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柳永的雅词

(2014-05-16 01:07:02)

5.读柳永的雅词

在历代词作者中,柳永可能是备受争议的一位。首先,民间和士大夫间的评价就不同。民间认为:其人有仙风道骨,倜傥不羁,傲睨王侯,意尚豪放。花前月下,随意遣词。移宫换羽,词名由是盛传天下不朽。《醉翁谈录》。在士大夫群中,贬斥声可就多了。什么薄于操行”“好为淫冶讴歌之曲”“浅俗卑俗”“辞语尘下等等。但他们抹煞不了一个事实,即爱好柳词者实繁有徒。不仅是市民百姓、歌儿舞女,也包括文人学士、权贵,甚至皇宫内院的内侍、嫔妃,乃至皇帝。

夏敬观的话比较公允。他认为:柳词当分雅俚二类。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容,一笔到底,始终不懈。俚词袭五代淫之风气,开金元曲子之先声。比于里巷歌谣,亦复自成一体。

其实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流行音乐歌词作者,他也熟知音律,能自度曲。所以在歌者(女伎)中,备受尊崇。他流连其中,也就是很自然的事。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出身官宦之家。其父柳宜官至工部侍郎,永为其幼子。柳永自幼受到很好的教育,不仅能文能诗,也能倚声填词。他去京师(汴梁)应试,三次皆落第。落第后情绪激动之下,写了一首传唱一时,为他赢来名声,也招来祸患的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需论得丧。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芳。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并不是真的就此绝意仕途再不应试了。这首词确实写的不错,明白如话,通畅妥贴。道出了落第士人的心情,不过也反映出柳永的叛逆性格。这首词很快就在京师传唱开了。只是当时的一些口语,今天看来却有些难懂。以个人理解略述如下:

   龙头即状元。偶失龙头望是指没考取,不是说考取了没中状元。如何向,用现代话说就是往哪奔?”“依约就是隐约。丹青屏障指公卿的府第豪宅。一饷即一晌,片刻的意思。

   此词上下阕的结尾都是警句、名句。尤其最后结语至堪玩味:这当然不是在宴会上,只是在房间里,慢慢的斟酒,仔细的品尝。品尝酒、品尝心上人、品尝心上人唱的曲。对应上半阕,认为这就是自己的生活追求,和你们追求公卿并无二致,只不过不穿朝服而已!

   此词一直传唱到宫里,连皇帝也听到了。这次考进士,柳永(当时他名柳三变)总算通过了。可是在放榜前,请皇帝最后审阅时,皇帝发话了:这个柳三变不要浮名,且去填词!结果把柳永硬从榜上黜退了。

   从此柳永更加狂荡,自称是奉旨填词柳三变。他将全部精力和个人生活都投入了平康勾栏。他的主要活动有三方面:首先是和乐工一道创制新腔;再就是为新腔或旧腔填写新词;还要调教女艺人歌唱,并品评她们的技艺和品貌。在艺人中享有很大的权威和声誉,也成为不少女艺人爱慕的对象。然而在士大夫当中,他却声名狼藉。被视为一个不成器的浪荡子弟典型。柳永的叛逆性格,使他更前进了一步。他用新的词作回敬了这些指责。这首寄调《传花枝》的俚词,可以认为是他的自白,他的《浪子之歌》。

   平生自负,风流才调。口儿里、道知张陈赵。唱新词、改难令,总知颠倒。解刷扮,能浜嗽,表里都悄。每遇着、饮席歌筵,人人尽道。可惜许老了。阎罗大伯曾教来,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剩活百十年,只恁斯好。若限满,鬼使来追,待倩个、淹通着到。

   这首词活泼洒脱,明白如话。可惜当时的一些口语和俚语,现在反而听不懂,只能大致领会其意蕴而已。例如最后一句,大概是说:你就等着请个精灵鬼来吧!所以我不是不喜欢这些俚词,实在是读起来太艰难。

   千辛万苦,柳永总算进士及第了。这就意味着踏进仕途。这时他已四十七岁,虽然他还想努力振作起来,但他的仕途又特别坎坷。

中进士后,柳永被任为睦州团练推官。睦州在浙江西部建德,推官是佐理府务的官。他到职后很尽职,但当知府向朝廷推荐他时,遭到参劾,结果升迁无望。因此他辗转在各地任各种下级官吏,始终不能转到朝廷中去任一个朝官。

他实在耐不住了,大胆去找当时的宰相晏殊。晏殊很客气的问他:你作曲子吗?柳永回答道:就和相公一样作曲子。晏殊说:我虽作曲子,但不曾作针线慵拈伴伊坐!柳永无话好说,只得辞别。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根源就是柳永作的一首寄调定风波的词。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锦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慵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首长调,是代女艺人抒写对远去情人的思念。上阕写思念之苦,下阕突发奇想:原该把他锁住,不准他走,让他整天陪着我!全词明白如话,没用什么典故。

   可可即不在意。是说春来桃红柳绿,我心里全都没在意。日上花梢,还赖在床上。暖酥指肌肤,腻云指头发。人瘦了,头髻也垂下来了,却懒得梳妆。实在莫奈何,恨他走后连个信都没有。早知如此,悔不该不把他的马鞍锁住。鸡窗指书房的窗,蛮笺是纸,象管是笔。就是说只准他在房里学习,我也懒得做女红。只我们俩厮守在一起,我就心满意足,就算青春没白过!

   这首词情真意切,道出了身份低贱的女艺人,对爱情生活的追求。章法也很绵密,上阕写实,下阕写虚。过片用早知恁么,悔当初七个字,引起下面十分天真的幻想。写得楚楚可怜,引人同情。然而宰相晏殊非常反感,认为把丈夫锁在家里伴自己,有违妇德。而一个女伎,更不可以如此痴心妄想。柳永把这种情思写进词中,实在太不应该。柳永当然无法解释了。

   柳永倾其毕生精力于词曲音乐和歌词的创作,最大的供献是发展了词中的中长调。一般认为:词的字数在六十字以下者为小令;六十字至九十字者为中调;九十字以上者为长调。近人王力先生认为:应以六十二字为界,少者为小令;多者为长调。我赞成这种说法。因为长调和中调,无论作法和欣赏方法,都没有多大区别。

   唐五代词均以小令为主,长调到北宋中期才发展成熟,并得到推广。柳永集中,长调作品有七十余调,为其它任何词作者所不及,其中不少都是他独创的。至于长调的写法,也是到柳永才臻成熟。所以确实是柳永开拓了词中长调的音乐和文词,并使之完善、推广。

   欣赏长调和欣赏小令有所不同,小令如同一个特写镜头。一看就被其吸引住,然后再慢慢咀嚼品味。长调似一长幅画卷,要欣赏其整个结构,如何起、如何结、中间如何展开、又如何连接、哪里是高潮、哪里是关结等等。下面试对柳永的三首名作做一些分析。

   首先是公认的柳词中压卷之作--《雨霖铃》。有的刊本有副题(秋别)。《乐章集》无,显系后人所加。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词开头三句,先点明了送别的时间秋天傍晚,地点岸边码头上的长亭,一开始就已构成了一个凄切的伤别氛围。都门帐饮是说亲友们在京都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而行者因为与心上人分手而悲伤不已,完全没有饮酒情绪。相爱的她却直送到码头。因为骤雨,他们在长亭中已经私语多时,她给他准备的体己饯行酒,他着实喝了不少。现在雨停了,船该启程了,他们也非分手不可了!可是手紧拉着,舍不得分开。互相对看着含泪的眼睛,喉头哽噎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这样就把惜别的场景,真切而又哀伤的说完、说足。

   写到这里,作者没有用笔墨回忆他们过去的温馨。而是接着描述分手后想象中的情景。他首先用眼一瞥将要去的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正与先面所说的相照应,又道出了自己此去前途未可知,心中无限迷茫,同时又引出下阕别后的一番思量。

   下阕首先用一句泛语接住上阕的别情,再加上一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凄楚加悲伤,令人何以为情!如今我扶醉上船,告别心上人。等我酒醒时,想必是明天凌晨,船行到杨柳岸边,只有晓风残月伴着我了。这四句是本词中最脍炙人口之作,评点之人甚多,我认为刘永济的评论最妥贴也最朴实。他说:今宵二句,传诵一时。盖所写之景与别情相切合。今宵酒醒时,恰是明早舟行已远之处。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又恰是最凄凉之景,读之自然使人感到一种难堪之情。有人说,柳词写景如在眼前,说情如同身受。读此词,方感确然!

   然而作者还没有停止遐思,他想到更远的将来。此次远行,怕是一年也回不来。那里纵然有良辰美景、千般风情,没有心上人在我身边和我互诉衷曲,我便毫无心情去欣赏这些,再好也全都浪费了!与词的开端所写景况相对应,整首词更觉神完气足,动人心脾。

   清人黄苏评此词说: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尔稳惬。沈谦说:词不在大小深浅,贵在移情。大江东去’‘晓风残月体制虽殊,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此词之评论者极多,此二家之评,最合我心。

   下面这首《木兰花慢》也是传唱一时的名作。慢词都是长调,至于为什么叫慢,因为乐谱没有传下来,所以解释不清楚。这首词是抒写汴梁城清明节盛况的。

   拆桐花烂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倾城。尽寻胜去,骤雕鞍绀出郊坰。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据《东京梦华录》载宋京汴梁清明节之实况: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可知此词确为记实之作。上半阕说清明节气,都市人都要去郊游踏青,下半阕写郊游野餐的热闹场面。

   拆就是绽放。桐花开了一片烂漫。刚刚下了一点小雨,把清明的景物都清洗了。只见红杏怒放如火烧林,粉红色的桃花如在郊原上绣了花。整个风景像画的围屏一样美丽。全城的人都出动了,骑马的、坐车的全到郊外去。因为天气暖和,所以到处都在欢乐歌舞。

   这里解释几个生僻的词:缃桃,即粉色的桃花。绀

幰,即天青色的车幔,代指车。坰,是远郊,郊坰,即指郊外。

   下半阕承上,先赞叹人物(包括男女)漂亮极了!斗草是女孩子玩的一种游戏,现在人多了,凑在一起比斗在郊外寻摘来的花草。树下摆好了野餐,你来我往,热闹非常。妇女们高兴得连头上的首饰都遗落了,弄得到处都是珍珠玉翠。

这里的断句要说明一下:向路旁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字序本应为: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在路旁。为合词律,改变若是。珥,玉做的耳饰。

男人们在高兴的饮酒作乐,你来我往,把带来的酒都喝光了,玉山倾指人醉倒了,拼着明天睡上一整天,今天也要喝个痛快。酲是病酒,就是宿酒未全醒。

这词充份描写出了汴梁清明节的欢乐,也反映出当时经济繁荣,市民生活的富裕、奢靡。全词结构紧凑,形容极尽,而又明白如话。是节日词中的一首佳作。

宋人范镇曾感叹说:仁庙(宋仁宗)四十二年太平,吾身为史官二十年,不能赞述一词,而耆卿能形容尽之。他的品评是正确的。这类词还有如《迎新春》(管变青律)描写京师汴梁的元宵节。以及歌颂地方的美景和富庶的,如《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歌颂杭州的。《瑞鹧鸪》(吴会风流)是歌颂苏州的。等等。说明柳永非常热爱生活。

下面再介绍另一篇柳词中的名作《八声甘州》,这首词是柳永年老后,倦游思家之作。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这词也分为上下两阕,上阙写眼前之景,下阕写心中之情。苏轼等人特别欣赏其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以为唐诗高处不过如此。这三句描写秋天傍晚,登楼远眺,十分真实,意境也高阔苍凉。但此一韵实从开头两句生化出来,对潇潇慕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十三个字一气读出,让人感到振撼。

此处的字,和下边的字,为领字,铿锵有力,振起整句。字也用得很到位,正因为傍晚骤雨的这一洗,所以秋天更显得清,也更显得冷。高楼临江,雨后晚照当楼,词人兴发感慨,将是必然的。更何况他的仕宦道路又是如此蹇滞,心情沮丧可知。以此去观察秋景,自然处处都显衰飒。因而他写出了是处(到处)红衰翠减(花谢叶枯),所有事物都将衰败的伤感场景。上阕结处两句极堪玩味: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长江无情,不管物华兴衰,默默无言的只管向东流去!我有多少心事,可是天地无情,山川无语,欲诉无门!为什么都这样的寡情和淡漠啊!

   下阕紧接着说,实在不忍再眺望下去了。因为越看越想家,越想回家。可是回又回不去,苦苦的滞留在这里,到底图个什么呢?

   最精彩的是本词的结尾部份。想家、自然就想到在家中独守空房的爱妻,可能正在妆楼上眺望,希望来的船正是我坐着回家的船,而每次都让她失望了。柳永这里借用南齐谢眺诗句: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而柳词加了误几回三字,词意更为婉转。最难得的是他把自己凭栏远眺的实境,与想像中爱妻楼上远眺盼夫归家的虚境结合对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实在难以分割。最后得出:你怎么会想到此刻我正倚着栏杆,愁绪万端,却无法解脱呢!

   这首词历来评论者甚多,清陈廷悼评道:情景兼到,骨韵俱高。无起伏之情,有生动之趣。古今杰构,耆卿集中仅见之作。刘永济认为:全首布置井井,正其善于铺叙之处。确实不愧为千古名篇。

   其实柳永不仅擅长调,小令也不少佳作。如下面这首《蝶恋花》就为不少人所赞许。

   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同样是高楼远眺,但时序春天傍晚。上半阕写景,下半阕抒情。然而写景中寓有愁情,抒情中说明愁绪无法排解。不论写景也好、抒情也好,都为了烘托并振起结尾两句。主人翁(他或他)相思之深、相思之真挚热切和决绝!也可以说是一往情深,之死靡他!消瘦了也好,憔悴了也好,为了她(或他),值!这才叫爱情!

   唐圭璋评论说:“‘独倚三句写远望愁生,草色两句实写所见冷落景象与伤高念远意。换头深婉。拟把对酒两句呼应。强乐无味语极沉痛。衣带两句更柔厚,与不辞镜里朱颜瘦语,同合风人之旨。唐老先生的点评十分到位。

   那么,柳永的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宋史》没给他立传,不能确知。根据当时人的有关笔记,他大概死于宋仁宗皇五年(1053),享年约为六十六岁。死在润州(江苏镇江)僧舍。贫无以葬,是众伎女敛钱为他办的后事。并在以后每年清明节,到他坟上去唱歌跳舞,名曰吊柳七会

   我宁愿相信这个美丽的故事,作为这位划时代的词人,浪漫而又坎坷一生的最后结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