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离职员工:收购业务多失败、内部创新少成功!

标签:
时评 |
据《第一财经》报道,近日,阿里巴巴集团钉钉的产研负责人元先生离职,他在阿里巴巴内部网站发表了万字长文,对阿里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作出了一针见血地分析。文章指出,近年来,阿里巴巴收购业务多失败、内部创新少成功!据悉,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对该文进行了回复。
文章指出,这些年来,阿里巴巴的外部收购业务,大多数失败;其内部创新,很少有成功。这让阿里巴巴失去了高速增长的活力。文中提到了阿里收购或投资的口碑、饿了么、单车、支付宝、音乐、视频、东南亚电商lazada等业务,都逐步失去了行业龙头地位。2018年,阿里全资收购饿了么,当时饿了么的市场份额是55%,至2023年,市场份额跌至不足35%;对东南亚电商Lazada的多次注资,依然被Shopee甩在身后;阿里收购优酷后,也从视频行业第一位跌至第三位,其市场份额已经跌至15%以下;阿里对银泰、大润发的收购,也以亏损收场。
文中还说,这些年来,阿里巴巴除了钉钉等少数产品以外,很少有突破性的创新。阿里巴巴的云计算,虽然依然保持着行业的领先地位,但增长速度已经落后于华为云;在2023年的AI大模型竞争中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的声量,明显弱于百度的“文心一言”;而且,阿里引以为傲的"中供铁军"文化正在瓦解。据内部数据显示,2020年以后入职的员工,平均司龄降到了1.8年;阿里巴巴核心业务部门的人才流失率,超过了25%;跨部门项目沟通耗时占比从2018年的20%升至2023年的45%。而阿里巴巴的30%优秀、60%合格、10%淘汰的考核制度,已经演变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某事业部已经出现了员工为抢项目,而故意报错数据的现象。
目前,阿里巴巴面临的不仅仅是业务挫折,更是管理体系的失效。2022年,某本地生活业务,为完成GMV目标,居然通过补贴商家虚增30%交易额,公然造假;菜鸟驿站,为了扩张网点的数量,默许多家加盟商共用同一场地,进行注册。这种弄虚作假的"数字游戏",暴露出阿里巴巴内部的官僚主义的蔓延,因为,集团的中高层,更关注的是汇报PPT,而非实际经营。
阿里巴巴集团的战略摇摆,同样让人担忧。2020年,阿里巴巴提出"商业操作系统"概念;2021年,阿里巴巴又转向"内需、全球化、高科技";到了2023年,阿里巴巴又拆分成六大业务集团;阿里巴巴的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更是在3年时间更换了4次战略负责人;东南亚市场策略,在"本土化"与"阿里化"间反复摇摆。这种频繁地战略调整,导致集团的资源分散,效率降低。
文章还指出,阿里巴巴在人、财、事三个方面存在问题,像迷信外部一些新秀行业或公司的人才,新人“阿里味”不足,恶性绩效竞争和激励制度失灵,员工合作的成本增高、真正做事的人减少,内部员工的级别通胀、奖惩不明等。除此之外,还有公司层面的战略不清、运营数据带来的虚假繁荣以及官僚主义盛行。
阿里巴巴的老板马云先生,已经看到了这篇文章,并对此进行了回复。但阿里巴巴会不会因此改善,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