30

p31

p32
嘎嘎鸡,也叫“呱呱鸡”,因鸣叫而形象的俗称,学名为石鸡,属于鸡类、雉科、石鸡属,体长27—37厘米,体重500——800克,常栖息于低山丘陵地带的岩石坡或沙石坡上,以草本植物和灌木的嫩芽、嫩叶、种子、苔藓,以及虫子为食。
贺兰山石鸡,作为全世界分布就较广的十四个亚种之一,在贺兰山地区由于多年的封山育林和人为保护而在种群数量上得以迅速恢复。

p33

p34

p35

p36

p37

p38 滔滔黄河水,巍巍贺兰山。独特的自然和地貌特征,造就了宁夏贺兰山独有的植被风貌和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