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2学期温州护士学校校本研修方案

分类: 项目管理 |
一、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
以赛促训,重建标尺,助推“四力”师资队伍建设 |
|||||||||||
申报单位 |
温州护士学校 |
研修时间 |
2023学年 |
|||||||||
研修群体 |
全体教师 |
研修人数 |
156 |
|||||||||
项目负责人 |
姓 |
蒋峰 |
技术职称 |
高级讲师 |
||||||||
职务 |
教学副校长 |
专业特长 |
教科研 |
手机号码 |
13868880189 |
|||||||
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填写人数) |
||||||||||||
职称结构 |
待定级 |
|
初级 |
58 |
中级 |
72 |
高级 |
42 |
正高级 |
|
||
教龄结构 |
1年(见习期) |
4 |
2-5年 |
62 |
6-10年 |
63 |
11年以上 |
47 |
||||
梯队培养 |
省特 |
|
名师 |
3 |
||||||||
省坛 |
1 |
市坛 |
6 |
|||||||||
市直三坛 |
9 |
市直骨干 |
6 |
|||||||||
近三年校本研修项目实施情况 |
||||||||||||
项目名称 |
实施周期 |
负责人 |
是否有依托课题立项或获奖 (如有,注明级别) |
|||||||||
精准教学:“化验单”式教学诊断的深化研究 |
三年 |
刘静 |
有 |
市职业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
||||||||
产教融合下双导师教学模式提升中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一年 |
刘静 |
有 |
市职教案例一等奖 |
二、研修方案
(一)研修需求 |
||||||
从精准研修定位的要求出发,围绕项目名称中所包含的研修主题,分析本项目参训人员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论证为什么要设置这一项目。 |
||||||
温州护士学校,致力于打造“四力”教师队伍,教师“四力”具体是指:师德践行能力,教师要承担起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和义务,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特长,积极参与学校建设,承担社会责任;专业教学能力,涉及到教学设计、课堂讲授、课程建设、学生技能指导等;数字素养能力,涉及技术操作、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科研能力,要求教师在建设教材、撰写论文、课题和命题等方面都要具备良好能力。 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目前我校在“四力”建设发展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教学方面:(1)教材与教学缺少职教特色: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单一,教学模式落后,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缺少职教特色。(2)医药专业教师缺乏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我校作为温州市医药类中职学校,有近60%的专业教师是非师范院校出身,教学基本功薄弱,课堂驾驭能力欠缺,缺乏教学实践经验。(3)科技发展,专业教师技能迭代慢:其中近30%专业老师直接从医药类专业高校毕业,没有经过医药临床岗位历练,缺乏足够的技能操作和实践经验;还有30%是从医药专业岗位转岗的老师,因较长时间脱离医药临床岗位实践,技能退化,技能提升有难度。 2.数字素养方面:大部分教师信息应用能力不足,加上工作繁忙,数字化储备不足与学生学习诉求有所脱节,教师信息素养有待提升。 3.教研能力方面:专业教师往往注重实干,理论学习不足,教学反思提炼少,缺乏教科研训练和团队的指导引领,教科研能力薄弱。 教学能力是教师核心素养能力,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根本,所以,本学期校本研修着重在于提升我校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能力。综合以上问题,我校立足于教学赛事、教师技能赛事,以赛事要求为标准,设计校本研修内容与方案,增强校内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其中,全国教学能力大赛是中职学校教师现阶段教学能力的最高赛项,经由校、市、省三轮选拔方能进入国赛。该比赛旨在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四力”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和综合育人能力。 |
||||||
(二)研修目标 |
||||||
具体明确、清晰可测、逐条列出。 |
||||||
1.增强理论教学实践能力:实施面向教师的“课堂实践创新”课程,安排“教学精准改进”、“数字化素养培养”、“教科研能力提升”等系列讲座,理念先行,标准在前,为教学能力大赛参赛、备赛学习搭建理念框架。 2.提升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在“工学结合、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帮助专业教师走近临床实践,教师教学技能获奖率提升。 3.开发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校院共同开发教学活页式教材、共建教学资源库等。 |
||||||
(三)研修设计 |
||||||
(建议围绕项目目标、内容、形式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架结构图表达项目设计思路) |
||||||
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匹配不同层次的教学赛事、科研赛事和技能赛事。通过赛事标准进行磨炼,学校层面进行宏观调控,及时组织学习、反馈,让每一个老师有机会、有平台去实践、反思改进、归纳升华。 |
||||||
(四)研修课程 |
||||||
1.研修模块:根据研修目标分解为若干个模块。 2.研修内容:根据不同模块的主题进行设计配置,内容应该明确具体。 3.学分:1学时计1学分。 4.面向群体:根据研修内容的实施范围可填全体教师或某个特定群体教师。 5.研修师资:填入姓名即可,一个研修内容可以多名教师合作实施;项目负责人必须承担具体研修内容,鼓励师资多样化,骨干教师代表也可作为研修培训者。如暂时无法确定人选可填入“待定”,但比例不得超过40%。 6.研修形式:形式灵活,鼓励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可表述为“团队建设、专题讲座、课题研讨、观点报告、案例分析、读书分享、听课评课、说课上课、成果交流、技能学练、教学比赛、参观考察、网课学习、视频直播、在线研讨、自主学习”等。 7.实施时间:根据项目做整体规划,格式“XX年X月”。 |
||||||
研修模块 |
研修内容 |
学分 |
面向群体 |
研修师资 |
研修形式 |
研修时间 |
集体研学 |
教学能力大赛国赛经验分享 |
1 |
全体教师 |
化学团队(2023年国赛一等奖) |
专题讲座 |
2024年2月 |
教科课题开题报告论证会 |
1 |
全体教师 |
朱跃跃 |
专题讲座 |
2024年3月 |
|
科研论文写作指导 |
1 |
全体教师 |
张作仁 |
专题讲座 |
2024年4月 |
|
赛前培训 |
教师各级赛事介绍、赛事标准、参赛要求、参赛建议 |
1 |
全体教师 |
陈琦 |
专题讲座 |
2024年3月 |
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 |
1 |
全体教师 |
金良载 |
专题讲座 |
2024年4月 |
|
赛事实践 |
教学能力大赛参赛安排 |
1 |
参赛教师 |
吴健好 |
作品打磨 |
2024年3月 |
2024年课题立项、论文评选 |
1 |
参赛教师 |
刘静 |
课题论证 |
2024年4月 |
|
2024年多彩课堂评选 |
1 |
参赛教师 |
吴健好 |
作品展示 |
2024年4月 |
|
2024年护理、药学学生技能比赛 |
1 |
专业教师 |
刘静 |
技能学练 |
2024年5月 |
|
2024年护理、药学教师技能比赛 |
1 |
专业教师 |
杨晔琴 |
技能学练 |
2024年5月 |
|
赛后提升 |
教师课堂评定课分享交流、获奖作品展示 |
1 |
全体教师 |
蒋峰 |
听课评课 |
2024年5月 |
课题案例研讨 |
1 |
全体教师 |
叶发青 |
课题研讨 |
2024年6月 |
|
基于中高职一体的学科专业命题研讨 |
1 |
全体教师 |
徐燕英 |
磨题研讨 |
2024年6月 |
|
(五)师资说明 |
||||||
1.师资选择以“学有专长、符合需要”为首要原则,校外高端专家、校内“草根”专家、优秀青年教师、乃至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均可。 2.姓名与所负责课程必须与“(四)研修课程”中栏目一致,分内、外两种:内部师资包括本校、其他校区、或者研修共同体内的教师;外部师资包括其他各级各类学校、教学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人员,也包括线上网络课程的授课专家;资源相对匮乏的学校可以只填写内部师资。 3.师资简介:填入该师资的职称、职务、所属单位、专业特长等信息。外部师资如果是线上网络课程,可填提供该课程的远程培训机构网站或当地教研网站名称。 4.同一人负责多个课程请合并姓名栏单元格集中表述。 |
||||||
内部师资 |
||||||
姓名 |
负责课程 |
师资简介 |
||||
陈琦 |
教师教学能力赛事指导 |
高级讲师、温州市护理专业名师 |
||||
李来国 |
教师课堂教学实施提升 |
高级讲师、温州市数学名师 |
||||
刘静 |
产教融合校企实践学习 |
高级讲师、温州市护理专业名师 |
||||
金良载 |
数字化教材及资源库建设的实施 |
高级讲师 |
||||
外部师资 |
||||||
姓名 |
负责课程 |
师资简介 |
||||
叶发青 |
教师课题案例研讨 |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教授 |
||||
杨晔琴 |
医学护理专业技能培训 |
浙江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副院长 |
||||
朱跃跃 |
教师课题立项论证会 |
温州教育教学研究院教科室 |
||||
徐燕英 |
基于中高职一体的命题研讨 |
海宁职业高级中学 |
||||
(六)研修作业 |
||||||
作业应与研修目标对应,要求应具体、明确、合理;作业形式力求丰富多样,可以“小而微”,不必“大而全”;作业应在项目启动时布置,力求在研修过程中生成,线上线下均可。 |
||||||
1.制定一份“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成长方案”; 2.参与公开课活动,并上交听课记录; 3.上交一份信息化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 4.撰写一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或参与一次课题申报。 5.提交2024年专业发展总结。 |
||||||
(七)评价考核 |
||||||
前3条为统一要求,第4条学校自行修订,并可增加条目。 |
||||||
1.参训教师集中研修时应关注考勤,缺勤超过集中研修学时30%的为不合格,不予录入学分。 2.如有在线研修课程的,应根据研修平台的学习情况记录及相关评价规则进行考核。 3.认真参与各个研修环节,高质量完成研修作业。未按要求及时提交研修作业的,或研修作业被负责人判定为不合格的,不予录入学分。 4项目负责人可参照学校相关制度,将校本研修的表现与评优评先、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予以不同程度的倾斜。具体由各校自行设定。 |
||||||
(八)预期成效 |
||||||
预期成效应与研修目标和课程实施形成呼应;具体可从:教师能具备什么能力,学生可得到什么发展,学校可以积累什么资源,可形成哪些物化成果(如系列课件、作品集、教研论文集、教学设计汇编等)进行预期;应实事求是,具体明确。 |
||||||
1.教师团队获得教学能力大赛省赛奖项; 2.校企完善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精品课程,出版校内活页式教材二本; 3.共编校内教研论文案例续集; 4.汇编校内评定课优秀教学设计; 5.师生在全国专业技能大赛奖项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