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以孙犁《荷花淀》为例

(2020-08-29 13:13:17)
分类: 发表论文

文/许博识

(本文发表在《语文教学通讯》2020年第9期)

摘  要: 在“新高考、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完全照搬传统,似乎是不行的;完全不顾传统,又似乎也不行。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矛盾体现的更为明显。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四点建议:课堂还得姓“语”;理念还得要“新”;设计还得要“巧”;挖掘还得要“深”。“老课文”遇上“新课标”,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不是火星撞地球,双方俱毁,而是两人抱在一起互换位置过独木桥,双方共赢。

关键词:老课文  新课标  核心素养  设计  理念  共赢

 

2019年10月16日,苏州市名师发展共同体(高中语文1组)在昆山开展“同课异构”活动,给定的课题为《荷花淀》。本次活动的主题为“新课标·新教材·新思考”。

《荷花淀》是一篇经典“老课文”,用“新课标”的理念去教这样一篇“老课文”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还是按照“双基”、“三维目标”来授课,显然是“落伍”了。“新课标”中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文学习的任务群,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学设计必须要有所体现。

如何体现?困难出现了。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矛盾体现的更为明显。在“新高考、新课标”的大背景下,语文课究竟该如何上肯定“困扰”着不少语文教师,完全照搬传统,似乎是不行的;完全不顾传统,又似乎也不行。“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到底怎么上?“新课标”下的“老课文”,到底又该怎么上?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有四点须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注意。

 

一、课堂还得姓“语”

不管怎么变,语文课堂的一些姓“语”的东西不能变。虽然是“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似乎“新”掩盖住了一切,压倒了一切。如果一切都以“新”为目标,一味地求“新”而不顾语文的一些本质的东西,我想这不是新课改的初衷。因此,一些语文学科所必须要教的东西,不但不能丢,还得“大大方方”地给它们找一个合适的位置。

以孙犁《荷花淀》为例,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描写战争中的女人,朴素清新,细腻逼真,富有诗情画意。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语言清新明丽是荷花淀派明显的外部特征,不能不讲;人物形象是荷花淀派展现的独特风景,也不能不讲。尽管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可能显得有点“老套”,但是,它们是姓“语”的一些东西,是需要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好好去品味的,品味人物的语言,品味人物的形象。基于此,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两个简单的问题:

1、水生嫂有哪些性格特点?

2、其他几个女人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让学生们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反复读,反复品味,甚至还可以将文章中的对话加以改写,如:

女:你走,我不拦你,咱们一块儿走 。

男:我们是去打鬼子,你一个娘儿们去干什么?不成 。

女:那咋不成?你打鬼子,我可以帮你做饭,洗衣裳……

男:不成,我不同意,队上也决不同意 。

女:呜——不嘛!就不嘛!不然,咱俩离婚。[2]

让学生品味改写后的水生嫂,对丈夫依恋,娇嗔,儿女情长,没有家庭责任感,不顾大局,执意拖后腿,俨然一副娇滴滴的小女人形象。这样,学生对水生嫂的形象理解起来就会更精准,最后得出水生嫂的形象特征:勤劳善良,任劳任怨;温柔体贴,细心稳重;深明大义,刚强勇敢。[3]

通过分析其他几个女人的对话,学生们可以发现:第一位机敏多智,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第二位爽朗率真;第三位冒冒失失,探夫心切,不顾一切。第四位羞涩忸怩,羞羞答答,假话里寓真情。

    读文章,品语言,感受人物形象,这是小说阅读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属于姓“语”的东西。这样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一些“经典”的东西不讲,却去一味地求新,这无疑是“丢了西瓜”,是得不偿失的。

 

二、理念还得要“新”

虽说课堂还得姓“语”,但并不是说用“老套”的内容塞满课堂。“新课标”为我们指明了设计的路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我们课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任务群是我们课堂设计的基本操作指南,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教学,同时要把上面提到的“不能不讲”的东西“融”进去,这是难点。

在《荷花淀》的教学过程中,笔者依据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个目标,根据“文学阅读与写作”“当代文化参与”的学习任务群的要求,设计了三个课堂活动:

活动设计1:如果你此时作为导游,正在“荷花淀景区”接待一批中国游客,现在你要向他们讲述你所知道的《荷花淀》的故事,你该如何讲?

活动设计2:你游览荷花淀景区,走到了一处景点:穿越时空。上面有一行文字:战争结束当晚,请你以水生嫂的口吻给水生发一条短信。(不超过20个字)

活动设计3:游览结束,请你为“荷花淀景区”写一副对联,赞美这些可爱的女性。

设计这三个活动,实践了“新课标”的理念。“新课标”强调“任务驱动”。用实实在在的“任务指令”让课堂的能力训练变得更加具体明晰可感,同时体现出“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新形态。但是,又不能只顾求新,还要充分考虑任务的设计是要能够与语文核心素养的训练相关联的,换句话说,任务的设计是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这是难点。

比如活动设计1,作为一名导游,导游的话语系统特点是什么要考虑清楚。其次是故事讲述的是否简洁、精彩。学生的一个答案就很有“导游范”:游客朋友们请随我来,在我右手边的是一片大荷塘,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片大荷塘,它就是当年“荷花淀”中故事发生的主战场……这个答案就很有一种“情境感”,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活动设计2中,短信的内容可不能“随便发”,它一定是要和水生嫂的性格特点高度吻合的。如果学生答案中的水生嫂短信内容是娇滴的,这肯定不符合当时的情景。请看几个学生的答案:谁说女子不如男;你负责打仗,我负责养家;安心打仗,家中有我。这些答案都相对比较合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及把握人物心理的能力。

再如活动设计3,这是很考验学生语言功底的一道题,同时又需要高度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特别是要想清楚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的特点,才能做好这道题。学生的部分答案如下,很能给教师以启发:

(1) 上联:谁不知荷花淀侠女照千古

下联:人道是芦苇荡雄风耀九州

横批:安辨雌雄

(2) 上联:谁知淀中荷花与夫共战

下联:皆称花家木兰替父从军

横批:女中豪杰

(3) 上联:家庭里贤妻良母

下联:战场上巧将能兵

横批:双面楷模

当然,如果细究这些对联,肯定有对得不工整的地方。但是,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当这些对联出自学生之口时,教师可能才知道语文到底应该教什么。

 

三、设计还得要“巧”

一堂课,就是一件艺术品。它是需要教师好好设计,好好打磨的。最终需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给人一种层次感、完整感。课堂的设计要体现出一种与过去“不一样”的感觉,给人一种新鲜感。

在这节课中,笔者设计了四个课堂环节:讲好河北故事、拾取战争记忆、探究历史脉搏、弘扬时代精神。这四个部分像是一场演出的四幕,串起整节课。好比一部戏,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为什么要设计这四个环节?这篇文章是主旋律很浓的一篇文章,因此,整节课的设计也要尽量与之吻合。比如:讲好河北故事,弘扬时代精神。这是《人民日报》的一个标题,被笔者拿来设计课堂环节了,结合2019年又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此时此境,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应该要考虑进去。

此外,笔者还设计了两条线:一是设计了一个情境——游“荷花淀风景区”,这是“外部线”;二是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把要讲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是“内部线”。这两条线是相互呼应的。双线设计的目的是营造出一种层次感、包裹感、整体感。

任务群的设计也要尽量与授课的“主旨”高度相关,尽量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尽量新颖。让学生当导游,讲好河北故事;让学生模拟水生嫂给丈夫发短信;让学生给景区写对联,这些设计都是与整篇文本的理解分不开的,是与整篇文本的精神内核分不开的,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分不开的,不是随便设计的。

整节课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这样一条主线:以女性形象的分析理解为“核心目标”,设计的环节环环相扣。课堂上首先分析水生嫂的人物形象特点,接着分析其他几个女人的人物形象特点,得出“水生嫂:众星拱月般的存在”这一观点。之后设计在战争结束的当晚,请你以水生嫂的口吻给水生发一条短信(不超过20个字),这个短信发的好不好,恰当不恰当,需要深入分析这些女性形象,自然引出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模糊化、简单化、理想化,从而得出“水生嫂:女性形象的完美体”这个结论。最后分析水生嫂前前后后的变化,得出“《荷花淀》:女性意识的发展史”这一观点。课的末尾,让学生为景区写一副对联,赞美这些可爱的女性。整节课紧紧围绕“女性形象的分析理解”这个中心,设计上体现出一种“巧”。

 

四、挖掘还得要“深”

上文提到的语文的一些基础的东西不但要讲,更要“深入”进去。要让学生有一种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挖掘深,会给人一种厚重感,不会被前面设计的“花样”冲淡,减少“语”性,有种压舱石的感觉,这是语文课的重要一环。

笔者在指导学生理解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调动学生的分析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得出结论:

1、水生嫂:众星拱月般的存在

2、水生嫂:女性形象的完美体

3、《荷花淀》:女性意识的发展史

这三句话的得出,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引导,否则学生是无法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第一句话:水生嫂:众星拱月般的存在。这是在带领学生分析完水生嫂的形象和其他女人形象后得出的。学生发现:作者孙犁极有可能把不利于表现水生嫂“完美”的地方都给了其他女人,最后赋予水生嫂以完美的女性形象。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其他几个女人身上所具有的性格特点,水生嫂也极有可能有,只不过为了写作的需要,故意省去了。学生这个结论是成立的,是具有一定创新性的。

第二句话:水生嫂:女性形象的完美体。这个是在学生充分理解水生嫂形象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在学生充分查证资料的基础上得出的。学生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得出如下结论:在孙犁同时代的小说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女性形象具有这样几个特点:模糊化、简单化、理想化。[4]之后,学生在课文中一一找到了证据。关于“模糊化”:虽然《荷花淀》刻画了一群勤劳纯朴、机智勇敢、积极上进的青年妇女形象,但这些女性形象总体上是模糊的。有两点为证:一是小说中没有外貌描写,水生嫂到底长得怎么样?小说没说。二是这些女人都没有名字。关于“简单化”:简单化主要体现在小说中“先进”和“落后”的二元设置上。作者似乎把大规模的女性形象分成了“先进”和“落后”两个阵营。水生参战前跟妻子的告别,没有一句温柔体己的嘱咐,没有临别前青年夫妻的不舍与惆怅,日常家庭生活置换为革命话语:生产、学习,这恐怕就是“先进”的最简约、确切的含义。评判起来确实“简单”了一些。[5]关于“理想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近乎完美。她们有与男人并肩战斗的勇气,有自己独立人格,不再是男人的附庸。夫妻关系的思想基础也不再是封建伦理道德所要求的夫妻纲常,而是夫妻二人共同服从于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乃至于上升到革命同志般的相扶相助,明显出现了具有了现代品格的人物形象。越模糊,越便于体现女性的完美;越简单,越能体现女性的完美;越理想,当然越能体现女性的完美。

第三句话:荷花淀:女性意识的发展史。这一点需要教师多引导一些:在小说开头,妻子等着丈夫回来(不出门),这种传统思想好比处在一种“冰”的状态。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人们大胆地迈出家门,去寻找自己的丈夫,这就是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此时似乎处于“水”的状态。最后,女人们的对话,女人们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此时已经完全成熟了,更像是一种处于“火”的状态。因此,《荷花淀》确实是一部女性意识的发展史。[6]

这些是深入到文本内核的一些东西,是能够彰显课堂厚重的东西,是能够让学生思想走向深入的东西,是这节课的“精华之所在”。

 

“新课标”带来了一种新方向。“老课文”又会给人一种与新课标距离很远的感觉。当“老课文”遇上“新课标”,仿佛是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不是火星撞地球,双方俱毁,而是要两人抱在一起互换位置过独木桥,双方共赢。

“老课文”需要“重获生机”。这或许是当下我们对“新课标”的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陈琳.《荷花淀》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1,12:09-11.

[2] 钱冰山.文化渗透:“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以程少堂《荷花淀》教学实录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2013,02:11-14.

[3] 付煜.《荷花淀》“问题连续体”设计例谈[J].中学语文教学,2017,06:66-70.

[4] 高传利.《荷花淀》的重要艺术特质——写意[J].语文建设,2014,04:46-48.

[5] 张博文.女性与革命——孙犁20世纪40年代小说中的女性书写 [J].名作欣赏,2016,05:136-138.

[6] 陈旭.论孙犁《荷花淀》中女性革命意识的觉醒 [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06:34-35.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uoQpO8vOib0NHPibSQAzCNWgKA4OQZfibI83l95TXmmPniawoRMEGXthkiahhuoMkyaAShT9ib1ouTHXntYSiasbicnsw/640?wx_fmt=jpeg


*本文系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青年教师专项立项课题“技术语文:推动教师与学生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192104499)的阶段性成果。

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huoQpO8vOib2v1xftBVMqicdtaZicz7XBcHXqWOJ9xJMGrfw7gYu7gUIfibSBKLvItlaVCJXn410FhHeT1Dw0zscTQ/640?wx_fmt=jpeg

(欢迎扫码关注“许博识”公众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