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温州护士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一)研修需求 |
||||||
从精准研修定位的要求出发,围绕项目名称中所包含的研修主题,分析本项目参训人员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论证为什么要设置这一项目。 |
||||||
依据《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温州护士学校积极对接高校专家下沉中职指导,推动中高职课程衔接,构建“高职—中职—企业”三方协同培养机制。 1.现实问题诊断 (1)公共课教师缺少融合 文化课教师较少参与专业建设活动,教学设计中缺乏职业场景嵌入 (2)专业课教师技术滞后 专业教师与行业技术发展脱节,因较长时间脱离医药临床岗位实践,没有及时更新新技术,技能提升有难度,导致实训内容与岗位标准存在差距。 (3)校际间合作资源断层 传统学科体系与岗位能力要求匹配度不高,高校校优质资源利用率不高,高校专家资源未有效转化为中职教学资源,缺乏技术反哺路径,形成校际资源孤岛。 温州护士学校通过引入高校专家形成“三维协同”,专业建设协同(破解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需求错位问题)、技术技能协同(填补新技术应用与教学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师资培养协同(构建“双师型”教师成长新范式)。 2.必要性分析 本项目以引入高校的高技能兼职教师作为“技术翻译者”与“教学设计师”作为实施特色,主要完成如下内容: 破解文专割裂:搭建高校专家指导的文化课教师专业认知工作坊 打通技术鸿沟:建立高校专家技术支持、中职教师教学转化双通道 构建三维协同:形成高校(理论指导)、中职(教学实施企业(实践验证)的协同系统
|
||||||
(二)研修目标 |
||||||
具体明确、清晰可测、逐条列出。 |
||||||
1. 融合性目标 实现文化课渗透专业元素(每个专业开发3-5个职业情境教学案例) 建成“高校专家—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协同备课机制 2. 技术性目标 动态运转专业核心课程技术同步,建立“四步技术转化法”,识别→解码→重构→验证,开发“高校导师+企业导师”双指导的项目式课程 建设动态更新的高校-中职专业建设资源库,开发岗位能力导向的教学资源包 3. 机制性目标 形成《高校专家驻校指导工作规范》,建立高校专家驻校工作站,形成每月2次常态化指导机制 形成可推广的“三师协同”备课模式(高校专家 + 企业导师 + 本校教师),为其他中职学校提供借鉴参考。
|
||||||
(三)研修设计 |
||||||
(建议围绕项目目标、内容、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架结构图表达项目设计思路) |
||||||
本项目围绕“高校引领·教研赋能”的核心目标,构建“理论-实践-转化”一体化研修体系。研修内容分为四大模块:专业标准解码模块聚焦高校专家解析行业前沿技术标准与课程开发逻辑;技术技能迭代模块通过高校专家指导、企业现场教学与虚拟仿真实训,促进新技术向教学资源的转化;教学能力重塑模块以工作坊形式开展项目式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演练;协同育人创新模块组织中高校教师联合开发校企合作项目案例。实施过程采用“双循环驱动”路径:一方面通过“专家讲座→技能实操→教学验证”完成知识内化闭环,另一方面依托“校际协同平台”实现跨校资源共建共享。 |
||||||
(四)研修课程 |
||||||
1.研修模块:根据研修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模块。 2.研修内容:根据不同模块的主题进行设计配置,内容应该明确具体。 3.学分:1学时计1学分。 4.面向群体:根据研修内容的实施范围可填全体教师或某个特定群体教师。 5.研修师资:填入姓名即可,一个研修内容可以多名教师合作实施;项目负责人必须承担具体研修内容,鼓励师资多样化,骨干教师代表也可作为研修培训者。如暂时无法确定人选可填入“待定”,但比例不得超过40%。 6.研修形式:形式灵活,鼓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表述为“团队建设、专题讲座、课题研讨、观点报告、案例分析、读书分享、听课评课、说课上课、成果交流、技能学练、教学比赛、参观考察、网课学习、视频直播、在线研讨、自主学习”等。 7.实施时间:根据项目做整体规划,格式“XX年X月”。 |
||||||
研修模块 |
研修内容 |
学分 |
面向群体 |
研修师资 |
研修形式 |
研修时间 |
专业标准解码 |
行业前沿技术标准解读 |
3 |
全体专业教师 |
叶发青 |
专题讲座、在线研讨 |
2025年5月 |
高职课程体系重构逻辑与中职衔接路径 |
2 |
全体专业教师 |
薛梅 |
专题讲座、在线研讨 |
2025年6月 |
|
中高职教师协同教研平台操作培训 |
1 |
全体教师 |
金良载 |
专题讲座、在线研讨 |
2025年11月 |
|
技术技能迭代 |
世界技能大赛指导 |
2 |
参赛教师 |
宛晶晶 |
技能学练 |
2025年6月 |
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
1 |
全体教师 |
雷鹏琼 |
技能学练 |
2025年10月 |
|
企业真实项目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路径 |
1 |
全体教师 |
宛晶晶 |
技能学练 |
2025年12月 |
|
教学能力重塑 |
专家示范课(每2周一节) |
12 |
全体教师 |
李军伟 |
听课评课 |
2025年4月 |
教学能力比赛作品指导 |
3 |
参赛教师 |
王博巧 |
教学比赛、专家点评 |
2025年6月 |
|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 |
1 |
专业教师 |
王文洁 |
专题讲座 |
2025年3月 |
|
协同育人创新 |
|
2 |
专业教师 |
姜程曦 |
专题讲座、在线研讨 |
2025年9月 |
动态资源库建设与共享机制 |
2 |
全体教师 |
薛梅 |
专题讲座、在线研讨 |
2025年6月 |
|
校本教材开发与出版流程 |
1 |
全体教师 |
陈雪萍 |
案例分析、自主学习 |
2025年10月 |
|
(五)师资说明 |
||||||
1.师资选择以“学有专长、符合需要”为首要原则,校外高端专家、校内“草根”专家、优秀青年教师、乃至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均可。 2.姓名与所负责课程必须与“(四)研修课程”中栏目一致,分内、外两种:内部师资包括本校、其他校区、或者研修共同体内的教师;外部师资包括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人员,也包括线上网络课程的授课专家;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可以只填写内部师资。 3.师资简介:填入该师资的职称、职务、所属单位、专业特长等信息。外部师资如果是线上网络课程,可填提供该课程的远程培训机构网站或当地教研网站名称。 4.同一人负责多个课程请合并姓名栏单元格集中表述。 |
||||||
内部师资 |
||||||
姓名 |
负责课程 |
师资简介 |
||||
陈琦 |
专业标准解码模块 |
高级讲师、温州市护理专业名师 |
||||
李来国 |
教学能力重塑模块 |
正高级讲师、温州市数学名师 |
||||
季淑 |
技术技能迭代模块 |
市教坛新秀,校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 |
||||
刘静 |
协同育人创新模块 |
高级讲师、温州市护理专业名师 |
||||
外部师资 |
||||||
姓名 |
负责课程 |
师资简介 |
||||
叶发青 |
专业标准解码模块 |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 |
||||
薛梅 |
教学能力重塑模块 |
天津医药高专教授 |
||||
苑晶晶 |
技术技能迭代模块 |
天津医药高专教授 |
||||
陈雪萍 |
协同育人创新模块 |
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教授 |
||||
(六)研修作业 |
||||||
作业应与研修目标对应,要求应具体、明确、合理;作业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可以“小而微”,不必“大而全”;作业应在项目启动时布置,力求在研修过程中生成,线上线下均可。 |
||||||
1.依据课程标准,与高校专家讨论中高职衔接路径和存在问题,撰写差异报告并共同解决。 2.开发实训技能精品课程,(含任务书、评分表、学生手册) 3.围绕岗位能力设计项目化教学片段,提交教学设计与教学视频(含字幕) 4.与高校专家共编教材,举行线下成果汇报会
|
||||||
(七)评价考核 |
||||||
前3条为统一要求,第4条学校自行修订,并可增加条目。 |
||||||
1.参训教师集中研修时应关注考勤,缺勤超过集中研修学时30%的为不合格,不予录入学分。 2.如有在线研修课程的,应根据研修平台的学习情况记录及相关评价规则进行考核。 3.认真参与各个研修环节,高质量完成研修作业。未按要求及时提交研修作业的,或研修作业被负责人判定为不合格的,不予录入学分。 4项目负责人可参照学校相关制度,将校本研修的表现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不同程度的倾斜。具体由各校自行设定。 |
||||||
(八)预期成效 |
||||||
预期成效应与研修目标和课程实施形成呼应;具体可从:教师能具备什么能力,学生可得到什么发展,学校可以积累什么资源,可形成哪些物化成果(如系列课件、作品集、教研论文集、教学设计汇编等)进行预期;应实事求是,具体明确。 |
||||||
1.教师团队获得教学能力大赛省赛奖项; 2.校际协作完善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 3.共编校内教研论文案例集和优秀教学设计集; 4.师生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获奖; 5.编写护理、药剂教材并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