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2017-12-04 10:02:07)《在游戏活动中提高幼儿语言能力的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指南》中指出:“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和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期是人的语言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实际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发展语言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为孩子创设一个想表达、敢表达的主动交流的语言环境。
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用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语言能力是其生存、游戏、学习的基础,它可以使幼儿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觉,感受或需要,让成人或同伴了解自己,或引起别人对自己的注意。美国的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人的智能中,语言交往能力是第一位。
研究意义:语言能力是各种能力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为思维服务的。同时,语言也是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我们就很难获得广泛的知识。我园地处农村,许多家长不了解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不懂得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因此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也明确提出了:“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等等。由此可见,要使幼儿能较快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对幼儿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幼儿期是人掌握语言的关键期,发展语言不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发展心理,尤其是发展思维的重要前提。因此,抓住这一关键期加强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成为幼儿园当务之急的事。
二、课题的界定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通过生活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大声地说,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和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本课题的研究中教师并不刻意地去追求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一致,而认同个体之间语言能力客观存在的差异,力求不同程度地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使每个幼儿从想说到敢说、会说。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一)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表明:幼儿听觉和言语器官发育逐渐成熟,正确地发出全部语音的条件已具备,幼儿期是人掌握语言的关键期。因此我们选择本课题,在关键期重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幼儿语言发展的优势。
(二)全语言教育理论。全语言教育理论提倡的是开放式的语言教学,它将传统的师传生教的语言教学过程转变为教师和幼儿合作学习的过程,认为幼儿的语言学习是整体性的、自然而然的;是整合的、开放而平等的;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我们将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等多种形式,给幼儿提供学习和发展语言的机会,从而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三)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现有的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和通过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帮助能达到的潜在的发展水平”。教师把握好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幼儿语言的发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将考虑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幼儿发展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并且有响应的材料提出和指导策略,通过互助式学习及过程评价,支持和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四)《纲要》中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它提出:鼓励幼儿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指导要点”提出: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思维、社会参与水平、交流技能、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所有的活动中。
四、研究的对象和时间
时间:2017年3月—2017年12月
五、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的研究以日常一日生活活动、集体活动、游戏活动为切入口,养成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培养幼儿敢于大胆、大声、连贯且围绕主题地说,引导幼儿学习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理解、领悟思维等能力。
2.探索出适合本园幼儿实际的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活动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改变目前教学活动中零碎、缺乏系统性的教育现状,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改善教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提升教师语言教育的素质,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
六、研究的原则
(一)语言运用情境性原则
正真实而丰富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扩展自己的语言经验。
(二)创造性原则
(三)因材施教的原则
(四)整合性原则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由“主体性”和“活动性”共同构成的,活动必须是主体的活动,剥夺了主体性,活动是不可能进行的。而主体性又主要是通过活动来体现的,所以主体性和活动性密不可分。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建立和发展着自己的世界。没有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就没有儿童的发展。而要使儿童真正实现“自主”,至少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做活动的主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是要主动和有主动权,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加强师生间、幼儿间的积极互动。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六)大量感知和积累儿童文学精品的原则
七、研究的内容
1.调研本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现状,分析原因,找准问题。对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才能对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分析,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也把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进行调查研究作为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使本课题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研究之上,研究成果具有实用性。
2.细化提高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现有的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调查研究过于笼统,本课题将对现有的研究进行细化,为更好地制定出实施方案打好基础。
3.形成有效的提高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游戏活动管理模式研究。这部分研究内容是本课题的核心内容。对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都是为本部分内容提供依据。提出利用游戏活动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效果有效措施,以期对不同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研究提供现实的参考和指导。
(1).通过研究后的反思、归纳、整理,总结出本年龄段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的提高方法途径。
(2).把课题研究过程中总结出的结论,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途径应用在平时的游戏活动中。
(3).通过实践研究,优化教师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保教质量,更好建立家园互动平台,有效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八、研究的方法
文献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
九、组织管理
1、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副组长:张晓
成员:
3、分阶段进行实验调研,定期积累资料,努力出成果。
十、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7年3月——2017年5月)
1、成立相应的课题组,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了解幼儿发展水平,确定科研课题,制定目标
2、根据课题,收集有关文献,制定科研试验计划
3.资料收集整理、理论学习、上课、学生访谈
4.孩子进行语言技能的摸底,确定实验对象、班级
(二)、实验阶段:(2017年5月——2017年11月)
1.收集整理资料,分析并制定学生绘画能力方案。
2.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练习。
3.谈话、想象、创意、实践。
4.在探索中不断反思和完善课堂研究方案
5.做好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记录和原始资料的积累。
6.全面展开教研活动,检验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2017年11月——2017年12月)
1.整理研究过程的论文、案例
2.课题组整理各种相关资料、数据、写出结题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结题论文
十一、预期成果
1.结合《纲要》对幼儿园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相关要求,充分利用丰富的游戏活动资源,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以“游戏活动”与“语言能力的提升”做为切入点,提高大班教师与幼儿对游戏中语言表达的兴趣,认识到游戏对语言能力的重要影响,把游戏促进语言能力发展形成幼儿园常规化教学内容。
3.通过课题研究,探讨游戏中提高大班幼儿语言能力的策略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游戏及语言表达习惯,提高游戏。
4.形成浓厚的以游戏促语言表达的教育氛围,带动更多人参与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教育,以帮助更大范围的幼儿培养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