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兰香飘过的地方
标签:
兰花绍兴勾践种兰兰渚山 |
绍兴:兰香飘过的地方
天刚蒙蒙亮,越国都城的城门在叹息般的“咿呀”声中被打开,一队人马垂头丧气地走了出来,留下了一路的萎靡与哭泣。领头的中年汉子形容憔悴衣着粗陋,冲着夹道相送的人群不断作揖,频频回首中,泪眼婆娑的双眸里喷薄着愤怒的火焰。
他,就是越王勾践。
这是一次历史上最耻辱的远行——因为夫椒之战的失利,勾践走投无路,只得忍辱求和,越国就此沦为吴国的属国,勾践也被迫携夫人去吴国当了人质。
姑苏台下养马的石屋,成了勾践再生的圣殿。在吴国的三年里,他每天早上喂马擦车,以备吴王夫差随时乘坐;晚上栖身于石屋,为吴越争霸中战死沙场的老吴王阖闾守墓,甚至以替夫差尝粪便判断病情为代价,来博取他的欢心。
在这种人格分裂的折磨中,越王勾践完成了一次意志上的脱胎换骨,也终于获得了一次暂时释放回国以观后效的机会。
战后的越国百废待兴,国内饥荒不断,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外部处处受到吴国的监控和打压。饱受凌辱的越国不仅需要面对生存的挑战,更需要疗治亡国的心灵创伤。在范蠡、文种两位重臣的辅佐下,回国后的勾践忍受着巨大的屈辱和折磨,在逆境中坚韧奋起。
《史记》记载:“越王勾践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一方面,他励精图治,鼓励农耕,厚养国力;另一方面,他又时时投吴王所好,对吴王表达“忠心”——吴王广求奇花异草、珍稀禽兽,勾践便建立犬山以畜犬,猎南山白鹿,以献吴;又建立美女宫,调教美女西施、郑旦,还在渚山建立兰花基地,开始了人工培育兰花的尝试。
相对于训狗和选美,种兰的难度就大得多了。兰花喜润、喜阴、厌枯、厌晒,因此需要肥沃的腐殖土、半湿润的地表和少许的光照,太恶劣的气候或者环境都不会生长。
几经考察,勾践将目光锁定在了城西南25里的渚山。渚山东临古鉴湖,西背会稽山,从其地理位置来看,确实是种植兰花的理想所在。该地原始居民在距今六七千年前就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事农业生产了,已初步具备盆载植物的意识及技术。
有“地方志鼻祖”之誉的东汉《越绝书》中记载:“勾践种兰渚山”,这也使得勾践成了史籍上有明确记载的中国栽兰的第一人,绍兴由此成为春兰故乡。
勾践种兰的细节,史籍上并没有只言片语的记录。但也正因如此,才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今天的我们完全可以怀想,在渚山人迹罕至的地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勾践忽然眼前一亮,有一丛幽兰生于杂草之中,岿然独茂,迎风散香,斜阳夕照中自有一段风流况味。勾践激动极了,赶紧俯身,拨开叶片,小心翼翼地把它掘了出来。兰花碧绿的枝条,就像美女西施的青丝,清秀动人,醇香浓郁。
这时候的勾践一定是快乐的,站在山坡上,立定,安静,闻其淡雅容颜,赏其秀美幽姿,五蕴清净。
想来兰花的遗世空寂,让勾践学会了隐忍安静。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终上演了一场“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宏阔大戏,终成一代春秋霸主。
坐稳了王位的勾践,却日益迷失了自己,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知这时候志满意得的他,是否还记得渚山上,那荣辱不惊的兰草?
渚山,因为勾践种兰,而被后人改名为兰渚山。
兰渚山下,汉时建有驿亭,亭亦以兰名,称为兰亭。
在勾践种兰800年以后,因为一场享誉古今的文化盛宴,兰渚山下的兰亭声名鹊起,并在岁月的悠悠长河中熠熠生辉。
这场盛宴的主角是被后人尊为“书圣”的东晋王羲之。王羲之平生有两大爱,一为鹅,二为兰。他创造的行书、草书正是从鹅的体态和兰花的姿态中学来的——鹅的仰头曲颈,让他学会运笔更自如;兰叶的随风轻拂、疏朗素雅,启发他创作出行云流水、疏密得当、顺势而为的笔法。
兰的清姿,给了王羲之灵感,更是为汉字添加了一笔风骨。
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正是兰香满城的季节,王羲之携谢安等四十二人相聚在会稽兰亭,选曲水一处,行修禊之礼。成书于北宋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的《越州图经》曰:“勾践种兰之地,王、谢诸人修禊兰渚亭。”
这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一行以觞盛酒,置于孜孜的曲水之上,任其顺势缓缓漂流,各人分列曲水之旁,依石而坐,觞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当即饮酒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感受着自然造化之美,品读着兰花优雅之姿,大家十分愉快,不免萌生感想,于是各自抒写人生哲理的玄言妙句。诗一共写了37首,王羲之将它们汇成一集,并为之写下一篇序文,从兰花的婀娜多姿里幻化出的书法行云流水,蕴含着唯美生活的意义,感悟着山水之美和人生悲喜。这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不朽之作——《兰亭集序》,王羲之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兰亭由此成为中国的书法圣地。
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至唐,兰花的栽培发展到一般庭园和花农培植。宋代的兰艺为鼎盛时期,兰花开始种入花盆,走进寻常百姓家,许多书籍对兰花有过描述记载,诗人们留下的咏兰诗也很多。
1205年,80岁的陆游看着镜子中鸡皮鹤发的自己,有些不敢相信:“怎么就老了呢,时间都去哪儿了?”
时间哪里都没有去,它只是藏在心头,藏在深情凝望的地方。
陆游热爱兰花,也熟悉兰花的生长习性,更在兰的身上寄托自己的理想。
“南岩路最近,饭时已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莸。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无心托阶庭,当门任君锄”,陆游以拟人写法,突出了兰的本性和品格,表现了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
“蜂蝶有路依稀到,云雾无门不可通。便是东风难着力,自然香在有无中”——东风恶,欢情薄,幸有兰花的醇香氤氲在心头,伴着陆游放逐天涯,不至孤单。
到元明时代,文人雅士们对兰花的形态开始有了描述。
徐渭,生活在明代晚期,是绍兴最富传奇色彩的文人,一生经历过人生荣辱、生死劫难,一切感悟都化为了创作上不可遏制的喷发,艺术成就达到了天才的巅峰状态。
徐渭在一幅画作上题诗:“醉抹醒涂总是春,百花枝上掇精神。自从画得湘兰后,更不闲题与俗人”,清新脱俗,不仅突出了兰花的个性,让整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更写出了豁达的人生态度,寥寥数语便营造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
清初,兰花的鉴赏体系初步建立,形成了瓣形学说。
李慈铭,绍兴人,清末才望倾朝的学者、诗人,著作等身,影响深远,所著的《越缦堂日记》是他积40年之力、铢积寸累而写成,举凡“朝野见闻、人物评述、史事记录、风土民情”等诸多内容在日记中都有详细记载,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有读过日记的士子感慨道:“生不愿做执金吾,惟愿尽读李公书”——官都可以不做,李慈铭的日记不可不读,可见这本日记的价值。
《清代学者像传》中的李慈铭小像,手里捏着一朵兰花,足见他对兰的钟爱。他的诗句“采采幽香欲远闻,郑公书带与缤纷。虚堂客去风来候,绕壁寻诗总为君”,极好地体现了赏兰的清心:风轻轻吹,花微微摇,三两知己,一壶淡茶,清心自在。
鲁迅是一个从小就活在我们教科书里的人,除了熟悉的铁骨、硬汉的形象外,他还是一个热衷于花鸟鱼虫草木的人。
鲁迅家里几代人都喜爱兰花,称得上是绍兴的养兰世家。1933 年 11 月 14 日,他在致日本友人山本初枝的信中讲道:“养兰花是颇麻烦的事,我的曾祖栽培过许多兰花,还特地为此盖了三间房子。”耳濡目染之下,鲁迅从小就爱花,读书之余跟随父亲在天井和百草园广植花草,其中最爱的当属兰花。他写过一首诗,“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诗中托兰咏贤,把兰花的“芳馨”比作革命者的伟大精神,用荆棘丛生的险恶环境来衬托兰花的高洁素雅和处事不惊,如此真情,如此精到,足见平时爱兰之深。
鲁迅在《辛亥游录》中还记载过一段上山采兰的趣事。1911年3月18日,鲁迅和周建人等去游览会稽山下大禹陵。出发前,鲁迅将事先准备好的两只油漆马口铁桶和一把铜插要大家带上。他们浏览了禹庙、窆石亭,就上会稽山采兰。这件事不仅被他写进了作品,连周建人晚年还经常提起:“老大(鲁迅)采到‘一叶兰’后,兴奋极了,对我说:‘老三,我们真不虚此行!’回到家里,我们小心地将兰花上盆种好。以后,老大应蔡元培先生之邀,赴京供职,起初他想把兰花也一起带走,但终因路远迢迢而未带去。临行前,他特别关照我,要把这几盆兰花种好。不久,我也应聘去一所学校任教,平时很少回家,后来,‘一叶兰’终于坏死。为了不使老大痛心,我始终没有把这个消息告诉他。”
一花一世界,一城秉千年。绍兴兰花素称越兰、中国兰,有200多个品种,以春兰为主,其花形、色彩、香味,均属独特,为兰花贯穿千年的栽培和鉴赏体系的建立提供了足够的实物和技术支撑,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上,有近30种知名兰花,是由绍兴人命名的,如宋梅、苍岩素、神话、虎蕊蝶等等。
1984年,绍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将兰花作为绍兴市市花的决议。同年,绍兴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兰花协会。
2015年,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绍兴兰花”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19年,经中国花卉协会兰花分会批准,绍兴市被确定为中国春兰节永久举办地。
作为全国著名的兰花之乡,绍兴一直致力于推动兰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近年来更是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抓住兰花这个特色产业,高标准建设国家级田园综合体,逐步走出了一条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兰花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接下来,绍兴将持续提升中国春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打通兰花全产业链,不断拓宽农文旅融合路径,推动小兰花形成大产业,成为百姓的致富花、幸福花,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春已至,花已香。这个春天,还不来绍兴赏兰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