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科组集体备课1

(2018-01-30 14:11:39)
分类: 集体备课

温州护士学校

集体备课记录表

课程教学组:内科护理

备课

时间

14 周 星期三15:40  

地 点

教师办公室

课题

第二章 第九节 呼吸衰竭患者的护理

主备人

麻丽丽

参加

人员

董燕斐、陈月新、刘静、韩莉、潘娟娟、孙铭聪、麻丽丽、陈仁丽

 

主备教师教学设计

议课记录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呼吸衰竭的概念

2、能说出呼吸衰竭患者的身心状况

3、能说出呼吸衰竭的血气分析诊断标准 

4、结合案例能判断不同的呼吸衰竭类型,并给予相应的氧疗护理

5、结合案例能提出相应的护理诊断、给予相应的护理

  方法与过程目标:

1、以临床案例为导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教师进行解析释疑。

2、以任务教学法进行,课前引导,课中运用比较法完成任务进行评价,课后案例延伸达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

1能感受病人的痛苦,培养同情心、同理心,养成良好的服务意识

2、提高自身素养,加强人文关怀。

3、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临床批判思维,培养专业自信心,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材分析

《呼吸衰竭》是内科护理学循环系统课程中的主干课程,本教材内容多,知识点多,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健康评估、解剖、生理、病理、护理学基础等课程,本章节在护士资格考试中占有较多的比重,属于重要的章节。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健康评估、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护理学基础等学科,具有理解本章节内容的能力。但是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感性思维较强,抽象思维较弱,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

 

议课结果

根据三维目标,学习目标明确,可评价,符合学情。教学设计中突出以实际案例做导向,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利用已学知识来巩固重点。利用图片、教师解析突破难点。

重、难点

及突破

  教学重点:

1、呼吸衰竭的身心状况

 2、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和疗效观察

  教学难点:

1.   呼吸衰竭的身心状况

2.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与病情监测

 

教学设计中体现重点,利用知识的迁移,直观的图片呈现,同时教师的引导突破难点。

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导学案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有效引导为主。以微课、导学案等形式分层进行学习。

教学流程

   课前导学案:

将课内牵涉到的解剖、生理以及健康评估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

   教学过程:

  1.用一段视频导入,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行讨论。

  2.回顾旧知,在理解相关生理病理知识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图片板书,形象讲解呼吸衰竭发生的病因和机制。

  3.结合视频内容,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相关内容,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学生完成重点知识的学习。学生分享,教师进行补充和解析。利用导学案上的任务强化并巩固重点,突破难点。

  4.通过观看2个不同病因引起的呼吸衰竭,培养学生进行比较,完成对知识的梳理。

  5.完成任务单、课堂测试等形式加强对重点的巩固。

 

 

课前导学案将课内牵涉到的解剖、生理以及健康评估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理解重难点。

   课内设计紧紧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案例、视频学生自主完成课堂任务,总结、比较。教师结合图片、案例堂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巩固重点知识。通过2个视频比较学会分析案例的区别点,解读临床表现、提出护理诊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巩固,以各种形式的作用来完成知识和技能的统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前预习及作业

课后延伸:

    作业:课后作业采用多种方式,案例分析、思维导图比较便于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提出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作业布置,很好地进行分层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交流

心得

    组内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共同探讨用最适合学生的教法和学法。利用微课、完成课堂任务、案例分析比较等形式达成三维教学目标。课前、课中、课后进行的多元化评价,及时检验教学效果。

多媒体视频的使用,临床案例的导入,能学会将知识在运用在实际案例中。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收集合适的视频案例特别是临床案例,为学生提供好的教学素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