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反思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改——《小蝌蚪找妈妈》观课后感

(2015-09-06 23:16:47)
标签:

情感

分类: 教学研讨

反思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改

                    ——《小蝌蚪找妈妈》观课后感

                              肖慧连

 出来工作到现在,听课听得多,评课也不少,但“自我观课”还是第一次——以往拍下的课堂实录一直都没勇气直面,这次,因了工作室开展的学习活动,硬着头皮坐端正,以听课者的角色认真地看了一遍《小蝌蚪找妈妈》这节课。看完课堂实录,感觉有几点做得比较好的:

 一、灵活处理教材,“找”“变”分线进行。

 这节课是在我校举行的县语文主题学习研讨活动上的一节研讨课,这篇课文富有童趣,讲的是一群天真活泼的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变成了小青蛙,并帮助妈妈一起捉害虫。文章是按“找”和“变”两条线索展开情节的,两条线索齐头并进,考虑到一年级孩子的接受能力和思维特点,在教学设计上我把两条线索拆散了,先讲“找”,再理清“变”,一节课看下来,发现这样安排的效果还不错——没有干扰、一口气到底畅快地弄清楚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借助多媒体整合集出示各段中写小蝌蚪变化的句子,到底是怎样“变”的,读完句子已是一目了然,整节课的条理是很清晰的!想起试教中曾把两条线索并进齐讲,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一会要看小蝌蚪“找”,一会又要看小蝌蚪“变”,几个回合下来是有点晕的,后进一点的孩子思维上接不上,条理上比较混乱,相较之下还是觉得“找”与“变”分线进行比较好。

 二、借“寻人启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我们小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情感,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开发智力的有利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采用激趣导入的方法。一上课我就借助课件,把孩子们带到清清的池塘面前,认识了一群可爱的小蝌蚪,他们是那么快活,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烦恼。烦恼是什么呢?至此,便引出了小蝌蚪发出的寻人启示

 大家好!我们是小蝌蚪,从出生起我们就没见过妈妈,不知道妈妈长什么样,也不知道她在哪里。听说一(1)班的小朋友很聪明,请大家帮我们找找妈妈吧!谢谢!

 读完寻人启示,在“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的询问下,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言,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阅读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有了兴趣,思维就会处于活跃状态,他们学习起来就会积极、主动,接下来的课堂上,大部分孩子都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三、多种方法进行朗读训练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 这是课标所倡导的,这节课上,我也把着眼点放在朗读训练上,引导孩子们在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在读中理解句子、词语,并在理解词语中促进朗读——通过图示,理解什么叫“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三个词语很好地反映了小蝌蚪的心情,在这基础上进行分角色对话朗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读的浓厚兴趣,学生通过读,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语感。

 四、抓住契机,拓展阅读

 由于这是“主题学习”的研讨课,按照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宗旨:节省课内讲读的时间,把课外阅读挪到课堂上来进行,因此,本节课我带进了两篇小故事,一篇是《小松鼠》,另一篇是《不要伤害小生命》,在刚刚读完《不要伤害小生命》这个故事时,班上的“问题小孩”黄尹烈指着课件上小青蛙捉害虫的画面,冷不丁发出惊呼:“老师,小青蛙伤害小生命!”这惊呼,让台下听课的老师“哄”地一声笑开了,也让台上的我立马愕然了,没有想到小屁孩会突然间掷出一个这样雷人的炸弹,其实这是食物链的问题。我抓住这一契机,用两个问题引导他们大致了解什么叫食物链:

 “是不是所有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大家想想,如果任何的小生命都不能伤害,这个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大家看,小青蛙吃蚂蚱,而蚂蚱又会吃农民伯伯种的庄稼,它们之间就像一条链子一样,我们把这条链子叫做食物链,有兴趣的同学……”

 就着食物链这个话题的交流,学习委员范暄羿把《神奇校车》引上了课堂,嗯,这个就是出口!我立马让他下午把《神奇校车》带回学校——这个系列的书我们班上很多孩子有,他们都很喜欢看,了解关于食物链的问题已成功挑起欲望。课后的事实证明,孩子们真的非常有兴趣,全班一起看了这本书,大家乘坐“神奇校车”,到海洋里转了一圈,知道了“人类吃金枪鱼、金枪鱼吃凤尾鱼、凤尾鱼吃小鱼、小鱼吃海洋里的浮游动物、浮游动物吃浮游植物”这样的一条食物链,还知道了人是这条食物链中的顶层,而植物通常是食物链中的最底层等等的知识;有的孩子还当堂说出了生活中的一些食物链——因了一个问题,激发了孩子们课外继续阅读、探究的欲望,这是我对这节课最满意的地方,我庆幸自己没有回避、敷衍孩子的问题,在往后的课堂上,我们都应该重视孩子的疑问和思考,没有疑问的全知者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要从每一节课做起,来培养我孩子的质疑精神!

 一节课观看下来,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朗读指导中,我比较习惯用自已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没有放开来让孩子们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体会读——如读乌龟说的那句话,有的孩子认为要读慢一点,有的认为要读得亲切一点,还有的认为读得好笑一点,不同的孩子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么比独特的情感体验更宝贵的呢!另外,有些细节我也没能及时处理,如对一些字的读音纠正、对中下层面学生的鼓励等,如果我的评价语言更丰富一些、更富有挑动性一些,相信孩子们会学得更兴起。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观课,其实是个不错的方式!观课而自知,自知而反思,反思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后改——这就是进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