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九宫醴泉铭碑贴原拓与仿拓的对比

欧阳询所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被后世喻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享有“楷书之极则”的美誉,被历代书家奉为“欧体”的楷模。
http://s2/bmiddle/004kTfWOgy6InLMc7vj31&690
http://s1/bmiddle/004kTfWOgy6InLNI2Xef0&690
http://s14/bmiddle/004kTfWOgy6InJmI9LDcd&690
http://s7/bmiddle/004kTfWOgy6InJp6bzw46&690
http://s4/bmiddle/004kTfWOgy6InJqG5ubd3&690
http://s3/bmiddle/004kTfWOgy6InJsbpUSb2&690
陕西省麟游县在西安西北160公里处,隋朝在这里修 建了避暑离宫仁寿宫,唐朝改建为九成宫。当时长安城水源困
乏,宫中用水全靠从河道里“以轮汲水上山”。公元632年,李
世民在九成宫四城之阴散步时,发现有一块地皮比较湿润,用杖疏导便有水流出。于是掘地成井,命名为“醴泉”,意思是
水跟美酒一样香甜。大家极为高兴,认为是祥瑞之兆。于是由魏征撰写铭文,欧阳询执笔写字,匠工刻于石上。魏征铭文记述了九成宫建筑的宏伟,唐太宗功业的伟大,醴泉发现的经过,以及它象征祥瑞的意义。特别的是,
铭文后半部,它是魏征发挥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主张,至今犹有借鉴
价值。“黄屋非贵,天下为忧”,“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名句就出于此碑。
《九成宫醴泉铭》充分体现了欧阳询的书法结构严谨、圆润中见秀劲的特点,此碑书法,高华庄重,法度森严,笔画似方似圆,结构布置精严,上承下覆,左揖右让,局部险劲而整体端庄,无一处紊乱,无一笔松塌。用笔方整,紧凑,平稳而险绝。明陈继儒曾评论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石墨镌华》称此碑为“正书第一”。《九成宫醴泉铭》用笔慎重、严谨,没有过分的表现,被视为“楷书法的极则”,也就是说是楷书研究的出发点、终点站,是历代学书者的楷模。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七十五岁的作品,最能代表他的书法水平,《宣和书谱》誉之为“翰墨之冠”,赵孟頫说:“清和秀健,古今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