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中的上元词
(2014-05-16 10:53:00)8.宋词中的上元词
上元节俗称元宵节或灯节,就是每年的正月十五。在宋代,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全国欢庆,晚上取消宵禁,市民可以嬉游通宵。宋太祖乾德五年,诏谓时和岁丰,在原来三天的基础上,再增加十七、十八两天,共五昼夜。上至皇帝王公,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尽情欢乐,实为我国少有的狂欢节。也是东京标志性的节日。
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越来越热闹,歌咏上元节的词也越来越多。我认为一首好的上元词,除了它自身应具有的美学观感外,还应刻画出当时当地节日的气氛和特点,以及参予狂欢者以及作者的心理状态。基于这个要求,我从众多的上元词中,选择了如下几首。
第一首是柳永作的《迎新春》。引录如下: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燃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这确是一首出色的上元节词。写出了汴梁(东京)上元节的气势和欢乐。这里先解释几个僻词:
嶰管泛指一般箫笛等竹制乐器。青律即春天的音乐旋律。帝里指京师。当时在东京汴梁,即今开封。鳌山指用花灯堆叠成的山,是当时上元节标志性的景物。绝缨指楚庄王摘缨会故事,喻男悦女;掷果用掷果潘安仁故事,喻女悦男。
上半阕先说节气,再说京师上元节的热闹场面。千门万户竞挂华灯,箫鼓喧天。鳌山高耸,街上游人熙熙攘攘,满眼都是罗绮盛装,漫天都是氤氲香气。柳永确实身手不凡,不仅面面都写到了,而且声势动人。
下半阕说午夜后,年轻人的活动。平时妇女不准出门抛头露面,男女间更没有正常的社交活动。只有上元节是个例外,妇女多结伴出游。这就创造了男女间交往的机会,也才会有相互表达爱慕的契机。词的最后,表述了只有天下太平,百姓富庶,才可能有此盛大节日的欢乐。而自己也舍不得离此欢愉而独自回家。
这首词好就好在作者把自己所有的烦恼都放下,投身到欢乐的人群中,同享此盛节之欢。所以十分动人。
现在再来介绍另一首小词,作者是北宋人李持正。调寄《明月照人来》(上元)。
星河明澹,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行乐,暗尘香扑面。皓月随人近远。
这首词只有62字,按照王力先生的意见,还应该属于小令。虽然它铺叙没有柳词那样缜密,但也完全说出了京师上元节的气派。下半阕更道出了皇宫内外一片欢腾,君民都在享乐的节日气氛。其中从唐人苏味道诗“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化出的上阕歇拍警句,苏轼也不由得击节道:“好一个‘皓月随人近远’!”
在众多的北宋上元节词作中,我很欣赏一组《鹧鸪天》词。虽然已不知其作者,但其气势恢宏,措词简洁而又雅致,十分动人。共十五首,内容各有所重,兹引录三首如下:
(其三)
紫禁烟光一万重,五门金碧射晴空。梨园羯鼓三千面,陆海鳌山十二峰。
[著重述宫中过节事。]
(其十一)
五日都无一日阴,往来车马闹如林。葆真行到烛初上,丰乐归游夜已深。
[葆真宫及丰乐楼皆在汴京。此述游人乐无已。]
(其十二)
彻晓华灯照凤城,犹嗔宫漏促天明。九重天上闻花气,五色云中应笑声。
[此言因太平盛世而宴乐过节。]
确实是说景抒情,历历如在目前。相信作者一定参加过汴京的上元节,不然写不出如此生动的作品。
其它词人如欧阳修、周邦彦、毛滂等名家,都有上元应节词作。而传唱范围之广、之久,则应首推范周所作的一首《宝鼎现》。直到元代初年,犹有人传唱。
这首长调共有三叠,现录其首叠如下:
夕阳西下,暮霭红溢。香气罗绮。乘夜景华灯初放,焰焰烧空连锦砌。睹皓月、浸严城如昼,花影寒罩绛蕊。渐掩映,芙蕖万顷,迤逦齐开秋水。
当然写的相当美妙,但并不比柳词更高妙。下面两叠都是歌颂太守的,不知它得到歌迷青睐的原因何在。我们现在欣赏宋词,只是当作一种文学作品来看,它的音乐美,现在已无法聆听。只能用现代语言,约略领会其节奏和声韵之美,这是一大遗憾。所以对当时的一些喜好和时尚,我们不一定判断很准。也有人认为他是江南人,首先在江南传唱开。后来南宋偏安江南,所以它的影响就更广了。也可能是这样的。
总之,我不反对一年之中有几天狂欢的日子,中国老百姓自古至今这种集体欢庆的机会实在太少了。
但到宋徽宗宣和年间,在宰相蔡京“丰亨豫大”的奢靡思想指导下,汴京上元节愈办愈豪华。《东京梦华录》有颇为详尽的记载。当时内忧外患已十分严重,置国家命运不顾,一味追求享乐,粉饰太平。于是北宋的命运,就走到了尽头。然而,汴京的上元节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整个南宋一百多年,不少人都还在怀念它。它成了怀念故国故都的一个标志性节日。
经过一番血战,南宋艰难的在江南立稳了脚跟。金人已占据了淮河以北大片国土,而且时刻想饮马长江,享乐江南。南宋小朝廷却又继续了北宋的纸醉金迷生涯。临安成了新的皇城,这里的上元节也一年比一年繁华起来。请看康与之的这首《瑞鹤仙》(上元应制):
瑞烟浮禁苑。正绛阙春回,新正方半。冰轮桂华满。溢花衢歌市,芙蓉开遍。龙楼两观,见银烛星球有烂。卷珠帘尽日笙歌,盛集宝钗金钏。
康与之不愧为一个出色的帮闲能手,他把临安的上元节描述的和汴梁一般无二。他先说明了时节,新的正月刚过了一半,春天回到皇宫禁苑。绛阙就是宫门。月亮正圆,天上桂花开,人间莲花放,上下辉映,笙歌不断。可劲的享乐吧!
据说宋高宗特别欣赏他“风柔夜暖”以下数句。我想他应是最喜欢听“喜皇都,旧日风光,太平再见”这几句昧了良心的谎言才是。当时赵构的心理正如明人文徵明所赋《满江红》中所说:“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赵构当了皇帝他并不想收复中原,更害怕迎回徵、钦二帝,只愿偏安江南。所以康与之一说是太平再见,赵构马上点头赞赏,他要的正是这个。
但有人并不如此想,辛弃疾就是一个异议分子。他在上元节写的一篇《青玉案》中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首词主要说民间的节日,而且侧重写灯。花千树用唐人诗句:“火树银花合”。说似乎是东风一夜之间使千万株火树开了银花。而这些彩灯在风吹时,摇摆着有如天上的星星到人间。下面的“玉壶”“鱼龙”都是指的彩灯。下半阕在说人。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妇女的饰品。说一群群的妇女,有说有笑的来来往往,随后即有一阵阵香气飘来。
这首词最精彩的是其歇拍四句。刚说完妇女欢笑着行过,突然笔锋一转,转到寻人去了。而这个人在人众中是百寻不见,最后却发现他却躲在灯火阑珊(稀落)的地方。
这人是谁?乍看仿佛是作者在寻找他的心爱,但自来的评家都指出作者另有寓意。最普遍的说法,认为是作者自况,表明个人品格不同流俗,不屑于去追逐时尚潮流。我认为固然不错,但还可更深入的探讨一番。
经过学者的研讨,确定此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七年。时辛弃疾刚调临安不久,初次参予临安的上元节,写下了这首名词。这时离他南渡投宋,已过了整整的十年。中原百姓所受苦难,作者犹萦纡在心。如何尽快解救他们,收复故土,是他终生不曾忘怀的志愿和事业。读辛词也必须先把这点放在心里。
可以想像稼轩当时的感受,他看着欢乐的人群,想着北方受难的群众。他不忍心斥责欢娱中的人,却又不忍心去参予他们的欢乐。他只有躲在冷僻的地方,冷静的观看,仔细的思考: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难道把亡国之恨、父兄之仇、丧权辱国之耻,全都忘干净了吗?
这时他还年青,还参不透个中奥秘。等再过二十年后,才逐渐明白了:皇上想的,和臣民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对皇上来说,皇位是首要的,其它事都不值一提。后来当稼轩高吟“书咄咄,且休休”和“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时,可以说他已经从热血沸腾中冷静下来,只是在当时条件下,不可说破耳。
在南渡词人所写的上元节词中,李清照的《永遇乐》(元宵)是影响最大的一阕。不少知名词人都曾仿作过。靖康之难对李清照的打击至钜,可以说是家破人亡。这首词,是他在晚年,以一个孤寡无依的老人,寓居临安,逢元宵节所写的。把身家之痛,寓于整个国家民族所遭灾难之中,所以感人至深。虽不敢说是《漱玉集》中压卷之作,却允为其艺术造诣登峰之篇什。兹将全词引之如下:
落日镕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这首词的上阕所叙皆眼前实事。开篇两个短句先说时间,这两句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形容极生动。落日如同熔融黄金,下句则化用前人诗句“日暮碧云合”。这也恰说明时间已从黄昏转到天黑。人在何处的“人”不是说别人,正是说自已。我可在哪里呢?从汴京流落到临安来了!已为下阕的追忆怀旧埋下伏笔。
下面接着说春天到了,柳树叶子已转浓绿,笛子在吹奏《梅花落》,梅花凋谢,多少有些惋惜,可是到底有了多少春意呢?这春意既是气候方面的,也是心理方面的。天气不错,可也避不住会有些风雨。这话也有明暗双重含意,读者自可意会。有朋友乘车骑马来召唤她一同出去逛节,她却一一婉谢了。理由可能就是“次第岂无风雨”。
下半阕她完全沉浸到回忆中,回想年青时在汴京兴致勃勃的参加上元节的欢乐。再跌回到现实:人老了、憔悴了、流落到了临安。一个“怕见”,把她的心事全都兜了出来。怕见就是怕,为什么怕?怕什么?作者没说,但不难意会。因为从李清照的经历来看,这个反差实在太大,感情所难承受。最后以逃避的心情,“躲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作结。可怜亦复可哀。
全首词没有用悲伤哀苦等字眼,也没有刻意营造一个哀怨的氛围,纯用家常语,娓娓说出心中和眼前的情事。然而却感人至深。故宋末词人刘辰翁说:“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这时元军已占领临安,南宋已灭亡。故刘辰翁方有此叹。
他也仿作了一首《永遇乐》。其中有句曰“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元宵节连灯也不准放(断烟),人也不准出游(宵禁),满城都在愁中。词人的感受,更为严酷。连找个江南偏安之地也没有了。
宋亡后有几位作家都借上元节怀念故国,我认为蒋捷的一阕《女冠子》最具代表性。引全词如下:
蕙花香也。雪晴池馆如画。春风飞到,宝钗楼上,一片笙箫,疏璃光射。而今灯漫挂。不是暗尘明月,那时元夜。况年来、心懒意怯,羞与蛾儿争耍。
蕙即兰,兰开雪霁,春天到了。音乐加灯光庆祝上元节。这是以往的情景。如今已不是过去的元宵节了。我也没有心情再出去游玩。
下阕说,临安现在一入夜(打初更),人就都静悄悄的了。想要昔日欢乐通宵的繁华节日,除非向老天爷再借一个来。我怕后人不知道当年的繁盛,就把灯光剔亮(灺是灯烛烧完的烬,俗称灯花),准备记下来传给后人。可是忽然听见隔壁的年轻姑娘,正在唱“夕阳西下”。也就是前面曾举出的,北宋人范周所作那首调寄《宝鼎现》元宵节词的首句四字。我想蒋捷应该会心的笑了,不用我操心,旧日传统已然悄悄的传承下去。
从宋词中的上元节词中,体会到一个朝代的兴盛到衰亡,记录下多少人的欢乐与忧伤。谁说词不能表达历史的进程与内涵呢?
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既使在一个节日上的文化积淀,也已深沉的令人叹服不已。我相信:如此深厚的文化能经受得住任何灾难,不论它是外来的、还是从内部产生的,都不可能摧毁它。这是我读宋词又得到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