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政府自卖自买、虚构交易!被审计署批评!

(2023-06-28 16:06:01)
标签:

房产

两年,国内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房地产开发商在购买土地方面,都缩手缩脚。因此,央企和国企开发商成为了地方城市土地市场的主角。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房企拿地金额中,央企、国企占比高达53%,地方城投占比32%,也就是说,国资房企占买地的比例高达85%。

然而,企、国企开发商拿地也需要谨慎思考,不能轻易冒险。而城投们本就深受债务之苦,若继续兜底地市城市,就只会加重债务压力。因此,房企们需要理性对待土地市场,把握好风险与机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

6月26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国务院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揭露了地方城市的卖地虚构交易现象。报告重点审计了18个省本级及36个市县共54个地区的财政收支管理情况,并延伸至其他地区。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违规组织和返还财政收入。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区)一级政府。

去年10月份,财政部已明确禁止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收入,但为了刷数据,让卖地收入更好看,给房企和市场以信心,很多城市的做法,根本就不屑一顾、不理不睬险。这些地方政府,除了刷数据,还存在返还卖地收入的情况。这种情况大概意思就是,让房企高价拿地,然后返点。

房地产市场扑朔迷离,眼见不一定为真。国家审计署曝光一些刷数据的行为,城投等国资企业的这种行为肯定会收敛。这也意味着流拍率又会被拉起来。除了增加国资房企的兜底难度,市场本身的压力也将是新一轮土地流拍潮的助推器。目前整个市场卖房都费劲,新房卖不动,二手房越卖越多,这让人很担忧。

我们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目前,武汉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新房供应量大且销售不佳,同时,二手房则越卖越多。据贝壳平台披露,今年2至3月份,武汉二手房每日成交量约200套,并最高单日成交量超过300套。然而5月份,全月成交量仅为3183套,平均每天成交量约100套,跌幅惊人。

值得注意的是,武汉的二手房市场和其他中心城市相似,二手住宅的挂牌量呈现出激增的趋势。易居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13个被追踪的城市中,二手住宅挂牌量创下了历史新高,共计199万套,相比年初的159万套,增长了25%。随着供大于求的局面愈演愈烈,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和政策的改变将不可避免。

据数据显示,当前重庆、成都和上海的二手房挂牌量规模相对较大,6月初分别为22、20和18万套。而今年6月份,上海、武汉和西安的二手房同比去年同期增速最大,分别为82%、72%和40%。尤其是武汉,半年间的挂牌量增速位居全国第二。

数据显示,5月末环比净增加104个商票逾期的项目公司,其中4月发生逾期但5月实现逾期余额清零的项目公司32个,5月当月新增逾期项目公司136个,环比增长15.3%。在这种市场情况下,房企应该更谨慎决策,不要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把自己推入风险之中。

房企退市潮持续发酵。6月6日,四川“房企一哥”蓝光发展被终止上市并摘牌,成为首家“面值退市”的房企。此前,*ST中天、ST泰禾、ST美置、*ST嘉凯也已触发退市规则,“面值退市”势在必行。此外,ST粤泰、ST阳光城和*ST宋都也已锁定“面值退市”名单,房企批量退市即将到来。近日,“河南王”建业地违约,将暂停向所有境外债权人进行支付,集中资源保交付、保经营。房企陷入资金链断裂、销售困局等问题,退市潮或成必然趋势。

现如今,房地产市场已经不再是房企的“乐土”,特别是民营房企更是深感压力。日子过得朝不保夕,哪还有钱去购地?不拿地就无法实现未来的盈利增长,但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活下去。因此,房企的战略策略往往都是缩减规模、躺平。这一点从财政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出让金数据中,可以一眼看出。

财政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我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1489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了20%。这也意味着政府的土地出让收入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作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土地出让收入的下滑也将对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对此,不少地方政府在去年为了稳定经济增长,采取了降低土地出让价格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今年的土地出让收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从而加剧财政风险和社会矛盾。

注:1、图如侵权,告删。2、禁止抄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