咄咄怪事!曝光鼻涕姐的老板要向她道歉!

标签:
时评 |
虽然是五一假期,但上海鼻涕姐的事情,热度依然不减。网友们对于鼻涕姐,同样在口诛笔伐。但是,据媒体报道,此前曝光鼻涕姐不雅视频的馄饨店老板,居然被被当地有关部门向鼻涕姐道歉,理由是曝光时没有遮掩鼻涕姐的面目。
上海的这一处理结果,让众多的网友认为,有关部门在偏袒鼻涕姐,更有评论尖锐地指出:郑州做法,同将正当防卫定性为互殴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在变相保护坏人。在诸多的社会新闻中,大家经常看到这样的报道:受害者因反抗施暴者,而被执法机关认定为"互殴",最终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正是这种做法,让坏人更加嚣张,以至于出现层出不穷的校园霸凌、职场暴力——特别是讨薪遭殴打、家庭纠纷、街头冲突等等,让坏人更加猖狂,让好人受气受欺负。这本质上是暴露出,责任认定机制的深层次问题。
有关法律方面的专家指出,这种要求爆料者道歉的做法,存在诸多谬误。第一,根据国家《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进行的舆论监督,只要内容基本属实,就不构成侵权。第二,上海鼻涕姐爆料者的行为,恰恰是对这种道德败坏者的正当揭露。第三,将正当揭露社会丑恶现象与侵权行为混为一谈,这种逻辑就相当于要求举报贪污行为的证人,向贪官道歉一样。
此类事件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反映出某些部门和机构对于"惩善扬善"的畸形价值观。他们可能出于维稳的目的,对于坏人坏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却对却对揭露者、反坑者进行打击。这种逆向激励机制,实际上助长了不良风气的蔓延。就像那年南京市鼓楼法院法官王浩的判决那样,让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助人为乐”丧失殆尽,让“碰瓷”讹人,遍及全国。
有社会学者分析认为,之所以会这种现象,是有关部门责任认定的"懒政思维"在作祟。部分执法者为追求表面"息事宁人",采取简单粗暴的“和稀泥”方式,"各打五十大板",既规避了深入调查的麻烦,又制造了"公平处理"的假象。殊不知,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违背了法律的初衷,更严重地损害了社会的正义。
从上海的"鼻涕姐"事件,到最近这些年来"互殴"的认定,大家看到的是一套正在形成的"道德败坏者和施害者保护机制"。在这套机制下,做坏事者和作恶者,往往能获得某种程度的宽容或保护,而揭露者和反抗者却要承担不成比例的代价。这种机制运行的结果,就是让更多人选择沉默和妥协,最终导致社会道德底线的不断下滑。
我们认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让坏人坏事的揭露者寒心,更不该让遭受打击的反抗者胆怯。只有当法律和制度能够精准识别真正的过错方,并给予相应地惩戒与保护,才能真正构建起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这不仅是解决个别事件的关键,更是维护社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