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语文基础,落实听说读写
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九陂镇中心学校
黎美红
邮编:513444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句话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是一个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为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做奠基的。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失去这个根本,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也就失去了生长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传统精髓不能丢,应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课堂中扎扎实实地以“听、说、读、写”为基点开展教学活动,夯实小学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语文素养
听说读写
夯实
语文基础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必须切实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铭记在心,必须明白听说读写的重要性。听说读写是相对独立的但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四种语文能力,同属人类交流思想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范畴的不同活动形式。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静下心来想方设法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读”的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强化“听”,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已从被动的学习转向自主的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学生学会求知的重要途径。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动,表现欲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别人听自己说,而没有耐心去听别人说,因而课堂上常常是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另外的学生却在干别的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不关他的事,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思维的火花。如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郑重其事地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
教师在学生听之前,要给学生提一些具体的要求。如:“仔细听,想想他哪些地方说得好?哪些地方说得不够?”“听完后,让我们来给他当小评委,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这样,学生有了目的,就会更注意地去听,进而学会倾听。如有个别学生思想“开小差”,及时提醒的方法可以是走过去摸摸他们的头,也可以用眼神提示一下等。当良好的倾听习惯已经养成,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在倾听对象的语言表达上,倾听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是夯实小学语文课堂的前提之一。
二、规范“说”,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
语文教学的内容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其中说话即口语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他是与人交流思想、表情达意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坚持说话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可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老师对口语交际教学重视不够。因此,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的又一基本点。
1.转变教法,让“说”植根于实践
要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必须把听说读写训练植根于实践当中,让听与写深入学生的生活实践,植根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小学语文学科实际,争取做到有话可说,说得有序。学生只有从听和读中学习词汇和语法,再通过说和写加以运用,才能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说的能力。
2.遵循规律,让“说”表情而达意
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还要遵循语文学科的规律。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作了如下明确的规定。低年级:认真听别人的说话;听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并能复述出基本内容;把一段话或一件事说连贯,说清楚。中年级:认真倾听别人讲话,边听边想,边了解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坚持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能清楚地陈述一件事情。高年级:能认真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能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并能转述;能清楚明白地口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能做到态度大方,语句通顺连贯;能主动积极地和别人进行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教学和其他教学一样,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编排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三、优化“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逐步使用语文的能力,其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语文切实打好基础。”根据这一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应把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放在重要的地位。
⑴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小学语文课堂要真正落实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当学生对阅读感兴趣,才会主动积极参与,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学生就能轻松地把学习当作一项活动,在课堂上根据老师的精心设疑阅读、思考、探索。根据老师的引导而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获得深刻体会。激发阅读兴趣的方式很多,如:谈话激趣,扮演角色,设置悬念等。
⑵教给方法,授之以渔
只有兴趣还不行,教师还要进一步“授之以渔”,不能永远牵着学生的手走路,只有教给他们方法,教会他们走路,学生才能终身受益。阅读教学重在阅读方法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步骤,要给予学生进行理解语言文字实践活动的空间。如: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内容;怎样理解句子、词语的方法;划分段落的方法等。
⑶注重“评读”,读中求新
小学生朗读水平还不高,但他们能进行一些初步的评读。当一名学生读完后,另外一些学生就能公正的给予评价。如:教学《出色的老师》一课,当一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时,教师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评一评这位同学读得怎么样,有个学生站起来说:“她读课文时声音很大,也很流利,但没有感情”。这时教师追问一句,“你能有感情的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吗?”这位同学欣然同意了,当她读完后请其他同学再点评,有位学生说:“老师,她读得非常有感情,声音响亮,还加上了动作,我觉得很好”。然后,教师让其他同学模仿这位学生的语气读一读这段,效果很好。只有这样,学生阅读的水平才得以提高,才能读得正确,读得流利,读出感情。
四、
学习“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能力。
一节优质的语文课,一节有血有肉的语文课,无论阅读课或写作课,写是重要的环节。从课堂上写句子、写片段,再到写完整的作文。这些都能很好地训练学生写的习惯。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怎样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⑴强调多观察,多积累
不少学生害怕写作文,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原因之一就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少对生活的体验。所谓观察,就是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想。因此,教育学生要做到“事事”留心,“时时”注意。一株植物或一个小动物都是写作的好材料,好样本,只要你平时多留心、多观察,写作的源泉就会滔滔不绝。为此,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创造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点滴,多做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的文章都记录摘录下来。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如鱼得水。
⑵要求说真话,诉真情
写作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要坦白,不能隐瞒。但是在学生的习作当中,却很少能这样。许多学生的作文内容是假的,人是假的,事也是假的。相应地,感情自然不会真实。“动人心者,莫于情也”,有些文章内容写得很好,很有文采,但没有真实的感情流露贯穿其中,那是很难吸引读者的。只有你吐露了真情,文章也就有了真情,这样才能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文章也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⑶提倡多练习,多动笔
任何一项技能都需要反复练习,写作也一样,写作也是在反复实践中提高的。所以,学生必须勤练笔,而且要持之以恒。2008年9月,我接手上三年级语文,刚开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话,三周后,学生可以写一段话,到了第六周可以写150字作文了,到了第十周,学生可以很轻松地写250—300字作文,而且语句较通顺、连贯。这样,从遣词造句,到布局谋篇;从简单写到复杂;从用词贫乏到用词丰富。学生在写当中不知不觉写得越来越多,而且写得越来越精彩。可见,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当中,语文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且要达到精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为自己、为社会服务。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选择合适的教法,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窦桂梅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长春出版社
2002年11月1日
[2]
王崧舟 《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7月1日(第1版)
[3]
施云 《如何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报小学教师版
2009年总第107期
[4]
窦桂梅 《窦桂梅的阅读课堂》 长春出版社 2009年4月出版
[5]
孙素英,赵亚夫 《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9月
作者简介:黎美红,女,1977年5月出生,广东省清远连州市九陂镇中心学校教师,汉语言文学本科学历,语文小学高级教师,担任学校小学部语文教研组长。我的座右铭是:用品德去影响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关爱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