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集体备课—病理学基础(第1次)

(2016-06-30 23:36:13)
分类: 集体备课

原因

机制

病理变化(结、功、代)

转归原因

机制

病理变化(结、功、代)

转归

集体备课—病理学基础(第1次)

形式:集体备课                      时间:2016年2月24日第2周   

地点:校医室                        参加人员:秦慧、黄千惠

章节:授课计划,第一章:导论

活动过程及反思:

 

1、学期授课安排

教师姓名

秦慧

黄千惠

职称

讲师

选用教材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3版)

总课时数

165

周课时数

16

任教班级

15级护理(1、2、3、5、6)班

日期

周次

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2.15-2.21

1

0

           

 

2.22-2.28

2

1

第一章    导论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

2.29-3.6

3

2

第一章    导论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3.7-3.13

4

2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3.14-3.20

5

2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3.21-3.27

6

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3.28-4.3

7

2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第四章  炎症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4.4-4.10

8

2

第四章  炎症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第五章    肿瘤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4.11-4.17

9

2

第五章    肿瘤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单元测(一)

理论考(闭卷)

4.18-4.24

10

 

期中考试

 

4.25-5.1

11

 

学生见习周

 

5.2-5.8

12

2

第六章    常见疾病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5.9-5.15

13

2

第六章    常见疾病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5.16-5.22

14

2

第六章    常见疾病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5.23-5.29

15

2

第七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5.30-6.5

16

2

第八章    发热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6.6-6.12

17

2

第九章    缺氧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6.13-6.19

18

2

第十章    休克

导学案、PPT、视频、图片、案例教学学生共同参与

6.20-6.26

19

2

复习

导学案、PPT、复习

6.27-7.3

20

2

期末考试(笔试)

 

 

 

一、本章节主要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简述病理学的概念、任务、范围和地位

2.说出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3.简述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4.说出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5.简述疾病的几种转归,脑死亡及判断依据

方法与过程

1. 通过视频及图片(大体标本、组织切片、示意图等)营造知识点直观感,更好描述课程内容。

2. 通过对知识点归纳表格方式,让学生填空,把所学内容对号入座,加深印象。

3. 通过简单临床案例来描述知识内容。

情感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能抓住《病理学基础》的学习方法及学习特点,从而延伸如何学习基础医学课程。

2.        通过本章学习,对自我身体特点有所了解,并能从中的某些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给家人和周边人群带来帮助。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

重点:

1、病理学的方法、疾病与健康的概念

2、疾病的原因;疾病过程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等共同规律

3、疾病经过及其含义

难点:脑死亡的判断依据

三、教学方法

1. 课前准备:使用导学案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预习新课知识

2. 课内师生互动活动情况:引用视频、案例引入、来引导新课的课程学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多多参与问题的解决,并在课后对课堂效果进行评估。

3. 课后延伸:通过作业,及拓展练习题,加固知识的巩固性。

四、教学流程(包括课题引入,教学进程,总结等方面。)

1. 课前导学案,复习及预习知识点。

2. 教学教案:

病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 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诊断及研究方法。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疾病的转归、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教学活动

  理论讲授  多媒体演示

   授课时数

       4 学时

 

   单 元 一

 

第一单元  导论

第一节  绪论

一、  病理学的任务

※  

原因

机制

病理变化(结、功、代)

转归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生发展→{

二、  病理学的范围、地位

病理解剖学:形态结构

病理生理学:功能、代谢

※   分类{

 

 

总论:共同规律

各论:特殊规律

包括{

                                          基础医学

 

 

临床医学

地位:桥梁

 

 

三、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   [研究方法]:

1、   尸体剖检:(尸检)

2、   活体组织检查(活检):病变组织→切片

3、   C学检查:病变组织的C→涂片

4、   动物实验:实验动物→疾病

5、   组织C培养:组织、C→培养→观察

                

             第二节 疾病概论

一、  疾病的概念

疾病:病因→自稳调节紊乱→异常生命活动

二、  疾病的原因(致病因素、病因)

 

原因:引起疾病发生,必不可少,决定特征

条件:影响疾病发生,可有可无,可互换,重要作用

 

原因

条件

 

      阻碍     促进(诱因)        因素   

[原因]:

1、  

病原微生物

寄生虫

生物性因素:※最常见

包括{

2、

物理性:强度、时间、部位

化学性:量、性质、选择性、蓄积

理化因素{

3、营养性因素{

 

遗传性疾病:直接致病

遗传易感性:易患某种病的素质

 

4、遗传性因素:{

 

5、先天性因素:    先天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缺陷病

6、免疫性因素:{

7、精神性因素:

8、社会性因素: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共同规律

1、损伤与抗损伤

 ①  贯穿疾病的始终

损伤↑ →恶化→死亡

抗损伤↑ →好转→康复

 ②  决定疾病的发展方向{

 

 ③ 抗损伤  转化    损伤

          血管破裂  出血  Bp↓

暴力→   

          血管收缩 血液凝固  心率↑   心肌收力 组织破坏 再生

2、因果转化

病因→某种变化→新的变化→······

  因     果○因因    ○果果                循环    良性

         恶性

暴力→血管破裂→大出血→心输出量↓→Bp↓

 

3、局部与整体:局部       整体

四、疾病的经过与结局

[经过]:1、潜伏期:无症状

       2、前驱期:出现一般症状

       3、症状明显期:出现典型症状、体征

       4、转归期:结局

[结局]:

1、康复:①  完全康复:结、功、代→完全恢复正常

 ②  不完全康复:结、功、代→未完全恢复正常代偿  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2、死亡:

   [传统观念]:判断标准:心跳、呼吸永久性停止

              过程:①濒死期(临终状态):脑干以上(一)长短不同

                    ②临床死亡期:脑干(一)

                        主要标志:心跳、呼吸停止

                        是可逆的(4-6')

                    ③生物学死亡期:不可逆的

[新的认识]

※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

 

作 业: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2.病理学的任务?

3.名词解释:脑死亡

教学反思

1.本章节是《病理学基础》的开篇语,在教学内容方面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教

学过程设计合理,改变课程内容步骤,步步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衔接良好,、

时间安排合理。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为

主要目的,并能为今后建立学生的医学逻辑思维做铺垫。课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习积极性。

2.学生的基础医学知识较薄弱,怎样在课中把知识点简单化,容易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慢慢探索。学生的记忆方法有待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