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典型案例——《“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

分类: 项目管理 |
附件1
2020年温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典型案例申报表
案例名称 |
“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 ——“1+1”三维课堂新模式提升中职护生核心素养 |
所属单位 |
温州护士学校 |
申报人 |
李璐 |
关键词 |
核心素养;课堂;中职;护理 |
摘要(简要陈述案例的解决的主要问题及主要措施与做法,200-300字为宜) 探索和实践工学结合、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职业学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护理专业近几年加强与医院的合作,创新出“校院循环,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将称其为:“1+1”三维课堂新模式。其中三维即预演-探究-运用,评价机制贯穿始终;“1+1”即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同时进行。利用该模式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反馈融入到真实工作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利用反馈数据对课堂进行调整,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过程。为新时代核心素养课堂模式探索提供思路。该新课堂模式与传统课堂模式比较证明效果。
|
|
一、背景与问题(介绍案例的背景,分析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文件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焦点。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岀:“要硏究提出各个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育在深化中职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中的基础地位,并就省内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要求中职学校改变以往狭隘的培养模式,从建设“单一课程”向建设有助于学生培育良好素养、掌握致用技能的“系列课程”转变。 2020年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金9号、闭13号建议的答复,58号提案的答复都不约而同的谈到“关注核心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探索建立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 可见在新时代的学生培养中,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核心素养的培育落脚点一定在课堂。 (二)案例现状 在“中国知网”中以“核心素养”为主题词搜索显示,共有文章43249篇,其中具体发表年度趋势如下图所示。证明自2015年起,“核心素养”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家们的关注,也是当下热点追踪的焦点问题。 ![]()
再以 “核心素养、中职”为主题词搜索显示,收录文章显示为774篇,仅为“核心素养”整个领域的1.79%。其中具体发表年度趋势如下图所示。说明虽然“核心素养”的关注度呈持续增长态势,但是聚焦到“中职教育”的核心素养研究少之又少。 (三)案例价值与意义
1.填补研究空白
2.培育核心素养
3.引导教师发展
|
|
二、措施与做法(陈述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做法) (一)案例方法概述
图1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在校两年时间均为理论知识的学习,到了第三年再进入临床实习,这样的学习方式容易与临床脱轨,学生在进入临床时无从下手。 “1+1”三维课堂新模式中三维即课前、课中、课后,“1+1”即课堂教学与临床教学同时进行。先在课堂中由学校教师教授理论部分知识,以人体器官系统为授课单位。当学习完一章系统后便进入合作医院临床见习一周,深刻理解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真实体会疾病给患者带来的身心改变,培养“医者仁心”的大爱精神。在见习的尾声,根据学校教师给出的考核重点,检测临床工作中学生对患者的护理是否到位,关注人文关怀的素养沉淀。 利用该模式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反馈融入到真实工作生活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再利用反馈数据对课堂进行调整,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培养过程。 (二)案例方法细则 1. “1+1”三维课堂新模式的内涵与功能特点。 第一个维度是预演。预演指的是课前学习阶段。其实,既是课前也是课后。该阶段,学校教师同临床教师沟通,以临床中常用护理方法、常犯护理错误,作为下个系统教学的重难点,了解学生在见习阶段出现的问题反馈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二次备课。 学生则利用见习期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做好汇报总结的准备。从而更感性的认识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体会患者患病时的痛苦,培养中职护生的同理心,达到初期的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第二个维度是探究。探究指的是课中学习阶段。课中学校教师传授学科必要知识,根据教学任务、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推进,完成理论授课部分,通过真实的案例呈现,与理论内容相结合,课堂中灌输人文关怀的理念,传承护士细心、耐心、爱心的特质。 第三个维度是运用。运用指的是课后学习阶段。课后在获得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安排学生见习入岗,每组配备一个带教老师,随时督促指导。学生的见习以“看、体会”为主,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的前提下,为患者进行基础护理操作。 评价机制贯穿于整个课堂之中。课内教学中,通过生生互评、组间互评、师生互评(双师共评)打造多元化评价课堂,力求全面、客观评价学生课堂中的表现;临床教学中,派发满意度调查表给临床患者,对本次护理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主要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基础,从人文素养、技术能力、沟通技巧、爱伤意识等方面评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否达标、还有什么有待改进之处。形成个性化,针对性的反馈意见。 请同学们准备活页成长手册,在今后不断地学习中形成一套针对个人的系统性的核心素养发展手册。同时通过每次的标准化患者反馈,教师课后进行整理。对核心素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在下一轮的学习实践中及时加强。如此的循环往复,力求学生们在不断地学习中稳步向前,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让核心素养之花开遍课堂,让中职护理教育成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学生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大写的“人”。 2. “1+1”三维课堂新模式贯彻的素养内容
图2
(1) 随着课堂改革的深化,教师的职能也在悄然变化。今天的教师不仅仅在于教学生会,还在于教会学生学。于是,以人为本,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便呼之欲出。翻转课堂正是对这一理念的阐述。强调学生自主研学习、合作探学、提问究学的能力。通过日复一日,重复的训练这些能力,从而使学生习得让他们受益终身的学习能力。符合核心素养中自主发展的要求。
(2) 理论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直接连线一线医务工作者,以临床思维分析案例,给予周到护理。遵循行业标准,评定操作过程。拉近了临床与理论学习的距离,打破空间束缚,将患者“搬到”课堂中来。熟悉工作环境与流程,为后续进入临床做好准备。符合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的要求。
(3) 课后先在模拟人身上熟悉操作步骤,再到同学之间相互练习,最后走向临床在带教老师“放手不放眼”的情况下,为标准化患者护理,并由患者为期护理做出满意度评价。从“假人练流程”到“真人感病痛”再到“患者评护理”的“三步走”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爱伤的真正意义,强化对患者的同理心。符合核心素养中人文素养的要求。
(4)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理论不能丢,实践也要抓。院校结合的方式,让学习不在是一味的听,更多的是感知,感知疾病与生命的辩证关系,感知自然的无情与科学的强大,感知弱小的呻吟与内心的悲悯。科技的发达,促使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然不适用陈旧的教材,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仅凭枯燥的文字已全然不能阐释这让我们目不暇接的生活。而临床是最新掌握一手资料的主阵地,在这里我们能更好的获悉最前沿的新技术,最不知所措的新仪器,最匪夷所思的新疾病。这些无不刺激着中职护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多一点好奇和向往,少一点无助与迷茫。 (三)案例效果评价 本文采取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实验方法,自变量为中职护生是否有上过“1+1”三维课堂新模式的专业课课程,因变量为中职护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1.本案例采取分组实验法,以本校18届护考班在校护生作为实验组,以17届实习护生作为对照组。其中18届学生接受新课堂模式教学,17届为传统课堂模式教学。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实验前需确保两组学生的原始基本水平相同或相近,并确保两个组的授课时间相同,授课材料一致,且由同一名授课教师教授相同的课程时间。 2.文献研究法,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3.问卷调查法,在两届学生中分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自我评价,患者满意度,带教老师反馈,带教医院满意度,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否达到用人单位需要。 4.访谈法,深入了解学生在实习期间心理动态、生活学习情况,评价前期新课堂模式对其是否产生效应。是对问卷调查法的补充完善。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获取学生调查问卷,结合护考通过率,综合研究反馈数据。应用SPS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验证实验假设,并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撰写研究论文。 |
|
三、成效与影响(描述措施与做法所产生的效果及影响) (一)案例的有效性 通过分组实验法,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自我评价、带教老师/患者/医院三方满意度,回收问卷,分析和处理数据,对比案例“1+1”三维课堂新模式对中职护生职业能力是否提升,以此判断假设是否成立。通过SPSS软件的数据统计和处理数据,得出P<0.05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即证明“1+1”三维课堂新模式能够提高中职护生的核心素养能力。 (二)医院评价反馈 通过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在高三进入实习阶段时,普遍受到实习医院好评,也为我校创建教学口碑,立德树人奠定基础。 各实习医院优秀毕业生表彰、汇报大会部分剪影。 (三)学生自我认同提升 大部分中职生作为中考失利者入校,对自身的认可度不高。经过新课堂的学习,接触到更多临床上的技能培训。夯实自身技能的基础上,她们还多了一份医者的“大爱无疆”,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志愿者的服务队伍中去,将自己的所学继续传授到小学、初中中去。实现了自身价值的超越。 (四)案例成果汇报 近年来通过新课堂模式培养的我校学生们,在各项考试中成绩抢眼,教学成绩得到显著提升。 以2020年高考为例,我校护理专业参考人数共156人,其中本科上线71人,占总人数的45.5%,并囊括护理类专业全省1.6.7位次,专科上线率100%。 针对护士上岗证“护士资格证”考试方面,全国通过率在40%左右并呈逐年下降趋势(参考考生为中专、大专、本科混合人群),而我校通过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与本专科学生参加一场考试并且获得如此高的通过率,对于一家中职学校而言显然是不容易的。 (五)案例相关奖项 以该案例为基础参加各项比赛,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认可。其中部分获奖情况展示如下: 参赛2019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荣获二等奖。 根据本案例总结撰写的论文《四维“1+1”核心素养课堂模式在中职护理中的应用》荣获浙江省第十四届中职班主任工作研讨会暨教学创新交流会活动一等奖。 以本案例为研究主题的课题,于2020年立项成功,也即将迎来结题。 |
|
四、经验与讨论(总结案例的亮点、创新性经验或不足) (一)亮点 1.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第三点指明: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以此为核心精神,结合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难点痛点,进行思考与改革。最终制定出“校院循环,实境育人”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暨“1+1”三维课堂新模式提升中职护生核心素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2.新型活页手册,记录学生成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和场景,对学生进行分阶段递进式的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相结合的形式,将反馈于学生的活页成长手册。同时记录见习期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可附上照片佐证。这既是记录自己的见习生活,又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美好回忆。 3.深化校企合作,大胆成功创新。由于学生数量庞大,要求学校与各医院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深化校企合作。教学内容重难点由学校老师与医院带教老师共同商讨结果,并实施各自课堂。从而充分接轨临床,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行业标准。 本案例中打破传统“2+1”学习模式即2年学校理论学习,1年临床实习模式,转变为“1+1”三维课堂新模式即医院、学校两个教学场所循环交替,真正做到在“做中学,学中悟”。 4.区别传统课堂,贴近真实临床。与传统一味的课堂学习相区别。同学们好奇的医学案例、临床故事非常感兴趣,却只能在老师的描述、图片、视频中感受,将课堂搬到临床后,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成为事件的第一感受者,该模式增强了其临床适应能力、人际沟通交流能力和专业认同感,真正的学以致用,学有所成。 5.回归教育本真,提高自我认同。教会学生一种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今后可以实现顶岗实习,一出校门即可上岗工作的能力。有了技能的同学们才能更好的为大众普及简单的医学知识、传播急救意识,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添砖加瓦。 6.案例复制性强,易于推广操作。其他学科中职专业也可以依照该模式进行“院校循环,实境育人”模式进行职业教学,可复制性强易于操作,成效显著。 (二)不足 1.长期追踪,了解深远影响。我们的最终落脚点在核心素养上,这个需要数年追踪毕业生去向,了解成效性与对学生的长远影响,从而才能更加客观的评定该模式对于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果。就目前而言,时间太短,数据有限,需要后期长期的追踪调查研究。 2.时间有限,疾病种类不全。由于见习时间有限,不能将该系统的所有病症完全接触到,还需要后期长期的临床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