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q2021039--26课题研究成果2(论文《将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周林君论文《将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在盐城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中荣获贰等奖。
获奖证书
论文
将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发源于黄河流域,发展历史长达数千年,是一种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这种染色方法避免将织物染上颜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
扎染作品的颜色和无穷无穷的模式,可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让幼儿们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动手实际中获得美丽颜色和形式扎染模式的认知,各地幼儿园开展了形式不一的特色扎染活动,让幼儿们体验生产的快乐滋味。
关键词:扎染艺术、幼儿园课程、实践研究
一、扎染历史与现状
(一)扎染的历史属性
1.扎染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领带就已大量生产保留图案染料的丝绸。那时,有简单的小簇图案多为蝴蝶或秋海棠。
2.扎染技术在出现以后,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了物理、化学上的染色工艺,通过了当时的马帮和茶马古道,被推销到世界各地,并为其增添了大批的粉丝。织物上形成了独特的、无级的晕色效果,是我国古代红印花技艺的重要成果。如今,它是中国国粹级的染制传统工艺,在二零零六年就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现代扎染的文化价值
1.扎染蓝色背景上的白色花朵,是白族人民最常使用点缀手法。这些图案在不张扬之中,又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着中华民族历来热情奔放、淳朴好客的典型特征。21世纪进入国家艺术遗产,在吸收国画、装饰画、油画和现代绘画技法的基础上,不仅形成了古朴典雅、细腻从容的江南风情,而且扎染还做到艺术上抽象性和具象性的内涵统一。
2.由于古代扎染对原材质要求更高,所以幼儿园体验的是现代扎染艺术,它是扎染艺术内涵的外延,在继承传统浸染手法:传统扎染、蜡染和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并且保留现代科学技术和各种特殊工艺技术,体现在各种纺织面料和服装设计中。当下的扎染艺术,得到了很多艺术家和传统工艺的染色工人。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与不同时期的味道,体现“笔墨当时代在改变随着“开放的特点。
二、扎染实际应用分析
(一)扎染具体运用的实例
1.幼儿园扎染课程内容
幼儿园动手活动中增设扎染工艺课,课程分为扎花和染色两部分,通过纱线、线、绳等工具,将织物扎紧、缝合、扎紧、组合、夹子等组合形式染色。
(1)扎花
绣花和扎结的过程,经过好老师精心挑选的面料,让幼儿自己想象,对面料采用捏折、折、捻、拉的方法,按照花纹设计的要求,使其形成一定的形状,然后开始用针和线一针缝线或抓线或覆盖。
(2)浸染
浸泡好之后,再加入大筒,或用冷浸染料,或将染料加温至滚烫,将即将浸入“凹凸不平”的布料先用清液浸泡。脱干一些时间之后,再把布料在大筒中染色的结果。这样经过多次浸渍后,每浸最深一道颜色,即“蓝色”。共同的部分,是因为没有用染料染色,可以自然形成漂亮的图形。而幼儿们在缝扎衣服时针脚不一,所以染料浸染的程度也不一,更增加了其美学含义,从而提高了孩子的艺术素质培养。
2.志愿者普及扎染
志愿者通过视频与幻灯片为幼儿及家长讲解扎染文化的悠久历史,幼儿认真地观看并适时的提出自己的疑问。活动中活跃的课堂氛围和神秘美丽的扎染图文让参与者十分投入,大家都积极的回答着志愿者的提问。如此一来,志愿者的贡献与亲切拉进了扎染与幼儿们的距离,让这项神秘而遥远的古老手工艺走入幼儿们的娱乐生活中。
(二)扎染对幼儿教育的利处
1.培养幼儿审美志趣
(1)激发审美志趣。在扎染课开始前,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对其有一个初步了解,科学普及其发展的民族背景和风俗习惯。让幼儿们欣赏扎染,感受它素朴自然的蓝花与淡雅飘逸。幼儿了解艺术之美,激发审美志趣,充分感受艺术在生活中的扎染运用,从而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幼儿主动探索新知识。
(2)引导自由想象。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师有意识地增强课程的互动性,让幼儿们组成小组进行讨论,通过孩子间的互相交流,发挥了幼儿的自由想象力,让儿童天马行空地创造,切实体验到艺术的自由空间。
(3)亲手创造成品。手绘扎染手帕,采用不同的扎染方法,在染色过程中用量不同,把控的时间长度不同,深浅不一,颜色自然,边缘柔软,让幼儿们亲手体验到扎染活动带来的快乐滋味,属实做到了娱乐和教育的有机结合,能真正让幼儿美学的培养从小就“寓教于乐”,扎染最终的产品形状各异、颜色不一,让幼儿们更能体验到创造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
2.培养幼儿实践能力
扎染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幼儿手指灵活性和手眼协调性,锻炼幼儿身体机能。因为扎染有褶边、压边、揉边、缝纫、切割、制作方法等,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幼儿的手、脑、动作协调能力,使幼儿在不断的制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颜色斑斓的扎染作品,打开了幼儿们兴趣的大门。在老师示范制作后,幼儿们热情高涨地投入到扎染活动中。他们通过对扎染不同的工艺方法和颜色的理解开始了扎染的制作。扎染复杂精细的制作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都有极大重要意义。
3.传承现代扎染工艺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状态,无法给予传统手工艺良好的发展环境,古往今来多少民族手工艺已经失传或濒临失传,不仅令人为之叹惋。当一项手工艺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往往又预示着它的技法即将失传。开展体验课在生产的基础上探索和发现,激发幼儿们探索的美丽,在带给幼儿们快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来自自然的朴素之美。
不仅如此,这项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与幼儿一起回顾和体验传统技艺之美,对亲子关系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在幼儿教育的圈子力向儿童、家长、老师等传播扎染工艺,也向除学生外的其他人如老师家长,普及了扎染工艺,感受民族工艺的魅力。有利于在社会上掀起扎染浪潮的辐射效应,扩大扎染工艺在现代社会的知名度,使传统工艺重新走向大众视野,从而得到技艺的推陈出新。
(三)幼儿园中扎染运用的局限性
1.幼儿兴趣不稳定,具有活动兴趣易变性特点。
幼儿心理变化未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今天喜欢玩泥巴明天也许就喜欢拼积木,兴趣要慢慢培养,可以从简入手。根据幼儿的特殊心理状态,教师要避免复杂化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把白布变成花纹,从不同的角度摸索经验。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克服活动兴趣多变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习扎染只是为了娱乐,他们对其蕴含的内容,与精妙的技法并不能做到理解,所以通常不是很感兴趣。教师应找到时机培养他们对艺术的兴趣。
2.教学流于表面,轻视幼儿主动实操。要让扎染活动让幼儿们主动投入到扎染活动的事件中去,积累的经验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把成品吊挂可见范围内,室内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或者让孩子们自己做模特,穿上自己扎染后的衣服。然而如今多数情况下教师存在敷衍教学、形式主义的不良风气,作为孩子们初识传统工艺的启蒙者,教师的重要角色不可忽视,必须发挥教师对幼儿动手能力的引导,解决幼儿面临的实践难题。
3.扎染认知局限,风格形式单一。在大众对扎染的认知中往往只存在中国少数民族的特色认知,但据报道,扎染已经成为目前为止增长最快的时尚搜索关键词之一。不仅有自贡扎染、大理或白族扎染,而且在中国以外的土地上扎染这门技艺也正在流行。今天的南亚地区如印度,当地扎染也是发祥很早,现在这门手工艺广泛应用于民族服装上,东亚以鸣海地区为中心出现的扎制蓝染技术,为日本所独有的染色技艺,所以教师在策划教案与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应只教授幼儿单一的扎染形式,扩展自身认知,让幼儿领略到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世界扎染之美,注重从小拓宽幼儿的眼界与格局。
三、总结与反思
(一)软环境——教师提高自身认知
扎染活动是具有相当高工艺要求的活动,这要教师对扎染工艺建立起足够的了解,然后其开展的教学工作才有真正意义。在给家长和孩子上课时,老师可以通过PPT展示,用一种实用的教学方法,向幼儿和家长讲述扎染的历史和制作步骤的方法。教师要开拓幼儿创造性的思维,不能让传承传统民族手工艺这项责任流于表面,要切切实实让幼儿们感受到扎染“体验课”的快乐滋味,增强其学习的兴趣。
(二)硬环境——营造艺术教育氛围
幼儿园要注重民间艺术教育氛围的环境设计,在家居装饰中,可以选择名人名家的扎染作品,或是幼儿自己制成的小工艺品,做成扎染品展示墙,每天欣赏花语名画,亦是美的享受。随处可见的扎染工具或者笔墨纸砚,比如各种彩笔、画笔,小画板或者图画纸,甚至没用的手提袋的白色的里衬,都是可以用来画画的。让幼儿能只要想动动手画上两笔,随手可得的方便。让环境陶冶人的性情,幼儿们也许现阶段无法理解这重内涵,但艺术对人的启蒙是潜移默化的意识体现,打造艺术教育的硬环境对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四、结语
(一)扎染启蒙意义巨大
“扎染”体验走进幼儿的校园,让幼儿感受到美丽,在学习扎染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审美志趣,锻炼了手、脑、眼协调的一致性,增强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对其人格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促进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引导幼儿真正感受祖国丰富优秀的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
扎染课让幼儿们在欣赏和制作中不断探究、发现,大家扎染出的作品绚丽夺目,光彩动人。幼儿们在感到快乐的同时,也深深沉浸在了这门古老民族艺术的魅力之中。丰富颜色带来的视觉冲击,激发了幼儿们对美的探索,亲自动手实践,使扎染这一古老的艺术穿越历史长河,在幼儿们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传承的种子,逐渐茁壮,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林增添一片绿荫,是幼儿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真真正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展望未来
扎染是独特的民族工艺,也是沉淀在蓝布白纹中的历史。每一幅扎染,都是一件杰出的艺术品,艺术家视其为自己为之倾泻的心血,那是一个民族品质的结晶,也是一片土地文化的延续。也许幼儿不能理解近完全其中的文化价值和历史属性,但艺术对幼儿潜移默化的素质培养,绝对不能视为无用功。
每个手工扎染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美,就像童年色彩斑斓。从继承传统文化为主题,近年来为了让民间艺术走入幼儿园,激发幼儿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园内介绍了传统民间工艺“扎染”。一小块布,在幼儿们的思想,在老师和幼儿们手中的魔法,勾勒的设计美丽的魔法,最后颜色不一、形式各异,这让他们从一个小小的娱乐活动中,就能看一看自然过渡乳晕的美丽,领略它如平原般的自然美景,感受遥远的民族工艺。这有助于陶冶美的情操,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美、培养美、见证美,以及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要从小抓起。
扎染以其“方圆绮错,极妙穷奇,虫禽品兽,物有其宜”,傲立于世界民族工艺之林。这支古代染缬中的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从不被淡忘,因为它的美姿是如此诡谲而绮丽。如今当下的生活依然需要它,扎染与幼儿形成良好的关系互动,更显得意义非凡并意味深长。而未来扎染这项手工技艺,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必将大放光彩,更加璀璨,开出一朵美丽的民族之花。
参考文献:
[1]张瑶.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工作室”扎染课程教学的思考[J].设计,2016,41(19):37-39.
[2]佘伟,雷蕾.试析当代扎染艺术设计新内涵——评《扎染艺术设计新概念》[J].印染助剂,2019,36(7):后插1.
[3]郑波.扎染艺术创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艺海,2016,10(6):112-113.
2021年度盐城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评选申报表
县区:
作者姓名 |
周林君 |
联系电话 |
152561959148 |
论文类别及代码 |
E |
工作单位 |
盐城市大丰区大桥镇中心幼儿园 |
||||
论文题目 |
将扎染艺术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
||||
论文摘要 |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发源于黄河流域,发展历史长达数千年,是一种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这种染色方法避免将织物染上颜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扎染作品的颜色和无穷无穷的模式,可对幼儿有很强的吸引力。为了让幼儿们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从动手实际中获得美丽颜色和形式扎染模式的认知,各地幼儿园开展了形式不一的特色扎染活动,让幼儿们体验生产的快乐滋味。 |
||||
学术诚信 承诺 |
我郑重承诺:本论文的主要论点及论据为作者本人原创,绝对没有剽窃或原文抄袭他人,引用他人的文章已注明出处。
|
备注:1.论文类别及代码:A.小学语文、B.小学数学、C.小学英语、D.小学其他、 E.幼儿教育、F.中学语文、G.中学数学、H.中学英语、I.中学物化生信息技术、J.中学 政史地(班主任)、K.中学音体美、L.职业教育、特殊教育。
2.论文编号由各县区、市直各学校教科研负责人汇总上报时统一编写,必须与论文电子文档文件名最后的编号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