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题研究中研究问题及假设的提出

(2016-04-25 11:04:37)

一、研究问题的陈述

选择好了一个研究问题并不意味着它有了恰当的陈述,而问题陈述得好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从事该研究计划的方向,资料的搜集与分析方法等,因而又十分重要。从对 某一问题产生研究的动机,到根据各种标准衡量选择研究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与此类似,研究问题的陈述也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清楚明了的。有经验的研究者建议我 们,在研究努力的初始阶段可以先对问题粗略陈述一下,然后通过查阅文献系统地加以限制,最后完成一个陈述。例如,像“小学生的创造能力”这样的陈述如果作 为最终的陈述,无疑是太宽泛了。这类陈述几乎不含有任何问题,对研究的方向和内容也几乎没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但随着文献查阅的进展,我们可能对创造能力的 概念及其指标以及小学生中影响创造能力的可能特点有了更多的了解,这时,我们进一步把问题陈述为: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5、6、7年级学生的特点间 关系的研究,就便于操作得多了。那么,怎么才能得到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的陈述呢?

一个好的陈述应指明总体的中心议题和问题的前后背景。即在研究问题的陈述中不但要包括研究的问题或内容,还要通过明确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法等明确研究问 题的背景。例如,“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的实验研究”就是一个较完整的陈述。其中研究对象是初中生,研究的问题或内容是初中代数自学辅导程序教学法, 研究的方法是实验法。当然,上述研究问题陈述中的信息有时也可以是暗含在陈述当中的,例如我们前面举过的那个例子,发散性思维的得分与所选择的5、6、7 年级学生的特点间关系的研究,当中研究方法并没有明确说明,但从其中的关系二字,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是一个相关研究,数据的搜集应是可量化的数据并需要对 其进行统计分析。

陈述问题可采用叙述或描述的形式也可采用问题的形式。这两种形式都是可行的。陈述采用问题的形式对于焦点问题的研究效果较好,尤其是当大问题中包括有小问 题时效果更好。但最终,陈述问题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爱好,因而相对来说不那么重要,更为重要的是问题的陈述要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焦 点和方向,要精确和无可置疑,总之,它应有助于研究的进行。

最后,当有必要的时候,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分解。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大或足够复杂的时候,要将其按照内在逻辑体系分解成相互联系的许多问题, 从而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和相关的网络。也就是说,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展开成一定层次结构的问题网络,从而能在问题具体化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研究。下面是一 个。。

二、研究假设及其作用

    明确了研究问题以后,还要在了解课题研究现状,搜集、比较、分析、概括有关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理论构思和构想。理论构思和构想主要是通过建立明确的研究假 设,准确地表述研究课题并按确定的目标决定研究方法。因此,能否提出一个好的研究假设,不仅关系到研究的科学化水平,而且关系到能否制订好的研究方案和取 得好的研究成果。

(一)什么是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如此重要,那么什么叫研究假设?研究假设(research hypothesis)是研究者在选定课题后,根据事实和已有资料对研究课题设想出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是对研究结果的预测,是对课题涉及的主要 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设想。无论进行哪种类型的研究,研究者首先要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基本的想法。一般来说,研究者在确定课题的过程中,就逐渐建立了关 于这个问题的某种想法,确定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的答案。这些想法、猜测或“答案”,都是研究者从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出发,对问题和解答做出的一种假设,这 可以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把这些猜测或设定的答案用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构成了一个研究假设。

其实,假设在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时就是大量存在的。例如,教室里有一盏灯不亮,我们会去试一下开关,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灯不亮的原因是开关没开。如果试过 后,灯亮了,则原先的假设得到了验证,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没有亮,则否定了原假设,说明灯不亮的原因不是开关的问题。这时我们会继续假设:是启动器的毛 病,是灯管坏了,还是线路问题等,然后再针对假设进行验证,直到问题解决。总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任何验证性的活动前,总是会有假设作为行动的基 础。教育研究的过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过程有相似之处,但也有相当的不同。假设也是如此。尽管日常生活中处理问题的假设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假设有 类似的地方,但更有不同的特点。

(二)一个好的研究假设的特点

教育研究中,一个好的假设往往要具备下面一些特点:

首先,假设要有科学性。尽管假设是一种有待验证的猜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进行。也就是说,假设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建立在明确的概念、已有的科学理 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并且得到了一定科学论证,与早先的正确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而不是毫无事实根据的推测和主观臆断。

其次,假设应当表明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教育研究的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但作为一项研究,必须明确地表述所研究问题中的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当然这种变量可以有不同的表述形式。有关变量的定义、分类等更详细的内容可参照第三章有关内容。

再次,假设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述出来。表述假设的语言应当清楚明白,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这一方面表明研究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明确清楚的,另一方面也使别人清楚地知道所研究问题的内容和性质。

最后,假设所表明的内容应该是可以检验的。提出假设是研究问题的开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要按照这种假设搜集材料,最后验证假设是否成立。因此,对于一项教育研究的假设,应该具有可检验性。为了使大家对好的假设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下面给出几个较好的假设的例子:

1.通过主题鲜明的班队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

2.教师以鼓励为主的方法评价学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3.建立教师与家长联系卡制度,可以改进后进生的学习习惯。

(三)研究假设的作用

众所周知,课题研究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而科学理论在未经检验之前只具有科学假设的性质。教育研究是探求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教育内部结构及其起源 发展的规律,一旦有了假设,研究者就能根据确定目的的要求,在限定的范围内有计划地设计和进行一系列的观察研究、实验研究;而假设得到观察、实验的支持, 就会发展成为建立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因此,假设是教育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正确认识客观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具体而言,假设的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1.假设是研究的核心

在有假设的研究中,整个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验证假设展开的。当然验证的结果

并非总是假设被证实,也有被证伪的可能性,但是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假设就像大海中的航标,为研究指明方向,使研究不偏离航向。

2.假设能明确地规定课题

假设在整个研究中起定向作用。有假设的研究,内容更具体,方向更明确,目标更集中,

既便于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攻方向,集中火力,又便于别人理解课题内容。研究假设可以帮助研究者确定研究的重点,提示收集资料的方向和范围,并能提供研究结论的框架。

3.假设是通向理论的桥梁

    从假设到理论是科学认识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假设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而是为过渡到理论做准备的,假设只是为解决问题提供暂时性的答案。从性质和意义上 说,假设和理论无很大的区别,只不过假设是有待验证的理论,理论则是已经证实了的假设。假设具有理论的某些特征,是对有关现象的概括。当假设的基本观念或 预言被证实或被证伪,这个假设就有可能上升为理论。

一句话,假设在教育研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研究中预先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为有框架研究,没有明确提出假设的研究称为无框架研究。即使是无框架研 究也不意味着没有假设,而是没有把隐含的假设明确提出来罢了。至于是否需要预先正式提出假设,要视研究的性质来决定。通常量化研究、验证性研究、涉及两个 变量相互关系的研究要求明确提出研究假设,而质化研究、描述性研究、单一变量的研究则不一定要预先提出假设,其假设往往隐含在研究过程之中或在研究过程中 形成。另外,根据研究性质的不同,除要考虑何时提出假设,还应考虑提出何种假设。

三、假设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教育研究的假设分为不同的类型。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分类法。

(一)归纳假设与演绎假设

按假设的形成分,可分为归纳假设、演绎假设两种。

1.归纳假设

归纳假设是在观察基础上的概括,是人们通过对一些个别经验事实材料的观察得到启

示进而概括、推论提出的经验定律。如黎世法对“六课型单元教学法”的研究,通过对一万多名各类中学生的学习方法的调查,尤其是三百多名优秀生的学习方法特 点的深入研究,将学生的“八环节系统学习方法”从心理活动上概括出十条学习心理规律,并将八环节学习和十条心理规律作为中学生学习的本质学情。以此为依 据,将现成教材分成若干单元,每单元按照自学课-启发课-复习课-作业课-改错课-小结课等六种前后紧密联系的课型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优化教 学的效果。

2.演绎假设

演绎假设是从教育科学的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推出新结论,推论出某特定假设。

是根据不可直接观察的事物现象或属性之间的某种联系的普遍性,通过理论综合和逻辑推演而提出的理论定律和原理的假设。如北京师范大学冯忠良教授的“结构 ――定向教学实验”,依据能力、品德的类化经验说、学习的“接受-构造”说、教育的系统论观点和教育的经验传递说,推论出结构――定向教学实验研究的一系 列假设。

(二)定向假设、非定向假设与零假设

按假设中所预测的变量间有无相关、相关的特点来划分,可以把研究假设分为定向假设、非定向假设和零假设。

定向假设和非定向假设都是在假定变量间存在相关的情况下做出的。其中定向假设指出

了相关或差异的趋向。非定向假设则没有表明这种相关或差异的趋向,而只是指出在变量间可能存在差异和相关。例如,“思维能力上男生的推理能力强于女生”, 就是一个定向假设。而“思维能力上男生和女生有差异”则是一个非定向假设。零假设是一种假定变量间无差异或无关系的假设。例如,“运用方法a教得的3年级 学生的平均阅读成绩等于通过方法b教得的”,就是一个零假设。

假设是采用定向的形式还是非定向的形式呢?采用不同的形式会产生差别吗?这首先取决于前期理论研究的结果。如果研究领域的文献表明,在所研究的问题上我们 可以期望一个有方向的结果,我们应采用定向假设;而当我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不甚了解,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只能肯定研究对象内在诸变量之间有相关,但不 能肯定是何种相关时,则应采用非定向假设。

另外,采用何种假设形式还要考虑假设的检验问题。我们前面提到,假设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可检验性。对教育研究中的假设检验可以有多种形式,如用描述性的、 论述性的方式来说明是否达到了实验所设计的目的等。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对假设的检验是依赖于概率统计的原理。而在统计学中十分强调零假设的作用。因为,假 设检验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若要检验一个假设是否成立,先建立一个“无差别假设”,由这个假设出发,运用统计的方法,如果在逻辑上出现矛盾,就可以认为原 来的假设是正确的。

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我们可以根据理论构思的结果,建立一个我们最可预期的假定作为原假设,它可能是一个定向假设、也可能是非定向假设乃至零假设,然后在除 此之外的其它可能中建立选择性假设。这样,原假设加上选择性假设就涵盖了所有的可能。例如,如果我们最初假设“接受方法a教学的3年级学生比接受方法b教 学的学生的阅读成绩要高”,那么可能的选择性的假设是“接受方法a教学的3年级学生比接受方法b学生的阅读成绩要低”和“接受方法a和方法b教学的3年级 学生阅读成绩相等”,其中,最后一个选择性假设是零假设。这样所有可能的结果就都被覆盖了。

(三)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依据假设的性质和复杂程度可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和预测性假设。

1.描述性假设

在科学探索的最初阶段,常用到描述性假设。它可以向我们描述认识对象的结构,提供关于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大致的数量关系的推测,使我们对研究对象的大致轮廓或外部表象有粗略的了解。

例如,画出几何图形中的线段,研究初中生对图形认知结构的心理特征。这一研究带有实证研究的特色。调查结果表明,初学几何的初中生,在分析观察复合图形 时,认知结构上可能具有“顺序”、“对称”、“封闭”及其组合的某种认知特征,这种特征对学习效果起着积极作用。统计表明,在该实验中,认知特征较强者, 相对误答率低;相反,认知结构上特征不显著者,相对误答率较高。从几何教学的经验中归纳出假设命题:“学生认知图形是存在着结构性心理特点的。不同认知结 构对学习效率有不同影响。”这就是一个从对现象的描述中提出的假设。

2.解释性假设

解释性假设是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指出现象质的方面,说明事物原因的一种更复杂、

更重要的假设。这是比描述性假设高一级的形式。在研究中,处于解释这个层次的假设,是从整体上揭示事物各部分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条件与结果、研究主体的最初状态与最终状态的因果关系原理。

3.预测性假设

对事情未来的发展趋势的科学推测,它是基于对现实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基

础上提出的更复杂更困难的一种假设。比如,要对我们当前施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对今后五十年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对教育结构及发展的影响这 样一个问题提出科学预测,这是一项比较困难的研究课题,要求我们不仅对当前的人口构成和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非常了解,而且对西方由于 人口出生率下降引起的社会在各方面的变化也应有所了解。仅仅具备这些知识对于制定一个长期的科学预测还是不够的,解决制定科学预测的关键性问题是找出研究 对象的未来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揭示这种决定性的要素对社会过程的影响以及社会过程对研究对象在未来发展的各要素的反作用。

预测性假设主要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某些综合性课题的研究。例如,

开发人力资源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又如,关于21世纪中国普通教育课程体制改革的设想。这类具有战略价值的研究课题,决不是哪一学科研究所能承 担起的任务,一般是多学科综合协调地进行。当然,教育科学研究中多数是一些与当前关系密切的现实课题,采用预测性假设不是太多。

(四)条件式、差异式和函数式假设 http://media.open.com.cn/media_file/rm/dongshi2005/jiaoyuyanjiufangfa/images/07_03.gif

按照假设中变量关系变化的方向可将研究假设分为条件式、差异式和函数式假设。

1.条件式假设

假设两个变量有条件关系。即假如a成立,则b也成立(即ifa,thenb)。这是这种假

设的典型模式,在表述上采用“如果……,那么……”的句型。例如,如果摩擦,则产生热。如果水被加热到一定摄氏100度,那么它就会沸腾。如果教师采用言语强化的方式来教学,那么学生的课堂行为就会改变。

2.差异式假设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关系。如,可假设a=b,也可假设a≠b;可假设

a>b,也可假设a

①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等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b)

②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不等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b)

③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优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b)

④讲授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差于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效果。(a

3.函数式假设

假设两个变量之间存在因果共变关系,并且用数学形式表达。如果x表示原因,y表

示结果,那么函数公式就是y=f(x),表示“y随x的变化而变化”的函数关系。即,如果“x”是这个值,那么“y”那个值。例如,男孩的侵犯性行为是女孩侵犯性行为的二倍。

需要指出,上述有关假设及其分类的论述多是基于量化研究的角度,对于在教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质化研究,情况则有所不同。例如,在量化研究中,假设的确定一 般在研究之初,资料搜集之前,和问题修改变动不大的情况下。而质化研究的假设,大多产生于研究的过程中。在研究之初,或许没有尝试性的或一般性的假设。但 当资料被搜集和分析时,从事质化研究者希望增加、减少、修改和精练假设。另外,作为对假设的重要补充,在质化的研究中,例如在人种学的研究中,往往会提出 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考查有关研究问题的某些因素的预言的问题。例如,“对正常的和学习能力丧失的学生的学校环境进行人种学研究,以确定有关潜在的辍学因 素”这一问题陈述,与之相关我们可以列出如下预言的问题:

在教学中,正常的学生与学习能力丧失的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师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社会系统

学生在学术科目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四、假设的制定

科学研究假设的形成是从观察发现到理论发现的中介环节,是由个别特殊的发现过渡到

普遍一般发现的方式。一般需要经过下列步骤:首先,要在搜集一定数量的事实、资料基础上,提炼出科学问题;其次,寻求理论支持,形成初步假设。为了回答问 题,要充分运用各种有关的科学知识,并且灵活地展开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类比和想像等各种思维活动,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而这种观点常常表述为新 的科学概念,并以此构成假设的核心;最后,要推演出各相关现象的理论性陈述,使假设发展成比较系统的形态,具有严谨的系统和稳定的结构。

进行理论构思,形成科学假设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科学的观察和经验归纳

要有目的地、系统地研究整理有关教育教学的各种资料和经验,以及参加教育教学实

践。具体地说,它涉及以下内容:要把握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走向;洞察现实存在的弊端,了解有关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这是形成假设的源泉,它为假设的形成提供认识论依据。

2.思想方法论

要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描述性的经验代替不了科学规律,为此以描

述性的经验规律为出发点,运用逻辑工具,导出假设命题,有可能是经验规律的补充。如果得到实践验证,那么经验就上升为理论,达到本质的认识。也就是说,假 设是在科学观察和经验归纳基础上所做的合乎逻辑的某种命题或命题体系,因此,假设可以通过类比、归纳、演绎等方法获得,关键在于是否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论。

3.研究者的背景知识

包括研究者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掌握与研究课

题有关的材料等。比如,要研究班集体的结构和形成的特点,就要懂得心理学、社会学等知识,善于分析班集体中不平衡的人际关系,分析班集体中的群体关系、非正式结构,以及由于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相似性、接近性、互补性等原因而互相吸引的原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