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二学期大班社会教学计划

(2015-12-03 21:37:20)
标签:

杂谈

2014—2015学年第学期社会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对家长来说蕴含着新的希望,对老师来说,面临新的挑战。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幼儿的社会教育也随之发生变化。本学期,我将会严格要求自己,认真总结上学期的工作,吸取经验,反省不足,在新的《纲要》和《幼儿园教研计划》的指导思想引导下,以儿童为本,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二、本班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幼儿31人,大部分幼儿都经过幼儿园集体生活和学习,在身体、认知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我们针对幼儿实际情况制订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实现对幼儿社会情感、行为技能等方面的培养。

三、 教材分析

    “凤凰小康轩”适宜性课程教材根据教育部最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编写,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本教材将社会与健康编为一本书,本领域内容在选材上力求体现并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通过活动解决幼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让幼儿观察自己的生活、对生活有兴趣。从教材的编写和内容来看比较适合农村。它分为四个主题,分别为:春天畅想曲爱的进行式有劳动有快乐特别的夏天每个主题的内容各有不同特点,有不同的趣味性

四、教学目标 

1、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与事物,让幼儿学会关爱他人,关爱周围环境与事物,认识周围对我们有帮助的人,了解他们的劳动。 

2、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社会事物,对社会怀有一份感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 

3、帮助幼儿了解公共场所中的行为规则,能分辨对错。 

4、激发幼儿对升入小学的向往之情,培养幼儿自理意识和任务意识,为顺利进入小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5、初步引导幼儿学会感恩,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1从养成教育入手,认真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孩子,树立“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2、开展各年级组互相观摩研讨活动,做好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工作激发幼儿对升入小学的向往之情。

3、引导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养成耐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学习与同伴相互协商交流,积累有计划、有条理做事的经验。

4、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学习用商量的办法解决问题,知道相互谦让会给大家带来好心情。
    六、教学措施 

1、教师要增强社会性教育的意识,关注幼儿的日常生活,观察、了解和掌握幼儿的行为,随时捕捉到有利的教育契机,建立有机整合的渠道。 

2、抓住时机,创造条件,施加有效、有益的影响,将社会教育和谐地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去。

七、教改设想

1、教育中可以以随机教育为主,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如:餐前活动时间,让幼儿倾听一些丰富幼儿社会经验的小故事。

2、采用先试后导的方法,尊重和肯定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接受他们的表现方式,再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引导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自我表达、人际交流的乐趣,获得情感需要的满足。积极鼓励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参加各种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理解同伴的心情,并愿意给予帮助。

八、常规培养

我班共30个幼儿,经过一年的学习和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常规培养非一日之功,要求孩子们在上课时有一个好的常规,首先应该做到在平时生活和课堂上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常规培养一直是我们班的重点内容,我们生活常规和学习常规入手,对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各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要求,经过半年的努力,孩子们的常规已经初见成效,这也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培养的重要性。

从养成教育入手,认真观察孩子,用心了解孩子,树立“一切为了幼儿发展”的教育理念,建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模式,努力改善自身的教育行为,以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九、教学进程表(附下页)

月 

周 

内 

备 

三 

安抚情绪,常规训练

 

快乐幼儿园

 

粗粮营养好

 

明亮的眼睛

 

四 

节约用电

 

我爱你们

 

家乡之美

 

长大做什么

 

五 

寻找最佳组合

 

小厨师显神通

 

十一

伟大的发明

 

十二

传递消息

 

六 

十三

端午节

 

十四

安全迷宫

 

十五

冬日游戏

 

十六

快乐做运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