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泡沫破裂!文旅项目开始批量倒闭!

(2025-09-29 15:04:22)
标签:

房产

近期,青海省旅游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下属13家公司集体破产清算的消息,如同一记惊雷,震动了国内整个文旅行业。这家曾豪言"三年投融资百亿,五年上市"的省级国资平台,在短短数年间就将4.8亿注册资本消耗殆尽,留下一地鸡毛:高管团队集体"团灭",2371万资金投向无产权营地,收购资不抵债公司反而倒贴3000万等等,这些荒诞情节背后,折射出的是地方文旅产业盲目扩张的深层次危机。

青海旅投并非孤例。放眼全国,从云南到张家界,从桂林到西安,地方文旅平台普遍陷入经营困境。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44家文旅上市公司中,25家出现营收负增长,占比高达56.8%。这种行业性困局甚至拖累航空业难以翻身——南方航空、中国东航、中国国航一季度分别亏损7.47亿、9.95亿和20.44亿元。产业链上下游的集体萎靡,昭示着文旅产业转型阵痛的全面到来。

在这场行业危机中,人造古城镇的批量倒闭尤为触目惊心。以张家界大庸古城为例,这个投资20亿的文旅综合体自2021年试运营以来,三年半累计亏损达5.47亿元。作为重资产项目,其亏损主要源于巨额折旧摊销(年逾5000万)、财务费用和房地产税等固定成本。更致命的是,这类项目普遍存在"千镇一面"的同质化顽疾。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51.3%的游客认为各地古镇相似,38.5%的游客觉得"非常相似"。从义乌批发的手工艺品到标准化的小吃摊,从仿古建筑到模式化演出,缺乏文化灵魂的古镇最终沦为低端商业的聚集地。

深究同质化根源,首先是文化底蕴的先天不足。多数"古镇"实为新建仿古商业街,既无历史积淀,又缺特色IP。某文旅规划专家指出:"很多地方为赶政策东风,把明清风格当万能模板,结果全国冒出上百个'江南水乡'。"其次是规划定位的严重缺失。西部某省文旅厅内部报告显示,该省78个文旅项目中,仅23个做过客源市场分析,真正完成文化资源评估的不足10个。这种"三无"(无调研、无论证、无特色)项目,注定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文旅行业亟需建立市场化决策机制。清华大学文旅研究中心建议:"应该建立项目终身追责制,将运营效益纳入干部考核。"同时,需要明确国资平台的边界,防止其成为地方政府盲目扩张的工具。中国旅游协会专家警示:"如果继续用行政思维做市场,下一个'青海旅投'可能已经在路上。"

 

这场由青海旅投破产引发的行业震动,实则是粗放发展模式的总清算。当潮水退去,那些依靠真功夫赢得市场的企业终将脱颖而出。而对地方政府而言,是继续追求表面光鲜的"文旅GDP",还是沉下心来培育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将成为决定区域文旅命运的关键选择。在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唯有回归文化本真、尊重市场规律,才能避免"投资-亏损-破产"的恶性循环重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