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王崧舟《桃花心木》有感
林红新
11月28日,一大早怀着激动的心情去珠海体育馆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课《桃花心木》,这堂课的感染力确实是极其深刻和美妙。
《桃花心木》,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文章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很特别开始,引出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奇怪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种树人的话,使作者受到感动,明白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听了王崧舟老师上完这节课,感受颇多:
一、文学语境下和文化语境双层品读
文化语境下的品读指的是对课文文本本身的学习。王崧舟老师从本课最耐人寻味的道理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孩子体悟文章讲述的道理,抓住“不确定”指导学生理解“层层递进设置悬念”写法的好处。文化语境下的悟读则跳出了文本的圈定,从学生挖掘自身遇到的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不确定”,引出林清玄所敬佩的三个著名人物人生中的“不确定”,体悟如何直面不确定的生活,从而揭示“无常”的道理。
二、多样化形式嵌合文本
如果说文本是学习的对象,那么教学过程,甚至教师本身,都代表着解读文本的外在形式。王崧舟老师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课堂形式,处处留意文本、时时关注学生。在教学“层层设置悬念”这一写作特色时,王崧舟老师首先让孩子寻找文中出现了几次“奇怪”,再以阶梯状的ppt图像显示——从“奇怪”到“越来越奇怪”到“更奇怪”,三个词语不断上升,再配合三次品读语段,把学生的胃口随着作者的层层疑问推向了高潮。随着教学呈现形式的层层递置,学生自然体会了这种写法吸引读者的妙处。
2014年12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