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四层解读
(2018-11-03 13:48: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发表论文 |
【摘
【关键词】春意挂上了树梢
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是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大有值得品味之处,在品读题目中也就实现了文本内容的深层解读。
一、春意“真的”挂上了树梢
初读“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个题目,给人一种浓浓的暖意。在文章中特别是前三段确实写到了不少浓浓的春意:比如“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这样好的行人道,……春在歌唱”、“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
很显然,属于自然意义上的春意已经非常浓烈: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云彩朦胧而富有春意,暖风如轻纱,白杨树蹿着芽,马车夫们的大毡靴收起来了,外国女人的脚显现出来等等。这其中,“暖风如轻纱”运用了比喻、通感的修辞,写出了春风的轻柔惬意。“蹿”字形象的写出了新绿的生长速度和蓬勃的生命力。“陷”字则写出了春风吹拂时人身心沉醉惬意之感。
解读到此,自然的春意已然挂上了树梢,这应该是题目“春意挂上了树梢”的表层含义。这个表层意义不能忽略,它是题目内涵解读的一部分,尽管比较肤浅,但它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由浅入深的一部分。看来,自然意义上的春意是“真的”挂上了树梢。
二、春意“只是”挂上了树梢
面对着这样盎然的春意,所有的人们都感觉到了吗?
以汪林为代表的一类人显然是感觉到了。她们穿着时髦,享受阳光,谈着恋爱,跳着舞,生活舒适惬意,作者萧红把她们概括为“快乐的人们”。以叫花子和瞎人为代表的一类人显然是没有感觉到。他们只有哀求,只有乞讨,只有忍受乍暖还寒的寒冷,只有忍受残疾病痛的折磨。在这样春意盎然的季节里,他们显得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作者萧红把这类人概括为“哀哭的人们”。
萧红是有意设计这两类人在作品中同时出现的。目的就是想让读者感受到两类人面对春意的巨大反差:快乐的人们面对春意欢快异常,哀哭的人们则痛苦不堪。通过这两类人的对比,深刻的体现了以叫花子和瞎人为代表的底层人民的辛酸痛苦。尽管自然的春意悄然而至,但是人间却是冰火两重天,底层人民并没有真正感受到春意。题目叫“春意挂上了树梢”,树梢是什么?是指树的上部。看来春意也只是漂浮在“树梢”,底层的人们是无法感受到的。作者起这个名字,不能不说是很隐蔽、很巧妙。
三、春意“还能”挂上树梢吗?
解答这些问题得先从作者三次见到汪林,三次写她的服饰和神态说起。第一次写到“也戴小沿帽,转过商市街”;第二次写到“吸着烟卷,又换了淡绿色的衣服,腋下夹着一封信,大概是情书”;第三次写到“混在鬈发的人之间,也用俄国话和他们笑了一阵,在快乐的人群里”。三处描写中的三处副词引起了我的注意:“也”“又”“也”。第一处的“也”戴小沿帽,肯定是呼应上文中提到的外国女人,时髦。第二处的“又”换了一件衣服,表明了服饰众多,讲究穿着,家境优越。第三处的“也”用俄国话交流,看得出已经和外国人“融”为一体,交流无碍。[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汪林是个衣食无忧、闲逸无聊、享受快乐的小姐。汪林也代表了这样一类人:虽没有做什么坏事,但是对于亡国之痛,他们麻木不仁,对于身边的疾苦,他们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淡漠和冷酷,加重了冰城的寒意,作者在客观描述中实际上隐含了批判与讽刺。[2]
汪林这类人的出现也是有历史原因的。从1894年甲午海战开始一直到抗日战争前夕,我们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几乎是屡战屡败。在这一系列历史事件也中隐藏着巨大的民族危机。正像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篇神鸦社鼓。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大有不同,困难得多。今日“佛狸祠”下,人民忘记了国仇家恨,在异族帝王庙前祭祀。历史何其相似!国籍的混装不可怕,敌人的微笑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民族正在失去记忆走向忘却。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人们那种抗争的思想意识形态上的春意还能挂上树梢吗?哪怕只是挂上“树梢”?
四、春意“何时”能挂上树梢
面对着盎然的春意,作者萧红是冷静的。萧红用她的文字告诉我们她的理解与期待。 “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三月,花还没有,人们嗅不到花香”。这两句同中有异,第二句明显多了一份苦涩与沉重,多了一种悲悯与反思。“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这句是明显的反语,表面上看冷酷无情,实际上却包含了作者对不幸者的深深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这一句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类人不同的生活遭遇,同样抒发了悲愤之情。[3]
萧红,生逢乱世,十年漂泊,生活经历磨难,情感遭遇挫折。即便如此,萧红还是难掩内心深挚的黎元情结,通俗点说也就是对底层民众的深深的悲悯。在她看来,穷人是没有春天的。这一笔法,很像鲁迅。鲁迅在《祝福》中刻画的祥林嫂就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中写道“穷年忧黎元,太息肠内热”。虽身处艰难,却心系苍生,古今文人的以天下为己任、意欲救民于水火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4]
萧红在反抗,萧红在战斗,萧红在呼唤,萧红也在反思。春意“何时”能真正挂上树梢呢?这春意应该是萧红心中日本侵略者铁蹄下一些快乐、麻木的国人失却的良知,应该是社会底层人民的一种美好的希望,应该是作者的一种觉悟和理想,应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觉醒和奋争,或者更加直观的说,应该是萧红骨子里的一种抗争。萧红在用一己之力践行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只不过她也不知道结局,她也在想,哪怕就是这种抗争才刚刚开始,哪怕就是这种觉悟老百姓才刚刚萌发,如果写出这篇文章能够唤醒更多的人走向觉悟,萧红就是成功的,就是开心的,就不枉费她把题目变成了“完成时”的良苦用心。
参考文献:
[1] 莫春雷. 沟通·合作·引领——《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4(1):32-34.
[2] 董旭午. 教师妙导,学生真学[J].江苏教育,2016(7-8):109-111.
[3]吴俊.向萧红致敬——《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J].江苏教育,2016(7-8):47-48.
[4] 陈友宝.《春意挂上了树梢》的双重视角[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