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辛镇位于甘肃省甘谷县城西北四十公里处的清溪河南岸,为甘肃省十大古镇之一。清溪河从黄土高原谷地涩行东去,滋润了一川,使得两岸菜地似锦,稻田纵横,杨柳葱郁,花木争茂,礼辛成为远近闻名的一块绿洲。
礼辛镇,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文化商贸重镇。礼辛遗址的彩陶成为一道旷世的文化风景。
“礼让是远古遗风,溯源究底,五千年漫长历史,纵彩陶石斧不言,谁能抹煞;辛勤为斯邑本色,播雨犁云,卅七载大好时光,即舜日尧天何敌,人尽讴歌。”“广袤一条街,想开了,天也空,地也阔,风月天边堪共赏;上下五千年,铭记着,失亦得,穷亦通,青史有卷任评说。
礼辛镇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悠久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属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仰韶文化因首次发现于河南蝇池仰韶村而得名,文化分布很广,延续时间又很长,仰韶文化时期处于母系氏族繁荣阶段,因而出现了聚族而居现象。)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在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而得名。)可分为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礼辛镇遗址是石岭下与马家窑类型的过渡期,该遗址与1962年新发现的甘肃武山石岭下村的石岭下遗址有所相同,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礼辛镇遗址于1981年9月10日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http://www.lz602.com/attachments/month_1202/6201221713346.jpg
甘谷礼辛出土的文物
http://www.lz602.com/attachments/month_1202/y2012224112737.jpg
礼辛镇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以陶器、石器、骨器、灰陶和砂陶为主。当时主要的生产工具以磨制的石器为主,也有一部分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常见的有石斧、锄、锛、铲、凿、穿孔石刀(也有陶骨片磨制刀)、磨盘、磨棒、纺轮(石质和陶质)镞(多见骨制)、石戈、石环(陶制为多)、研磨器、刨光器和石弹丸等。从石料来源分析,有一部分为当地的石料,有一种为硬黑色石,产地不明,有两种分析:一是岷县至卓尼县境内的洮河峡谷地段的洮砚石材;二是武山鸳鸯玉石。
礼辛镇遗址是华夏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炎黄儿女的摇篮之一,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1981年,省政府公布“礼辛镇遗址”为省级文保单位,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层在1至3米之间。当地村民们偶然在断崖、地面暴露处发现有灰层、烧土等,以陶器、石器、骨器为主,也有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如石斧、磨盘、纺轮、石弹丸,还有骨器、角器等,但这里没有进行过完整挖掘。
http://www.lz602.com/attachments/month_1202/6201221711471.jpg
礼辛在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设礼辛里,礼辛成为和城镇、永宁镇并列的县内三大集镇之一。礼辛以其土瘠民勤、淳朴好礼而得名。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即为礼辛镇,作为全县最早的集镇之一,处于甘谷、通渭、武山三县交汇处的礼辛,一开始就表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多元文化特征。礼辛商贸活动发达,操着各种方言的商贾们在商业交流中,同时也交流着一种文化。处于多种文化交汇地带的古镇礼辛,像一座沉淀池,让所有优秀文化在礼辛乡沉淀后,再杂以礼辛色彩。
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王朝破败的大厦已能听到行将崩塌的断裂之声,中华民族在灾难深重的泥潭里越陷越深,甲午战败,《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十八省在京举人一千三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皇帝“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在上书文上签名的九位伏羌举人中,有一位就是从礼辛镇走来的陈协华。这位先后任中卫县教谕,陕西咸阳、山阳等县知县的礼辛镇举人,除了以卓著的政绩,优美的诗文给后人留下一段绵长的回忆外,更以这国难当头的慷慨之举,展示了甘谷文人的铮铮铁骨。当历史给这块土地赐予了太多的恩宠时,也就给这块土地上优秀的子民更多的责任,礼辛,注定要在这种历史的恩宠和责任之间大书特书几笔,发出她的不同凡响来。
http://www.lz602.com/attachments/month_1202/3201221615444.jpg
红军经过礼辛
礼辛镇古代有上堡(西翰堡)、中堡、下堡3个城堡,繁华区集中在镇中一条街上,过去有泰山庙、东门署、魁星阁、牌坊、菩萨楼等。当年,红军两次过礼辛时,董必武打条借粮的事,在当地留下了一段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佳话。
1935年、1936年,红军主力两次过礼辛。今天,礼辛镇小学后的大门和几处平房,还保留着当年模样。据说,这里是当年徐向前元帅所部的驻所。据甘谷县委宣传部裴亮亮介绍,解放前,红军曾三次过武山,两次过礼辛。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率领下,从礼县翻越分水岭进入武山的草川,经谢家庄、包家庄、马皇寺到柏家山宿营。然后兵分两路,左路经湾儿、观儿、文家寺,击溃国民党保安队的堵截后占领武山洛门镇,于当日深夜抢渡渭河,来到礼辛。右路红六军,在陈伯钧、王震的率领下,沿聂河,过渭河上北山,在礼辛与左路军会合后去通渭。期间,张爱萍将军曾带领部队,在此战斗,过去在陈庄建有烈士陵,立有碑。另有一支红军,在进攻礼辛中堡时,一位连长牺牲。
红军第一次过礼辛时,董必武带领的一支部队,曾向当地一大户人家借粮,并打了借条。解放后人民政府成立,为了感谢他家给红军借粮的贡献,特安置他家一人在岷县工作。打借条这事虽然很小,但说明红军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明,真正做到了“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中堡与瑞应寺
中堡当地人称中堡子,在礼辛街道中间,保存完好的2000多平方米的古城堡,就是当年红军连长牺牲的地方。记者来到城堡采访时看到,昔日的城门上留有“礼辛粮店”的水泥字,城内的两处老房子里,80多岁的牛玉巧老人正与20多位妇女进行黄芪分类。该城是清代嘉庆年间,当地在四川做知县的贾文召所建。他在退休回故乡后,用积攒的银两建成此堡。城内建筑依县衙风格而建,有门楼、仪门、望河楼、花厅等三进院落,现存一院落。
上堡又名西翰堡,现已看不到城堡模样。瑞应寺的历代修建,让这里香火缭绕。记者所见的文物,就是在瑞应寺内的一间库房内看到。
瑞应寺全称上楼瑞应寺,2008年所立石碑记载,当地是礼辛镇最早的起源地,见证了秦霸冀戎的历史。西翰堡建于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秦武功伐冀戎设冀县,曾在该堡屯兵后,在当地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于是人民安居乐业,在堡周边逐渐形成礼辛镇。秦昭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当地群众始建供奉观音菩萨的上楼儿寺,后历代维修,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上楼瑞应寺。
该寺负责人陈孝贤介绍,这里有距今2700年的城堡遗址,见证秦霸冀戎并驻军,是礼辛镇起源地,有距今2300年建的佛寺。这些说法尚无其它史料印证。秦昭王十九年建佛寺,足以震惊学术界。据悉,佛祖生活在公元前623年至前542年。目前,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有6种说法,如果这里石碑记录的建寺时间可靠,无疑该寺将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它比洛阳白马寺还早很多年。另外三项说法也有待专家考证。无论如何,甘谷县礼辛镇是天水少有的历史记载有序的千年文化古镇。
礼辛镇遗址其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这也充分证实,礼辛在远古或者古代是一块富庶、美丽,发达的地区。岁月飞逝,历史悠悠。我们作为这块地域上生存的子民,有权利,有义务爱护他,宣扬他,弘扬民族主旋律,爱我中华,爱我故乡,把礼辛的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脚踏深厚的历史文化,但又不拘泥于历史,更应具备奔向明天,走向未来的意识,不愧于“礼辛镇遗址”,不愧于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