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爱上乌克兰

(2022-03-21 08:46:43)
标签:

乌克兰

汪雅平

采访

爱上乌克兰

爱上乌克兰

“初秋的阳光慵懒地照耀着第聂伯河。基辅,乌克兰的首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最为古老的大都市之一,此刻正温柔地依偎在第聂伯河边。秋意如同美酒,一天比一天浓郁醇美,基辅也开始在清悠凉爽的秋风中不停地变换盛装,展示着自己的风华绝色和万种风情。”

这是乌克兰当地时间201896日,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的一条信息。

那年那月,没有战争,没有疫情,阳光在空气里快乐地跳着舞。爱上乌克兰


我是前一天抵达乌克兰的。上海出发,短暂地经停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再落地乌克兰首都基辅,全程13小时。爱上乌克兰


我不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看到乌克兰这个名字,也许是在某个苏俄故事里,也许是在某册世界大战史上。对我而言,乌克兰遥远而陌生,触不可及到几乎与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交集。但是,在这块肥沃的黑土地上,却诞生过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果戈里,创作出经典长篇小说《死魂灵》,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基石;比如每个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或多或少会读过的不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是乌克兰人。当然,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保尔·柯察金也是乌克兰人,这个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培养下,在革命烽火和艰苦环境中锻炼出来的共产主义新人,以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崇高的道德风貌、高昂的革命激情、奇迹般的生命活力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谱写着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壮丽诗篇;再比如前苏联党政军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也出生在乌克兰……所以从落地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这一次我将抛开书本、抛开文学,到现实中去了解一个更深邃、更久远、悲壮与激情交织的乌克兰。爱上乌克兰


这次出差乌克兰,拍摄的是绍兴黄酒界知名的女性掌门人汪雅平的故事。

汪雅平的大学时光是在乌克兰渡过的,回国之后执掌家族黄酒企业,成功地研发出酒精度高达4055度的新型烈性黄酒,实现了绍兴黄酒从低度到高度的技术突破。精明的汪雅平一边抓“黄酒奢侈品”的生产,一边又将目光投向了熟悉的乌克兰市场——她把极富绍兴地方特色的黄酒、茶叶等产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乌克兰,充分地体现了敬畏生命、不断创新、长袖善舞的越商精神。

                          爱上乌克兰

此刻的基辅,正处于由夏入秋的时节,五彩斑斓已经不足以形容这座城市的美丽。站在这片瑰丽的彩色中,我突然想起了出发前在汪雅平办公室里看到的乌克兰风景油画。

在乌克兰留学的6年时间里,当地肥沃的土地、美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淳朴和热情的人民,都给汪雅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她后来有意识地收藏当地的艺术品,尤其是油画,至今已经有300余幅。这些油画主题不一、风格迥异,画的却都是乌克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爱上乌克兰


站在这些画作前,我固执地认为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色彩和美仑美幻的构图,是画家为了表达某种心态或者宣泄某种情绪而凭空想象出来的。然而,此刻游走于基辅的角角落落,我才知道自己的想法有多刻板:早先还是绿色的树叶在秋风的撩弄下,开始幻化成各种各样的颜色,更要命的是,这种混搭居然出奇的协调和融洽,再配以高低不一大小不等的各种古老的欧式建筑、教堂、城堡,以及流经全境的清澈的第聂伯河,目之所及就是一幅天然的油画。身处其中我才恍悟:这幅由一位名为“大自然”的天才画家“绘制”的巨作,无需构图、不用调色,却非世界上任何一位顶级油画大师所能企及的。爱上乌克兰


独立广场是基辅的地标性建筑,在我看来,它就是天安门广场之于北京一般的存在,堪称乌克兰的心脏。广场的纪念柱上,斯拉夫母神——贝利黑那亚优雅地立于柱顶,成为乌克兰的标志。柱旁喷水池竖立着英雄群像,塑的是传说中建立了基辅的三兄弟,相传正是他们仨,于5世纪初在第聂伯河岸建立了城市。这座城市于是以大哥的名字命名,称为基辅。爱上乌克兰


我在独立广场欣赏秋色的时候,汪雅平已经利用多年积攒的人脉,联系上了当地熟悉的几位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我的拍摄也正式开机了。

汪雅平此次赴乌,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为即将举行的绍兴市友城大会做前期的联络工作。

绍兴的友城工作起步较早,1983年就缔结了第一个国际友好城市,目前“朋友圈”遍及五大洲,截止2017年底,已与21个国家的43座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和友好交流关系城市,与27个外国城市签署了友好交流备忘录,数量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茅。蓬勃兴起的友城工作在促进双边及多边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由于当时绍兴的友城名单里还没有乌克兰的城市,所以友城大会组委会希望通过汪雅平,能够跟乌克兰的城市或者企业家缔结友好关系,进一步深化友谊合作,携手共同发展。爱上乌克兰


汪雅平向这些政府官员和企业家详细地介绍了绍兴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同时表达了对他们前来绍兴参加友城大会的诚挚邀请和热烈欢迎。这些抛出去的“绣球”无一例外地得到了友善的回应,他们纷纷表示,如果时间允许,到时候一定前来绍兴出席友城大会。爱上乌克兰


递交完手头的邀请函,汪雅平执意带我去参观了谢甫琴科纪念馆,路上还声情并茂地朗诵了他的诗作《遗嘱》。“当我死后,请将我在坟墓里安葬/葬在亲爱的乌克兰,茫茫草原中央/要让我能望见原野,和第聂伯的浪潮/要让我能听到河水,在陡岸下咆哮……”

谢甫琴科是乌克兰著名的诗人、画家,为乌克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公认为乌克兰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乌克兰文学语言的建立者。同时,作为一名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谢甫琴科在精神上引领乌克兰人民反抗压迫与奴役,成为了乌克兰民族的精神领袖。爱上乌克兰


1912 年,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在《民兴日报》专门撰文介绍谢甫琴科,并用文言文翻译了他的作品《第三条道路》,这是最早翻译成中文的乌克兰文学作品。这位推介谢甫琴科的中国作家,正是绍兴的周作人。

此后,谢甫琴科的作品经鲁迅等人的努力,被大量译成中文,对中国的“五四”运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爱上乌克兰


汪雅平介绍说,自己出生于钱清的一个企业家庭。优渥的家庭条件、宽松的教育环境,让她自幼就编织了“长大后一定要出去走走”的梦想。1995年,她高中毕业,感觉自己羽翼已丰,于是征得了开明的父母同意,做出了出国留学的决定。乌克兰,这个独立才刚刚四年、对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国家,成为了汪雅平的首选。

“我就是读到了谢甫琴科的诗作,才对乌克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汪雅平说:“我觉得谢甫琴科就像乌克兰的鲁迅。我们通过鲁迅的作品,让世界了解绍兴、了解中国,我也希望通过谢甫琴科的作品,同样去感受乌克兰。”

我久久地凝望着谢甫琴科的坐石像。这位垂暮的诗人发须蓬乱,背身弯曲,却显示出坚毅的力量,好像在重复着诗作《遗嘱》的结尾:“愿大家不要把我遗忘/常用亲切温暖的话语将我回想。”爱上乌克兰


谢甫琴科纪念馆的不远处就是基辅国立语言大学。这所大学创办于1948年,是乌克兰最著名的大学之一,在欧洲及世界上的教育机构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享有良好的声誉。

1996年,经过了一年预科的语言训练之后,汪雅平顺利地入读基辅国立语言大学。

九月的校园,被郁郁葱葱的参天大树笼罩着。一层一层的绿色在微风中浮动,温柔而又多情。

当时间的卷轴在十多年之后再次打开,这所校园里历经的往事一幕幕呈现在眼前,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汪雅平内心的波澜壮阔。那些豆蔻年华、馨香芳菲的少年时间,那些埋首苦读、比肩成长的青葱岁月,都是生命里一段最美的风景。爱上乌克兰


母校,在岁月更迭中换了容颜,所以找到汪雅平当年的教室,着实费了些时间。正值课间,教室里没有学生,只有一位老师坐在讲台上认真地批改着作业。我们讲明来意,表达了想借此宝地拍摄一些画面的意愿,老师微笑着一扬手,一副“你们爱咋就咋地”的客气。

坐回当年座位的汪雅平,和那位依然坚守讲台的老师,构成了这间课堂的时空轮回。

汪雅平介绍,那时候她们班上有10位同学,来自很多不同的国家,中国的只有她。学校管得不是很严,所以旷课混日子的学生不在少数,坚持每天按时来上课的只有两个人,其中之一就是汪雅平。她当时在学校里是属于学习成绩比较好的,考试的时候也是经常拿满分,最后答辩的时候,老师还特别给了一个5+,就是说比优秀还要再更好。

校园里弥漫着熟悉的气息,静静地任我手中的摄像机记录着一位当年的学子不舍的惆怅,还有满腔思量。爱上乌克兰


乌克兰美食也是基辅的名片。“面包+红菜汤+猪肉+伏特加”的四合一经典菜肴虽不比法国菜或意大利菜丰富,但也足以让挑剔的美食家捧腹称快。我尤其喜欢红菜汤,色泽油红光亮,浓而不腻,酸甜适度。这道类似于我们日常所说的罗宋汤的菜,主料是自成红色的乌克兰甜菜。据说在乌克兰,红菜汤就是普通人家的主要食物之一,尤其是在寒冷的季节,依着熊熊的炉火,喝着热乎乎的红菜汤,就着黑色粗麦大面包,既体现出东欧人的粗放和豪情,也不失为一幅“家和万事兴”的和谐画面。

爱上乌克兰

结束了基辅的拍摄,我们一路狂奔11个小时,横跨大半个乌克兰,抵达西部城市利沃夫。

利沃夫是一座有着超过300年历史的古老城市,也是乌克兰民族文化的中心都市。城市虽然不算太大,却完整地保留了大量历史建筑,高高低低的房屋、大大小小的教堂、纵横交错的道路,展现出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利沃夫。爱上乌克兰


走在街上,热情好客的利沃夫人,对我们几个难得一见的中国人总是报以友善的微笑。

曾经在电影里看到过的色彩斑斓到令人遐想的欧洲午后,就这样在明媚的阳光里幻化成一点灵动的真实。爱上乌克兰


坦率地说,游走过乌克兰的几座城市,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利沃夫是最对我胃口的。剪一片闲逸的时光,一个人,素衣风尘,在午后的余辉中悠然穿过老街,或静坐于路边的铁艺凉椅上,等飘然而下的落叶,如同彩蝶翩然起舞于眼前身后;或端着一杯咖啡,在充满18世纪风格的店堂里来回闲逛,欣赏那些文物级的旧藏,真是快乐的不得了。

这里没有鲜衣怒马的热烈,有的是陌上花开的恬淡。店铺里琳琅满目的手工艺饰品也在不停地召唤我驻足,仿佛用无声的语言为我讲述着利沃夫的民俗,因为它们本身就是这里的文明、这里的往事,使我忘记自己是一个过客,甘愿丢掉行囊为之停留。爱上乌克兰


“慢生活,是利沃夫的主题。它没有浓妆艳抹,却很精致;没有步履匆匆,又很迷人。在这里,哪里都不用去,什么都不需要想,静静地坐着,守着一段清淡的时光,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沁入人心却不被辜负的侵占”,这一天的朋友圈,我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爱上乌克兰


在利沃夫短暂地停留了两天,我们启程去敖德萨。敖德萨位于黑海之滨,是乌克兰最美丽的城市之一,著名的旅游和疗养胜地,据说这里的每条大街都通向大海。爱上乌克兰


阳光总是知人心意,将海边的热闹一览无余。蔚蓝的海面吹过阵阵暖湿的微风,几位柳腰翘臀、高胸长腿的美女正在不远处的浅海里嬉笑打闹,人们在海边钓鱼、晒日光浴、拍婚纱照、唱歌,引得我不禁怀疑:如此欢乐的大海,为什么会有“黑海”这么一个生硬执拗的名字?爱上乌克兰


离海边不远的马路上,一位美女正在拍照,修长的双腿、纤细的腰肢、生动的面孔,让人怦然心动。看她的样子,应该是路边一家时装店的,正在为即将上新的裙裾拍摄宣传照。

出于职业习惯,我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美女模特留意到我在拍她,友好地冲我浅浅一笑。我把手机照片翻给她看,美女很是喜欢,一边说着我把她拍得很美,一边积极引荐了等候在旁的一位朋友。爱上乌克兰


乌克兰真不愧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家。走在街上,身材苗条、面容秀美、气质突出、颜值极高的女孩随处可见,成为街头一道让人目不暇接的风景。就像这一位,穿着精致、气质优雅,有一种凛然不可冒犯的距离美。

我指挥美女坐在桌边的高凳上,眼神迷离地望向前方,洁白一身,端静安素。这张照片后来被很多朋友喜欢,纷纷赞叹:“原来手机也能拍出时装杂志的封面照”。爱上乌克兰


敖德萨之行,当然是有拍摄任务的——汪雅平不久前在上海为敖德萨福利院举办过一次慈善拍卖会,共筹集一万多美金的善款,这次来主要就是为了移交这笔善款。考虑到院里正在进行环境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该款项以实物(日常生活用品和建筑材料)的形式予以兑现。

为了能切实做到物尽其用,汪雅平邀请福利院院长一起到建材超市,进行针对性地购物。当拉满物资的车辆浩荡开进福利院大门的时候,院里沸腾了。院长说,这是他们建院20多年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款。这些建材的及时补给,有效地解决了福利院面临的资金短缺难题,使得因捉襟见肘而暂时停工的修缮工程得以重启。爱上乌克兰


院方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接收仪式。院长一再表示,希望能以中国人的方式表达谢意,所以准备了一张纸,请我写上“谢谢中国朋友”几个汉字。我硬着头皮,以一块高低不平的石头为桌,用建筑涂料为墨,完成了这件充满感恩之情的“作品”。爱上乌克兰


敖德萨福利院有孩子120名,大多残障。日常时间,他们就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吃力地用五颜六色的塑料小珠子串联起类似十字绣的工艺品,憨态可掬的动物、栩栩如生的花朵、精致逼真的房屋……孩子们从中找到了自信,收获了喜悦,学会了坚强,过得也越来越有尊严。

爱上乌克兰

天涯很远,时间很短。

为期十天的乌克兰采访结束得出乎意料的快。

回国后,我制作了一部题为《寻梦乌克兰》的长纪录片,获得第20届全国电视外宣“彩桥奖”三等奖。爱上乌克兰


乌克兰之行已经过去三年半了,那些富有温情的回味,却始终在我心里。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踏足这里,但这些饱满生动的记忆,一定会在渐行渐远的时光里,静静地等一场旧梦归来。

到那时,让我们就着这片叫做乌克兰的古老土地上的精神张力,喝一杯浓烈的伏特加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