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小住京华》学习资料
(2020-02-01 10:12:12)分类: 语文教学 |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预习要求】
1.
2.
3.
【背景】
这首词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秋瑾18岁时,嫁给湖南人王廷钧。王廷钧是一个暴发户的浮荡子弟。1898年前后王廷钧用钱捐了个户部主事的小京官,秋瑾跟随丈夫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并在当时的革命形势影响下,立志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这首词作于1903年中秋节。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不久便东渡日本留学。
《满江红.小住京华》学习资料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注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译文】
词的上片写与王子芳结婚八年,表面上过着富贵人的生活,实际上是“奴仆不如”的生活,如今与其决裂,突破家庭束缚,实现了“求自立”的愿望。“苦将侬,强派作蛾眉”进一步说明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上片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作者虽是女子,但却有一颗男子之心,所以能冲破家庭牢笼。平日她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离家以后,在大千世界中,不知去何处去寻找知音。找不到知音,又将会受折磨。想到这一点,作者不觉伤心落泪,也是很自然的。这种担心和忧虑,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四句是深入浅出的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她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不同的显著变化,来表达她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正是上接“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这两句进一步的思想发展。紧接着表明她是一个“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的富有感情的人,但不幸偏遇着这么一个庸夫俗子的丈夫,因她穿着男装独自去看了一次戏,竟遭丈夫的辱打,不由她不发出“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这样的浩叹。
【练习】
1.下列句子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句是(
A、《满江红》作于1903年,作者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秋瑾。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满江红》是题目,作者是浙江绍兴人,别号“易安居士”。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3.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3分)
4.词的上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5.评价秋瑾这首词“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试联系诗歌内容加以分析。(5分)
【答案】
1.C
2.表达了作者对外国列强进逼,中华大地前途危殆的忧思。
3.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4.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3分)
5.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2分)“平生肝胆”“英雄末路”等词句脱口而出,不假雕饰,显得清新自然,却又刚健质朴。(2分)而结语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1分)(意思相近,酌情给分)
【中考链接】
【2019年云南省中考题】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2分)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一)(4分)
1.(2分)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1分)
2.(2分)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1分),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1分)
【2019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题】
1.这首词的作者是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展现的画面。(3分)
3. 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3分)
答案:
1.秋瑾
2.示例:天高气爽,篱笆下菊花盛开,一地金黄;秋风拂来,暗香盈袖,秋天的容颜像擦拭过一般明净。(仅翻译句子给1分。有合理想象,语言生动,给3分)
3.示例一: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只答“用典”也可)(1
示例二:直抒胸臆(1分)。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