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县剧团发展史作者:wangyong

标签:
娱乐 |
甘谷民间有传统赛社、赛会活动,赛社、赛会在民间称“唱戏”。早在元、明时期,甘谷民间秧歌、社火、戏剧演唱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已开展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庙宇和戏楼的修建上。据史料分析,明末清初甘谷就有戏曲活动。清同治以来,剧种以秦腔为主,剧目为历史剧。同治十年(1871),甘谷就有优秀秦腔演员,其中杨全儿最为有名。清光绪十九年(1893),陕西秦腔演员赵安邦、汉中李来甘谷置办戏箱,组织甘谷(主要是安远镇)、武山的演员,经常在甘谷城隍庙、蔡家寺、安远及秦安、通渭演出。清末以后,甘谷的庙会遍及城乡,逢会必唱戏已成为不可更改的习俗。
民国十年(1921)后,先后有武山、通渭戏班来甘谷演出。此时,乡村一些业余班社在本村或邻村演出,最早的有大庄、安远及大石业余班社。民国二十三年(1934),任建清在金山成立“祥盛社”。民国二十五年(1936),黄迎娃在甘谷城隍庙创建“三盛社”。建国初期,农村戏曲活动十分活跃,业余戏曲自乐班至今已发展至50多个,其中安远的班社人员多,年活动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大。
甘谷秦腔属西路秦腔,其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主奏乐器为木梆子与板胡。秦腔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富有夸张性,角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甘谷秦腔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有千余本,其唱腔音乐具有民歌俚语色彩,又富有高亢雄劲与细腻悱恻情绪的表现力。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初,甘谷秦腔表演突出,尤以北山为盛,每年春节、农历3月20日和7月12日,县内诸多庙会中,必有民间戏班或秦腔专业演出团体助兴。近来以来,民间戏班减少,县内秦腔演出主要以专业团体为主。近年来,街头秦腔演唱活动兴起,形式活泼,参与人数较多,深受城乡群众欢迎,成为甘谷夜生活一景。大像山镇高桥村马娃儿在县城创办了“冀城秦艺园茶社”,聘请陕西等地演员,以演秦腔优秀传统剧目片段为主,活跃了县城群众文化生活。
甘谷县秦剧团最早成立于1956年10月,当时的团长为王发元,副团长为蒲柳子英。演职人员是由原“鸿盛社”的部分人员和当时从陕西招收的部分人员组成,全团共五十多人,演出的剧目有五十多个。后来,武山、甘谷、漳县三县合一,三家剧团合并后更名为“武山县秦剧团”,甘谷剧团则组建为剧团二队。这时,除上演传统剧目外,还上演了像《刘介梅》、《梁秋燕》等一些现代戏。 |
http://club.qinqiang.org/user_file/1/forum/201008201708558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