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组集体备课:《结合律》整合教学

(2020-06-26 17:50:31)

学校校本培训活动记录表

(项目负责人填写)

工作单位:  水头镇实验小学     

项目名称

单元整合教学

项目负责人

颜茂旭

活动时间

2020.05.28-06.04

活动地点

教研活动室

活动主题

四下《结合律》整合教学

主 讲 人

颜茂旭

参加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

申请学时

4学时

活动内容

及进程

 

 

一、 全体教师签到

二、 颜老师讲述《结合律》的“单元教学”

(一)准备阶段整合什么?为什么整合?怎么整合?

(二)修改阶段教学环节语言组织

(三)完善阶段板书设计课件修改理清思路

三、 试课展示

四、 杨老师总结

 

活动反思

与建议

一次全新的单元整合尝试,打开了数学组教研的新篇章,接下来在整合教学的这股风下,教研组要思考接下来的研学方向,不断前行。

过程确认

科研处负责人签字:              

 

 

 

 

 

 

 

 

【活动照片】

数学组集体备课:《结合律》整合教学 数学组集体备课:《结合律》整合教学

 

 

 

 

 

 

 

 

 

 

 

 【教学设计】

《结合律》教案(初稿)

1.出示四则运算:计算38+46+54

预设:从左往右依次计算38+46+54=84+54=138

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更快的计算出来?

先算46+54=100   再计算38+100=138

2.对比这两种计算方式

方法一:从左往右以此计算    方法二:38+46+54

1)他们都正确吗?判断的依据

预设:都正确,因为两道题的答案一样,即计算的结果都一样。

2)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快捷?

预设:方法二更快捷,因为46+54凑整了,计算更方便。

3)这两个计算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方法一按照我们所学的四则运算的规则计算,方法二改变了运算的顺序,先算后两个再算前面。

4)探究:为什么可以改变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我是把这个算式跟生活联系,我想想这里有三堆苹果,第一堆38个,第二堆46个,第三堆54个,既然是求他们的一共是多少?我先计算第二堆和第三堆,再加上第一堆,肯定是可以的。

预设2:我是从加法运算的意义来想的,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并没有位置和顺序之分,那3个数加在一起,也没有位置和顺序之分,那先加后面再加前面,并没有违背他的意义。

预设3:我是从上节课学的加法交换律来思考的,38+46+54=46+38+54=46+54+38=38+46+54),经过2次加法交换律,就可以实现先加后面2个再加前面。

5)再出示,判断这样的计算又对又快吗?

72+28+56=72+28+56=100+56=156   38+68+62=38+68+62=106+62=168

预设:这两题都对,第一题还很方便,第二题如果再利用加法交换律,会更快捷。

追问:为什么都对?

预设:三个数相加,任意先加哪两个数,它们的和不变。

说的很好,其实刚才我们这一系列研究过程就是在感悟和描述加法结合律,你可以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试试看吧。

预设:图形的,字母的,即(a+b+c=a+(b+c)

3.探究减、乘、除是否有这样的规律

学到这里,你心中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预设:加法有结合律,那减法、乘法、除法有吗?

既然你有这样的疑问和想法,以4人为一小组讨论探究,把你的想法和过程分享给大家,开始吧。

预设:减法和除法没有结合律,乘法有结合律即(a×b)×c=a×(b×c)

从具体的算式,生活实际中得到。从减、乘、除的意义中得到。从乘法的交换律中得到。

4.练习

5.课堂小结

总结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沟通联系,总结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的过程。

 

 

 

 

 

 

 

 

 

 

 

 

 

 

 

 

 

 

《结合律》二稿

活动一:研究加法结合律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交换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运算定律。我们首先来看一道算式:38+46+54。如果让你去计算这道题,你会怎么算呢?

你说。对,先算38+46=84,再加54等于138

这样算有根据吗?你说,是的,我们学过四则运算顺序,这里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停顿2秒)

你说。诶,他说可以先算46+54,可以吗?结果会一样吗?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46+54=100,然后再算38+100等于138。结果怎么样?相等吗?看来,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

同学们,从刚才的这道题,你能提出一个怎么的问题或猜想呢?

1: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左往右算,也可以从右往左算,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是的,刚才两位同学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规律是偶然的,还是三个数相加的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举例验证,并想一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2.研究问题:

问题: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学习任务:自己探究这个规律是否成立?可以举例验证,还可以探究其中的原因。

学生1:举例验证

学生2:画图,从意义上说明

学生3:交换律

学生4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活动二:研究其它运算是否有结合律。

问题二:

诶,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猜想吗?

1:加法有结合律,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结合侓呢?

师:好问题。还有吗?

2:我觉得乘法也应该有结合律,因为乘法和加法很像。减法和除法应该没有;

师:有道理。

3:我觉得在加法和乘法都有换律,所以也都应该都有结合律,减法和除法也应该没有;

师:那到底有没有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去研究一下。开始吧!

 

师:有结论了吗?你说。

生:我的结论与我的猜想是一样的,乘法也有结合律,而减法和除法没有。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举的例子

出示学生的例子。(简单的说一下)

 

师:你们呢,结论都和他一样吗?

    看来,像交换律一样,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而减法和除法没有。

    为什么乘法也有结合律呢?你能借助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来解释一下吗?想好的和同桌说一说吧。

师:好了吗?谁能解释一下乘法结合律呢?

生: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也就是432。我们可以先算43再乘2,也就是先算底面一层有多少立方厘米,再乘2就算出了体积。我们也可以先算32,就是先算出右面一层有多少立方厘米,再乘4,算出了4层一共多少,也就是它的体积了。因为体积是不变的,所以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586也可以这样解释吗?是的,任何一个三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解释。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知道了加法和乘法都有结合律,这个规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a+b)+c=a+(b+c)

(a×b)×c=a×(b×c)

活动三:沟通联系。

1.观察比较这两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比较交换律和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四:提出新的问题

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加法和乘法有这么多的定律,减法和除法都没有吗?

师:是呀,加法的加数、乘法的因数可以随意交换位置,还可以先算后两个数,而减法和除法不行。那么它们有怎么样的定律呢?我们下节课去研究。

 

 

 

 

 

 

 

 

 

 

 

 

 

 

 

 

 

 

 

 

《结合律》教学设计(定稿)

一、回顾知识,明确方向

二、以问引学,探究规律

(一)研究加法结合律

1.提出问题

出示算式:384654

1)如果让你去计算这道题,你会怎么算呢?

预设:先算384684,再算8454138

师:在四则运算里,只有加减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预设:先算4654100,再算38100138

2)从刚才的这道题计算,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猜想: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2.研究问题

1)探究任务:自己探究这个规律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

2)反馈交流:

方法一:举例验证;

方法二:从加法的意义上解释说明;

方法三:在加法交换律上去推导;

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二)研究其它运算是否有结合律。

1.提出问题:

师:你还有什么问题或猜想吗?

预设1:加法有结合律,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结合侓呢?

预设2:我觉得乘法也应该有结合律,减法和除法应该没有。

  ……

2.研究问题:

1)探究任务: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结合侓呢?请同学们去研究一下。

2)反馈交流,得出结论:乘法也有结合律,而减法和除法没有。

3)思考问题:为什么乘法也有结合律呢?你能借助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来解释一下吗?想好的和同桌说一说吧。

4)活动小结: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知道了加法和乘法都有结合律,这个规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a+b)+c=a+(b+c)

(a×b)×c=a×(b×c)

三、观察比较,沟通联系

1.观察比较加法与乘法这两个定律,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比较交换律和结合律,你又有什么发现?

四、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根据结合律填空。

   2568)+3225+(____________

    125×(8×40)=(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12×2525×2×25×4

12887723=(1288)+(7723

  3.计算下面各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11513285         25×8×125×4

五:课题总结,课后延伸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加法和乘法有这么多的定律,减法和除法都没有吗?

2.课后研究:15638561563862

 

 

 

 

 

《结合律》试课稿

活动一:研究加法结合律

1.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交换律,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运算定律。我们首先来看一道算式:384654。如果让你去计算这道题,你会怎么算呢?

对,先算384684,再加54等于138

这样算有根据吗?你说,是的,我们学过四则运算顺序,这里只有加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来计算。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停顿2秒)

你说。诶,他说可以先算4654,可以吗?结果会一样吗?

我们一起来算一算,4654100,然后再算38100138。结果怎么样?看来,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

同学们,从刚才的这道题,你能提出一个怎么的问题或猜想呢?

1: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左往右算,也可以从右往左算,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是的,刚才两位同学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那么这个规律是偶然的,还是三个数相加的算式中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去研究一下,这个规律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

2.研究问题:

问题: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学习任务:自己探究这个规律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请说明理由。

学生1:举例验证

学生2:画图,从意义上说明

学生3:交换律

学生4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三个数相加,可以从先把前两个数相加,也可以先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活动二:研究其它运算是否有结合律。

问题二:

诶,你还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猜想吗?

1:加法有结合律,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结合侓呢?

师:好问题。还有吗?

2:我觉得乘法也应该有结合律,因为乘法和加法很像。减法和除法应该没有;

师:有道理。

3:我觉得在加法和乘法都有交换律,所以也都应该都有结合律,减法和除法也应该没有;

师:那到底有没有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去研究一下。开始吧!

 

师:有结论了吗?你说。

生:我的结论与我的猜想是一样的,乘法也有结合律,而减法和除法没有。

师:我们来看一下他举的例子

出示学生的例子。(简单的说一下)

 

师:你们呢,结论都和他一样吗?

    看来,像交换律一样,乘法和加法都有结合律,而减法和除法没有。

    为什么乘法也有结合律呢?你能借助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来解释一下吗?想好的和同桌说一说吧。

师:好了吗?谁能解释一下乘法结合律呢?

生:这个立方体的体积是长乘宽乘高,也就是432。我们可以先算43再乘2,也就是先算底面一层有多少立方厘米,再乘2就算出了体积。我们也可以先算32,就是先算出右面一层有多少立方厘米,再乘4,算出了4层一共多少,也就是它的体积了。因为体积是不变的,所以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586也可以这样解释吗?是的,任何一个三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解释。

师:通过刚才我们的研究,知道了加法和乘法都有结合律,这个规律用字母怎么表示呢?

(a+b)+c=a+(b+c)

(a×b)×c=a×(b×c)

活动三:沟通联系。

1.观察比较这两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2.观察比较交换律和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活动四:提出新的问题

1.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加法和乘法有这么多的定律,减法和除法都没有吗?

2.师:是呀,减法和除法又有怎么样的定律呢?老师这里提供了两个算式,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研究:1563856156386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