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2024-03-15 10:02:47)
标签:

奶油小攀

高老太

小吃

绍兴传统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一上班,部门里的小年轻来报告今天的计划:要去拍摄一期奶油小攀的短视频。在跟他反复确认了拍摄对象就是新建路上的高老太奶油小攀店之后,我站起身来:“我跟你一块儿去吧。”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窄窄的街道,小小的摊位,一块布满岁月痕迹的木板歪歪斜斜地写着——买的是记忆,吃的是回味。幸好不是“甜蜜如初恋”这种烂大街的俗语,总算没有辱没了“鲁迅故里旁”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定位

店主人正好烤完一炉戴着手套把铁盘从烤箱里拿出来。铁盘经了岁月,早已烘得乌黑油亮她顶着冬日暖阳,小攀一个一个整齐地码放在临街的一张小木桌上再在外面套纱窗,然后坐着笑眯眯地告诉每一位探过头来外地游是奶油小攀,绍兴的特色小吃,全绍兴数这里的最正宗,味道也最好。

一问,主人名叫单筱珍,正是高老太的女儿,今年60挂零。母亲高金花已经94岁,早就退出“小攀江湖”了。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稍事寒暄,我们开始拍摄奶油小攀的制作过程。就像鱼香肉丝不放鱼老婆饼里没老婆一样奶油小攀,也和奶油没半点关系——先用面粉制成小攀模,烘烤结成碗形后出,然后入蛋黄和面粉混合而成的芯把蛋清打发蓬松铺在上面,最后放入烤箱内烤制五六分钟,就可以出炉了。

一口下去,香甜依旧。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记忆中所有忘不掉的人、忘不掉的事,归根结底,都是忘不掉曾经那个快乐的自己。

1987年初秋,我转学到稽山中学念高中生涯的最后一年。高三苦,苦在日夜鏖战、身心俱疲;高三险,险在困难不断、低谷连连;高三难,难在坚持到底、决不放弃。

再苦涩的生活,也拦不住会有阳光透过密密匝匝的树叶,落成满地缤纷。

一天中午,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对胃口,我草草地扒了几口就歇菜了,怏怏地走回教室。同桌的午饭是自带的,这会儿正拿着一根红烧鸡腿啃得狼吞虎咽唾沫四溅。看到我无精打采的样子,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凑过来一张油腻腻的嘴巴,神秘兮兮地问我:想不想弄点好吃的?丝毫没有犹豫,我点头认可,甚至莫名地因期待太大兴奋过度连眼神都闪着光。同桌三下五除二给剩下的饭菜来了个光盘行动,然后以“老师让我们出去买几本作业册”为由幌过门卫,把我领出校门,往南走了三四百米,来到都亭桥头的一家小铺前,冲着门口的摊主喊:“两个奶油小攀”。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奶油小攀的名字。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热腾腾的小攀色彩艳黄,圆润小巧,酥脆的薄衣承托着顺滑的、饱满的内馅,颤抖着,胀胖着,让人立刻就想咬上一口看似流淌但又险险不敢泄漏的蛋汁,晃荡成微凸的小丘每一摇动就像呼吸

如果雪山可以烤着吃,那一定就是奶油小攀的样子。

我正想狮吼般吞下,被同桌及时拦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小攀也一样于是我学着他的样子小小地一口,一股热辣滚烫伴随着意料之外的香甜翻涌而来,舌尖受惊,却又舍不得一下子落,等嘴里含到微微酥化了慢慢地抿,任那一股香甜直捣黄龙一样浸润喉咙,也任酥皮残屑顺势洒下,一身都是。

那真是一种惊艳的体验我没想到世上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酥香与滑嫩,竟然可以结合得如此美妙。

一次相遇,一生铭记,不问归期。我记住了小攀的样子,鱼记住海的味道。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这之后,我一发不可收拾地成了这爿小吃店的常客。印象中那时候的小攀是每只一角五分钱。可别小看了这一毛多,当时都够在小攀店对面的稽山饭店吃上一碗面条了。

通常小攀出炉有定时,最早的一炉大概是在上午九点左右,错过一轮,得望眼欲穿等第二轮第三轮由于生意过于火爆,奶油小攀往往一出炉就会被哄抢一空。至于何时烤新的一炉,全凭店主人的心情。我囿于“出门买作业本”的时间只能在午后,所以等我心急火燎地赶到,门口的铁盘上肯定是空空如也的,只得眼巴巴地等一点左右的那拨。小攀永远是值得依依守候的——等她一个个地被送进大灶,等她们女大十八变地华丽转身,等她们气势如虹地出炉,等她们在铁盘上排列得整整齐齐,争相发放浓浓的蛋香……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吃得多了,跟店主人高金花也就混熟了。当年的高金花还远不是“高老太”,我们都管她叫高阿姨。她告诉我,奶油小攀是由一位外国人发明的。

高福林(音译,生卒年不详),美国人,绍兴福康医院(现绍兴第二医院前身)创始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美国基督教会派遣,到绍兴行医传教。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独在异乡为异客。时间久了,难免会想念家乡的食物高福林医院里的厨师合作,由他口授厨师操刀一起制作了这款甜点由于绍兴不产奶油,即使有奶油也断不会奢侈到用来做点心,所以就用鸡蛋代替——蛋黄做馅,蛋清成酥,做出来仿蛋挞的成品,倒仍打了奶油的旗号,就叫奶油小攀。老外管甜点叫“Pie”,经绍兴方言一说听着像“攀”,这就是“小攀”名字的来历。

欧洲的乡愁,就这样在江南落了脚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福林离绍返美。上世纪80年代,医院所在的延安路居委会要办食品厂,想做些有特色的东西,大家都觉得奶油小攀又稀奇又好吃,就想方设法地找到了当年医院里的那位厨师,派人跟学习手艺,高金花就是其中之一。后来食品厂解散,高金花自立门户,在新建路上开了一家店,以奶油小攀为主打,兼营桃酥、花生酥、红绿酥糖、咸甜烧饼等绍兴传统点心,年年岁岁。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曾经最爱的零食。一种零食,可以陪伴几代人的并不多,奶油小攀却做到了。它留在了很多绍兴人的记忆中,同时留下的,还有中西烘焙融合出来的质朴和健康

毕业之后,跌跌撞撞又兜兜转转,但无论何时,无论情绪高涨还是心情低落,只要想到奶油小攀,我就会控制不住地往新建路走。几十年来,我一个人去吃过,带老婆孩子去吃过,带朋友去吃过,有一年拍摄母校稽山中学的纪录片,正逢一群德国的学生漂洋过海来交流,我甚至带着这帮外国孩子去排过队。

                        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2018年,我回校参加毕业30周年活动,偶遇同样受邀赴会的当年的学校门卫。甫一见面,他就指着我笑:“我记得你,你就是当时经常偷跑出去吃奶油小攀的那个”。

“您怎么知道这事的?”我脸都红了。

“你也太不拿我们当回事了吧”,大叔笑着说:“三天两头地说老师让你出去买作业本,我告诉你,就没有这么不负责任的老师。我老早就怀疑了,于是悄悄地跟了你两三次,每次都看见你买了小攀之后,坐在都亭桥上,边吃点心边看风景,还挺惬意。”

“那您怎么不戳穿我呢?”

“生活本就苦涩,为什么不自己加点糖?”大叔说得还挺哲学:“高三是个废寝忘食分秒必争的阶段,这样的时候还有心情去吃美食、看风景、享受自然,不就是最好的调节心情的方式吗?这样的心态千金难得,所以我就一直没有告诉老师。”

“让您失望了,我后来没考好”,我着实有点汗颜。

“你现在就挺好啊”,大叔开导我:“教育的本意在于各有所成,而非千人一面,就像你喜欢的奶油小攀,进炉的时候,哪一个不是规规整整的?但在大火的炙烤下,有的脱胎换骨焕然一新,有的保持了原有的样子,也有的变了形、流了馅,甚至焦了、蔫了,但它们还是一样的香甜,一样的熨贴人心,所以,只看结果、问心无愧,就好了。”那一口心尖上的甜


奶油小攀肯定不是世上最好吃的点心,但吃习惯了,就成了最好吃的点心。当年那个路过就会流口水挪不开步的少年,现在已经年过半百了,却还会像当年那样怦然心跳地等待着一炉新开。热热地捧在手里,一口咬开的,是那时候的蓝天白云,那时候的鸟鸣虫吟,还有那时候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己。

那是从小到大就习惯的味道是记忆,也是心之所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