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房企几乎要全军覆没的城市?

标签:
房产 |
南京,这座长三角区域中心的省会城市,曾以其房价的五年增长而备受瞩目,涨幅超29%,成为众多城市中的佼佼者。然而,自2016年4月“限价令”实施以来,南京的新房和二手房价在价格攀升的同时,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现象。
过去的五年,南京仿佛成为了地产界的磁石,吸引了国内地产百强中80%的房企纷至沓来。一时间,南京成为了国内楼市的四大金刚之一,是土地供应与房价飙升的典型代表。然而,如今从市场整体情况来看,这些外来的开发商们似乎都留下了一地鸡毛,铩羽而归的也不在少数。许多地产人更是将南京市场形容为“地产人的坟墓”。
回顾那些曾在2016年后投资南京的房企,它们大多数如今都难以看到盈利的曙光。在那个年代,南京是地王最活跃的城市之一,许多房企在这里不慎踩坑。即使在南京双限政令之下,2016年全国总价地王中南京仍然数量最多,占据了当年全国总价地王前十中的一半席位。世茂地产摘得的河西中部G11地块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以88亿元的成交价高居榜首。招商蛇口G01地块、中南建设G16地块、北京嘉诚G09地块等也都跻身总价前十。
然而,到了2018年之后,这些早期拿下地王的房企们纷纷在生死亏本的边缘徘徊。虽然资本雄厚的房企尚可支撑片刻,但这也为后来的暴雷埋下了伏笔,或是直接导致项目停工烂尾。地王的兴衰历程总是伴随着历史周期的轮回。可以预见的是,世茂、葛洲坝、招商等在南京大批拿下高价地的房企们,都在硬撑等待南京新房限价令的放松、楼市的再度繁荣以及成功解套的那一刻。
与此同时,南京与其他省会城市在产业结构上的截然不同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一个城市的房地产究竟依靠什么支撑?难道仅仅是依靠土拍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真正能让房价平稳发展的基石是产业基础。然而,如今观察南京的产业结构,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国企便是国企,高科技、电商、新能源等风口行业似乎并未在这里看到太多的企业布局。这样的产业结构或许也是南京房地产市场波折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南京的房地产市场中,几类房企的布局引人注目。一类是本地民企与本地国企的联合体,如朗诗地产与弘阳地产这两家曾经辉煌的上市房企,如今却已纷纷陷入困境。弘阳地产目前仅靠南京的商业存量艰难支撑,外地项目几乎全部退出,接受清盘的命运,昔日的雄心壮志已不复存在。而朗诗地产,这家曾经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房企,近年来却选择远离国内市场,连续多次违约,老板的主力布局已转向美利坚,这无疑是对南京市场的一种失望和背离。
本土国企的境遇,同样令人扼腕。昔日的奥体建设、金基、颐居建设、栖霞建设、高科等巨头,如今却陷入了配置的恶性竞争,岌岌可危地徘徊在亏损的边缘。他们如同疲惫的老牛,负重而行,勉力维持,不断兜底拿地,却陷入了一个无法逃脱的死循环。
而外来房企的阵营中,亏损的阴影同样浓重。那些在2016年后期蜂拥而至,高周转的房企巨头,如泰禾、蓝光、中骏等,曾以雷霆万钧之势在南京市场布局,如今却如同过眼云烟,无声无息。早期在南京扎根的巨头房企,如金地、万科、绿地等,也已在土地市场销声匿迹已久。特别是金地,昔日华东区域的核心业绩城市,如今却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困境。2024年初,曾在南京打造多个项目的旭辉集团,却突然发布公告,以3.13亿元的价格卖掉了南京项目的股权。这笔交易之后,旭辉可谓是战略性地放弃了南京市场,转而将重心放在了代建业务上。
南京,真的要成为房企全军覆没的城市?
注:1、图如侵权,告删。2、欢迎转载,禁止抄袭。
后一篇:2024年05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