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中的“儿化音”
(2014-03-13 18:26:59)
汉语普通话中的“儿化音”
一.汉字的音素结构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音节是一个辅音在前,元音在后(辅音+元音)。如,ta他(单元音),hai海(复合元音),jin津(单元音后加n),guang广(复合元音后加ng)。只有辅音n(舌尖鼻音)和ng(舌根鼻音)可以加在元音后面,仅此两个。
汉字的音素组合很有规律,所以又可以把前面的辅音叫作“声母” ,把其后面的叫作“韵母”, 就可以拼读出一个音节,也就是一个汉字的音。
英语的音素组合就没有规律,如English这个词,其中有元音在辅音之前、或在之后,而且以辅音结尾,发音时也有辅音连缀(gl)。再如,in·ter·change·a·ble可以划分为五个音节,而且元音和辅音的组合无规律可言。
汉语用21个辅音(声母)和35个元音或元音组合(韵母),即“声母+韵母”可以拼读出好几万个全部汉字来。(辅音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或方言)
先简略说了汉字的音素组合规律之后,就再说“儿化” 的情况。
二. 儿化音
汉字“儿” 的拼音注音是“er” ,就这一个“儿” 字的拼音是特殊的,不是辅音+元音,而是元音在前,辅音在后(元音+辅音)。“e” 是中央元音,发音时舌面不高不低,舌不前不后,嘴唇的开合不大不小;“r” 是“卷舌音”。“er” 中的“e”是发音步位(不发音),“r” 是发音方法(卷舌送气),这样组合,声带振动,就发出“儿” 字的音来。
书面语:
“玩”字的“儿化”,写成“玩儿”就不行了,因为这是两个汉字,是两个音节,要读成“wan’er” 。“儿化”的“儿”不是一个音节,只是附在韵母上,使“韵母”发一个“卷舌音” ,所以一般书面语言就只写一个“玩”字,不另加“儿”字。
但是,有些书面语必需要突出以北京话为主的普通话的特点,更何况“儿化”有语法或修辞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是这样写法:“玩儿” ,用比前面的原字小一号的“儿”字来表示。
在书面语中通常不写出“儿化音”来,但是有些场合“儿化”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有几个“儿化音”的例句:
a.——“你找到他了吗?”
b.——“你现在学会了吧?”
c.——“你不识相,给你点儿样儿瞧瞧!”
d.——“瞧你这样儿,什么德行!”
e.——“你看,盖儿没有盖严,水洒出来了。”
f.——“瞧,这朵花儿多美丽。”(这句里的“儿化” 可有可无,用了“儿化” 就有昵称的修辞效果。)
口语:
如果我们要用拼音字母来给“儿化音” 注音,只在原字拼音之后加一个“r”。如,“玩” 字“儿化” ,拼音为“wanr” 、“花” 是“huar” 、“块” 是“kuair”、 “月” 是“yuer”、“球” 是“qiur”、 “歌” 是“ger” ……。
三. “儿化” 的语法或修辞作用
四.规范使用儿化音
侯宝林说的相声《北京话中的儿化音》, 从幽默、搞笑中说学儿化音之后回家,叫他父亲“爸爸儿”,叫母亲“妈妈儿”,逗得听众哄堂大笑。
这里就是试图讨论一下“规范使用儿化音”的问题。
从语音的理论上说,任何韵母都可以儿化。但是,从说话的习惯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
2.
3.
都行。
4. 有的词在北京人的嘴里已经习惯儿化了,不儿化就不象北京语音,比方“冰棍儿”、
“三轮儿”,说“冰棍”、“三轮”的人可以断定不是北京人。这样的词即使不儿化,说出来北京人还可以听得懂,对于词义无大损害。
5. 有些非儿化不可的词,要是不儿化就会令人发生误会。例如购油证叫“油票儿”
/youpiaor/,你要是不儿化,就成/youpiao/,人家就会误会你说的寄信用的“邮票” 。中药里的“砂仁儿”/sarenr/,要是不儿化,就成/saren/,就变成“杀人放火” 的“杀人” 了。这一类例子,儿化不儿化意义差别很大,学习的时候必须特别注意这一类实例。
6. 确实,从学习的观点来说,最大的忌讳是不儿化的地方随便“儿化”,吃力不讨好,听起来非常剌耳。这里举一个例子,就是有些人顶爱说的“词儿”。如果指语法上的一种单位,包括名词动词等等,这个应该叫“词”,不该叫“词儿”。理由有两方面:第一,北京儿化韵一般限于口语常用的,“词”是学术名词,不该“儿化”;第二,北京话本来也有“词儿”这个说法,比如说“没有词儿了”,是说没有理,无话可说了。
关于哪些词应该“儿化”,哪些词不应该“儿化”,笔者还没有做过细致的考查,因此对这个规律还不容易说出来。只能就一般来说,“儿化”的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
2.
3.
4.
5.
a.“鼻烟壶儿”(这种东西没有大的),——“茶壶”,(茶壶比较大,要是小的一定加
上“小”字,称“小茶壶”)“儿化”表示小。
喜欢。
6.
a.
b.
c.
d.
五.儿化韵
单从语音上说,任何韵母都可以儿化,所以又叫“儿化韵”。普通话的韵母原来有37个(包括两个鼻韵母n,ng),“儿化” 了以后(主要是n和ng的变化),归并成24个“儿化韵” 。“儿化韵” 的“儿” 和前头的元音溶在一起,成为前头元音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个“儿”不能自成音节。
在舌根鼻音ng和舌尖鼻音n的ang、eng、iang、ong、uang五个韵母儿化后,把鼻音尾去掉,主要元音变为半鼻音,/in、en、un/等也有这种情况,如/sanlun/三轮儿、/shugen/树根儿等词。再举例说,/i/的发音舌面最高,离上腭最近,不可能和元音/i/溶化发出卷舌的“儿化” 音,如/babei/宝贝儿等;舌根鼻音/ng/也有这样的现象。这是纯“语音学” 的问题,在这篇短文里只提出有这个现象,不作理论上的探讨,何况报纸篇幅宝贵,敬请读者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