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作文写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分类: 议论类写作 |
专题作文写作:“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在某高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小王同学就此上书校长,认为学校里的安全教育宣传“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另换其他图片,如漫画等。校长回复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教育宣传,只有
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同学们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或建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审题】
范围:关于中学校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宣传画引发的争论。
核心:主张‘温馨提示’好还是主张的‘触目惊心’好。
角色:你的立场是什么?选‘温馨提示’ ,要么选‘触目惊心”。
比较:虽题面没有“权衡比较”,但说理的过程中其实是需要比较才能深刻。
文体:可以写成发言稿、辩论词、演讲词甚至给校方的书信。
【立意】
1、同意“给图给真相”才能敬畏生命,达到宣传警示的目的;
2、同意“温馨”提示为佳,内化文明修养,达到“适宜”教育。
【范文】
1、惟惊心,方上心
校园安全教育配图如温馨,走温情路线打动人心固然有理,可笔者认为安全教育必需触目惊心,惟惊人深刻,方使人上心。
歌德曾直言:“未曾吃过掺着泪水的面包,不会懂得生活的滋味,未曾哭着度过悲凄的长夜,不足以陈述人生真情”。安全教育也是此理,若配图不足以耸人听闻,又怎会给阅者以深刻的影响?阅之而印象不深,读之而不以为然,这怎能做到教育学生安全出行的根本目的呢?配图以惨烈车祸现场,其用意俱在惊学生不守法规之心,促其上心安全。故而相较之下,校长的行举更合教育安全知识的目的。
教育不是件易事,它就像“淡”字一样,一半是水,一半是火,教育一半是师长温馨细致的引导,一半是刚烈触目的警语。如果说宣传文字柔淡似水,那么直击人心的配图就是凶凛的烈炎,两者的组合便是造字者赋予“淡”一字的真意,刚柔并济。正如低音和高音的合奏方能演绎出曲风的动人,光明与阴影的交织才谱写出风景的夺目;酷烈的警图与安全宣传文字的结合方可触人深情,发人深思。惟惊心,方上心,此言不差矣。
人人都说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那么我们是否可这样理解:社会上发生的事影响着学校呢?苏丹红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注水猪肉破坏的是买卖者间信义的基石,毒胶囊事件毒害的还有医患间的仁义,连发的多起爆炸案炸去了人们对安全的放心,因而我们需要严格明确的法律制裁防范恶性事件,需要舆论宣传坚守良知的阵地。回望学校此事,安全教育也需要有醒目的图画展现现实的残酷,教育学生以正确的安全知识,因而校长所行实为正确,不应有所疑问。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安全知识的教育一定要配图惨烈或如何,只是说相比较温馨的漫画,校长的作法更为恰当,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直击人心的视觉冲击如能在危难时助你一臂之力,何不接受呢?
触目惊心不是目的,教你上心才是内意,安全教育需要的是醒人于未醒,警人于未觉,故而我言:
惟惊心,方上心,方可教育人心。
2、不“触目”则不“惊心”
高三(12)班
某校为交通宣传配了一张车祸现场的图。小王认为太过惨烈不适宜,向校长建议,校长回复“只有‘触目’才能‘惊心’”。我赞同校长,不“触目”则不“惊心”。
“不触目,则不惊心”,如果顺应小王的意见,用漫画等温馨的方式配图,效果远不如车祸现场的图片,难以引起老师与同学们的注意,大多数人只会一笑置之,认为自己不可能遇到这种事,主存侥幸,不以为然。但是,配的图是车祸现场就截然不同。首先,它的视觉冲击力让你印象深刻,会时刻牢记要遵守交通安全。不“触目”不“惊心”,难以记住法规的重要性,因此,是有必要的。
不“惊心”难以“动心”。生命是最宝贵的东西,同时它也最为脆弱与珍贵,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人命如草芥的战争,没有经历过生命诞生那一刻的感动与珍视。我们都还只是个孩子,享受父母师长、学校社会与国家的保护,尚不知天高地厚。但,我们要敬畏生命!因此,校长认为用车祸现场配图的举动看似有点匪夷所思,却时真正地在敬畏生命,为同学们着想,不“惊心”无以“动心”,“惊心”的图才能让你真正“动心”,真正的铭记遵守法规的重要性,敬畏生命!
不“惊心”则无以“规”。众所周知,中国人有一个最不文明的现象,即“中国式过马路”,而造成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不正是因为不“惊心”吗?因为大家都不以为意,法律不严苟,难以规范众人,不是吗?所以,“惊心”是必须的,是不容置疑的!如果不从小事、小的方面开始警示,“破窗效应”产生,无数个“中国式过马路”将出现,无数场惨案会产生,无数人会因为不敬畏生命而接受惩罚,这与“勿以善小而不断,勿以善小而为之”的道理不是一样的吗?
有些事情是不容越过的底限,是不容小看的大事,是必须成规成法的约束!
不“触目”则不“惊心”,不“惊心”则不“动心”,不成“规”。用“惊心”为我们的生命划出一道红线,敬畏生命!
3、以真实警示生命安全
高三(12)班
有一句话这么说:“猫有九条命,可我们人只有一条命”。
在此,对于校园安全宣传是“温馨提示”好,还是“触目惊心”好?我认为,应当用真实的图相代替温馨的漫画作以宣传。
不可否认,小王认为“给图给真相”用意虽好,但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漫画生动可爱,更加吸引人们关注。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我还是认为只有“触目”才能“惊心”。
于我而言,在这个快车发展的时代里,大街小巷无不穿梭着过往的车辆,车水马龙,有时还会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但同时车辆的发展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威胁:车辆追尾,汽车自燃等车祸时有发生,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生我们更应掌握这些安全知识以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当然,用真实图片还原车辆现场更加能警示我们的学生要遵守交通法规,我们已是一名高中生,完全具备接受视觉冲击力太强的图片的能力和良好的心态,而正值这个叛逆的青春期,学校如不以“触目惊心”警示这些顽皮的孩子,他们仍可能骑着单车与车辆赛跑,最后发生惨案,如果以漫画代替,最终可能会适得其反。
对于一些认为图片过于冲击的同学,我认为学校可采纳部分建议,如:过于血腥、令人难受、恶心的图片可以打马赛克,用小文章还原描述车祸发生的经过,以及组织学生录制视频仿真车祸现场等。通过这些方法,仍可以达到警示的作用。“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建议多用真实的图片或视频作以宣传,这样效果会更加好。
仔细想想,近年来发生的无数交通惨案:小悦悦被车辗轧致死,老太乱闯红灯被车撞致二十米远、大货车侧翻压倒路人等事件每天都有发生,为什么?原因在于我们对交通安全意识的缺乏,在于我们对漫画中的人物熟视无睹和嘻笑,之所以频频上演悲剧,还是在于我们的宣传不够深入人心。学校校长为了能够警示同学们注意安全,保护自己、珍惜生命,也是学校的良苦用心,只不过用的方式有点直接、有点冲击,也请各位同学能够相互包容和理解。
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要因为自己的一时贪玩和精心酿成不可收拾的后果。我希望能用“触目”的图片来惊起你仍然慒懂无知的心,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以真相还原现场,亲临发生过程认识生命的可贵;以真实警示学生,告诫不要冒险。还请学校更以努力,学生共同遵守,共创美好明天。
高三(1)周聪
自从学校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我认为,唯有敲响同学们心中遵守交通规则的警钟,才能起到真正的宣传效果。所以,触目惊心才是更好的选择。
试想在红绿灯旁贴张惨烈车祸现场图片,还有人敢毫无顾忌地横闯红灯吗?“中国式过马路”还会是“网络红人”吗?人总有个惯性,事发前胆大包天,事发后后悔莫及,所以只有在人做出不当选择前提醒其不堪的后果,才能够让人有所戒备,收起那份苍狂心,遵守规则。可见,触目惊心才是真正能够起这种提醒作用的方式。
诚然,校园中贴这触目惊心的图片,可能使得视觉冲击力太强,但学生们的安全的重要性远大于这点视觉上的伤害性。若是如漫画家搫
米兰•昆德拉说过“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同学们处在人生的第一阶段,还没来得及展现生命的烟火就因交通事故而离去,是任何人都不想见到的。而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的内容是影响学生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的关键。太温馨无效,唯有“触目”才能“惊心”,不敲响同学们心中遵守交通规则的警钟,就无法保障同学们的安全问题。视觉冲击无疑是冲击学生心灵的快捷有效方式,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做好宣传工作后果岂不是不堪设想,所以,触目惊心是更好的宣传方法。
泰戈尔曾夸“人一出生就有了力量”,为了使这份力量延续与扩展,还是触目惊心点好,所以,忍受视觉冲击,重视安全问题,触目惊心,才能真正实现安全教育。
5、生命不是漫画
高三(7)班
漫画幽默诙谐,确实会更引人观注,为之倾迷。但在我看来,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用漫画来诠释的。对于生命,身为学生我支持学校不含糊教育的做法。
面对生命,只有一次的生命,学校选择了“触目惊心”的方法让我们感受它的珍贵与脆弱。虽然这样的方法冲击力过强,会让我们“惊心”。但是我觉得在我们真正体会到这种场景前先打了一剂强心针,是为了我们着想。与其被亲历的画面所冲击,不如用照片先做预备工作。
生命不是漫画,失去生命的沉重,更是漫画无法诠释的。另有照片,只有镜头可以记录生命的消失和亲人的痛。你见过有一本漫画是有关于汶川大地震,有关于马航370的吗?我想是没有的,对于生命的教育,学生应接受最直观的教育。
当然也有同学和我讨论这样会给有些同学留下心理阴影的。是的,这确实是不良反应之一。但是,我们应思考的是为什么会有心理阴影,真的只是因为这“触目惊心”的照片吗?不完全是,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是一出生就决定的。是因为他们被保护得太好,以致于无法受到冲击,你觉得这样的瓷娃娃还能在这残酷社会生存多久?
社会不需要温室花朵,学校是教育培养我们的地方。学校认为事关学生生命,应给予我们直观的教育,何尝不是用心良苦?
倘若学校采用了漫画的形式,有学生因此而发生了事故。我想学生父母必定会责怪学校教育不当,含糊教育学生。像这样,你还会强烈要求学校采用漫画,用温和的方式让你不要“好好过马路哦小朋友”吗?
生命不是漫画,并不是你画个圈几条线就能复活逝去的人。我也喜欢漫画,但是我更热爱生命。漫画会减轻事情的重要性和紧张性,会让学生认为这并不是多大的事。
因事而异,认清事物的重要性,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
6、予人警示应以“现实”说话
在那高中校园的橱窗中,为了宣传和让同学们更能感到触动,学校选择了“给图给真相”——将一惨烈的车祸现场图张贴于窗,而有些同学认为其视觉冲力太强,建议校方更换“温馨提示”,可我认为,予人警示应以“现实”说话,我同意校长的观点,在予人警示时现实往往更加铿锵有力。
“温馨提示”虽使人易于接受,有种“润物细无声”之优,用漫画这样的手法不仅能提示人们,还为人们带来些许乐趣。可在我看来,既然是安全宣传教育若想落到实处,“温馨提示”的力度实在太小,相比之下,“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图片视觉冲击力虽强,可正因为如此才能震憾人心,从而方可达到深入人心的地点。既然“现实”是如此的震憾人心,铿锵有力,站在校园的角度来看,何不用也?
君不见在发生连环踩踏事故的校园那四处张贴着“上下楼时请勿推揉”标语;君不见烟盒上那标有“吸烟有害健康”却依然可见你身边的“烟鬼”点燃打火机从那烟盒抽出一支的满足感;
君不见那在动物园喂动物吃水果的人们头上悬着那“请勿喂食”的警示标语,所以,如你所见,这所谓的“提示”足够温馨了吧?可那些人按照其做了没?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上下楼着急时该推搡还推搡;烟瘾一犯该吸还得吸;看到小动物太可爱该喂还得喂……可我们想想,要是烟盒上改为那些吸烟者腐烂的内脏器官的图片呢?那些喂动物时给动物抓了一下或咬了一口的人呢?那想必结果会好很多,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在印度等国,但凡买到的烟盒上很多都印有那些吸烟者腐烂的各个器官,该国吸烟协会正是为了通过这种“触目惊心”的手段来控制吸烟人数的目的,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自从有了这些图片,该国吸烟人口大幅下降,很多商店甚至进货的烟都开始卖不出去了。所以相比“温馨提示”之下,“触目惊心”往往更能触动人们,更加深入人心,不是只当“耳旁风”似的过去就过去,予人警示应以“现实”说话,现身说法往往更能使人信服,不是么?
所以,车祸照片虽惨烈,可却深入人心,震憾人心;安全漫画或是一些小标语等“温馨提示”虽生动幽默温和,却少了些力度,各占胜场,可若是作为教育用途,应以前者为例方可打动,触动人心并使其容易接受。
有句形容小孩的俗话说得好叫“记吃不记打”,站在教育的角度上理性思考,“吃”好比那个“触目惊心”打就好比“温馨提示”,深入人心者方为优,这也是我认同校长看法的原因。
在予人警示时,一味劝戒几乎无用,只有现身说法,以“现实”说话,方可深入人心,从而使人信服!
7、唯有“触目”,才能惊心
15班
近日,某高校在宣传交通安全的文字旁配了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该事引发了热议,有同学认为车祸现场图视觉冲击力太强,不太适宜,建议换成漫画这样的“温馨提示”。
笔者认为,校园安全宣传还是“触目惊心”为好。
诚然,校园中不宜宣传带有血腥暴力的图片,相比之下,漫画便显得十分温馨。但是,有些提示不宜太温馨。交通安全,关乎人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这是我们从小的到大的话,但是仅仅是这四个字,其实一点说服力都没有,闯红灯、酒架的行为照样比比皆是,你敢说在他们驶过的宣传栏上,就没有张贴着“勿闯红灯”“醉酒勿开车”的漫画吗?
再者,依我陋见,漫画如对小学生进行教育,那是可以起到一定教育警示作用的。但是,对于已步入高中的我们来说,那可能只是一张不痛不痒的娱乐性的教育宣传。高中生已经是逐渐关注社会现实的年龄,真正唤醒我们警觉的,只有恐惧。害怕这件恐怖的事终有一天会发生在我身上——只有这样的心理,才会有心里敲响警钟。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图片,正因为视觉冲击力太强,才让人不自觉地将自己代入那个情境。不愿发生那样血肉模糊的意外,不愿与亲爱的家人分离,因为不愿,所以自己会更注重交通安全,同时提醒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再反观社会,这样“触目惊心”的场面是必然会发生的,必然会有目击者看到车祸时血腥的一幕,即使他/她十分不愿意看到。见识过一个生命忽然离世的震惊与悲伤,大概也会如同“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那样避开危险,注重安全吗。
再回到对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宣传中,若是其他宣传,我想,把温馨的漫画换成触目惊心的图片也未尝不是不行。如吸毒者的窘态,犯罪者的下场等,来引起人们的警觉。生命至上,在生命面前,一切都不算什么。
唯有“触目”,才能“惊心”。而这为了生命着想的“触目惊心”,又何尝不是一种温馨提示呢。
8、校园安全宣传要温馨
高三(12)班
某高中学校校园安全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车祸图,小王同学上书校长,认为应用其它图片替代这张过于冲击的图片,校长则说“触目”的图片才能引起学生警觉。
我坚持站在小王同学的观点与立场上,学生基本上是未成年人,对于惨烈车祸的图片易遭冲击。我认为,校园安全宣传要“温馨提示”。
温馨的提示可以使学生更加自然地主动接受安全宣传教育。然而从现实中来看,温馨提示的方法在安全教育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地铁、站台以及一些危险的地方你会发现,安全提及都是漫画的形式出现的,极少甚至没有用真实的事故图片来警示人的,因为漫画的方式更加柔和可亲,公共场所是这样,那么在校的学生就更加能接受温馨教育了。
温馨的提示可以避免学生对事故产生恐惧,学校校长说漫画太温馨,不能给人多少触动。不无道理,但校长所说的“触动”是我们对车祸图片带来的恐惧感,而恐惧感往往会成为灾祸的根源,越是害怕,就越容易犯错。车祸图片无形中为学生带来一种对死亡的恐惧。反之,较为柔和的标语和警示会使学生更自信,自信地不去做危险的行为。
“触目惊心”不但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加带来了内心的恐惧,不利于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发展。
“温馨提示”的方法也很重要,温馨也应有度。对此,我有几点建议,希望能将温馨提示的效果达到最大化。第一,则是提示的内容。不可像“不要闯红灯”等祁使句的命令这么简单,应该多陈述一些可能带来的危害,用相对幽默的图片增加学生的印象,使提示成为学生自己的习惯,这才达到目的。其次,温馨提示不应该只局限于校园安全宣传栏中,没有学生因为想安全而特意留意安全宣传。让安全宣传进班级,走进学生生活往往比用惨烈图片博眼球更加有吸引力的多。这就要求校方深入开展安全知识教育的活动,加大宣传的力度,学生自然而然地也就接受了。
校园安全教育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需要用相对柔和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使学生逐步养成一种较高的安全意识。因此,“温馨提示”的方式来进行校园安全宣传是十分必要的。--温馨的安全提示,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他山之石】
NO.1 (得分:56.5分)
我看宣传图片中的智慧
首先,在我看来,“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的确会起到警醒的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据报道说,据统计,有不少学生因广告栏、宣传报上事故的惨烈图像,而导致产生畏惧心理,不敢乘坐公交车,甚至不敢过马路。这样看来,在校园宣传橱窗中,放这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的图片,实在不是最佳之举。
其次,又如小王同学所说,将“触目惊心”的照片换作如漫画的“温馨提示”虽然达到宣传作用,但其效果显然不佳。同学们可能只是一笑而过,并不会意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也不认为这些事故,会产生在自己身上,不能给人多少触动。
最后,诚然,不管是“触目惊心”也好,“温馨提示”也罢,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同学们的安全着想,当然,不仅是肉体安全,还包括身心健康。因此,为何不将触目惊心与温馨提示相结合,使其取长补短,达到两美其美的效果?
对此,我的具体建议如下:
第一、为达到宣传效果,学校可在宣传橱窗的开头,先放温馨的漫画等,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及阅读兴趣,可让他们保持心情愉快;第二、在漫画的温馨提示之后,可放相关报道,其报道内容最好贴近学生的生活,以及身边事为主,在文字报等内容旁边可选用触目惊心的现场图片。但选择图片时,不要选择场景太惨烈图片,可以选取冲击力不太强的照片,减缓视觉冲击力。第三、为更好的做到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校方可邀请相关人士,如交通指挥官,为同学们开一堂讲座。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认识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违反交通规则的危险性。这样既不会对同学们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又能真正达到宣传的效果。
校园宣传总是需要智慧的,让我们一同用智慧的宣传方式来让同学们真正认识到安全等各方面的重要性,以上即我的看法。
【点评】这篇文章,结构清晰,逐层深入,先分析利弊,再提出建议。建议也切实可行,体现了作者的思考和智慧。他的结构或许略显呆板和显豁,但十分值得借鉴。作者难得之处在于,行文措辞不夸大、不贬低。用语稳健,有理有据有节有度,全面公允。这是很难得的。结构易学,观点易学,行文中的冷静细腻、有条不紊,不易学。
NO.2(得分:56分
温馨的假象不如残酷的事实
一张惨烈的车祸照片,触目惊心,却正因其独特的震撼效果才能长驻人心,时时刻刻起到警钟的功效,相反,一张温馨甚至带点戏谑味道的漫画,轻松是轻松,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
安全教育是严肃的命题,诚如校长所言“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其宝贵,我们开不起玩笑。何妨用这“触目惊心”换得人人心中警钟长鸣?让这一幕永远只停留在宣传栏上。
车祸照片,惨烈归惨烈,毕竟是事实。在灾难当头,断然没有太多温情的假象,有的只是这样血淋林的真实。因为恐惧,我们妄想逃避,妄图用简单明快的漫画换得视觉上的轻松愉悦。然而,不能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和现实的残酷,那照片上的一幕,会不会在我们生活中重现?
不愿直面现实,对之加以粉饰是人的天性。然而有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历史鲜血淋漓的一笔来教会我们不愿懂得的道理。多少次安全事故后,人们才在震惊和后悔中匆匆复习过往的教训,而在悲剧发生前彻底忘记了现实何其残忍,工地上“安全责任重于泰山”是否只是习以为常的横幅,“交通安全记心中”又是否只是失去意义的一句空泛的口号而已?大街上随意违章、“中国式过马路”的人们,一定记得自小受过的“遵守交通规则”的教育,却正是忘记了曾经的血的教训,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用生命冒险”。
我们需要对事实更清醒的认识,才能避免那些自欺欺人的举动。将事实陈列于眼前,用深入人心的惨烈换后世的警醒。如美国的朝鲜战争纪念碑,每一个伤亡、失踪人员的名字都被刻下,密密麻麻,容不得半点虚假;又如博物馆、纪念馆中一张张尸横遍野、人们瘦骨如柴的照片,正是对历史的揭露,才有更深刻的教训,容不得半分掩饰。让我们绝望的,或许正是为了让我们清醒。
鲁迅先生有言:“真正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鲜血,便是不加掩饰的事实。或许触目惊心,却自有发人深省的功效。何必要那温情的假象,不妨正视事实。看清了。我们的生命中,才会少一丝残忍。
【点评】开头作者将安全教育的两种做法的效果进行对比,顺势提出自己的倾向性主张:事实本就残酷,何必粉饰太平?第二段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的角度,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接下来从人们的普遍心理、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漠视,来指出“触目惊心的”必要。最后用别人的做法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回到自己赞同的做法上来。文章层次清楚,气势贯通,说服力强。尤为难得的是文章的段落之间的起承转合非常地自然,语言简洁,修饰性词语、限定词和关联词的使用非常生动、准确,显示出作者良好的文字驾驭力和较强的思辨力。“毕竟”“断然”“然而”等词汇使文章逻辑显得很严密,“妄想”“妄图”的使用,有力地表现出倾向于温馨类做法者的心态。不足之处在于权衡、取舍凸显得还不够。
NO.3(得分:56分)
用温和浇灌安全意识之花
近日,某高中校园的“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宣传文字内容配有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广泛热议,这一事件中,拍手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不理解和质疑、支持和不赞同的杂音中,应该如何取舍,对此我表达我的看法。
我认为在学校这个公共教育场所公然贴示如此醒目的车祸现场图片不甚恰当,安全教育应该以更温和,更令人所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效果更佳,(亮明观点,观点内容具体明确)出示此中触目惊心的图片来配以文字的安全教育缺少了些许温情并且不免残忍,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仅安全宣传教育目的没达到,甚至可能使学生心理产生阴影。
教育应当以更温和的方式和姿态来进行,学校是个温情和充满书香气息的地方,如此“直接”的教育显得不合时宜,有惨烈车祸现场图片的宣传橱窗长此以往张贴使人感到心理压力的图片,会令同学们避开浏览,这样的安全教育,收效甚微。
如果是张贴更温馨的提示标志和配以能够被人接受的画面如漫画绘画等,用温情恰当甚至带点幽默的方式去进行安全的宣传教育,寓乐于趣,我想更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以此来达到安全教育工作更能体现教育工作者的“仁”和“爱”。
用僵硬和不通人情的方式进行教育,只会令学生们厌烦于此。如中国式教育所推崇的“棍棒教育”我个人是极其不赞同的,同时其也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如今学校橱窗里的“车祸照”,无非是安全教育上的“棍棒”,使人敬而远之,这样的宣传只是拘泥于形式,而难以达到效果的生硬教育。
形存而神不存的安全教育如同是给一朵花强硬地浇水施肥,这样的“爱护”不利于其成长,如果换作更为温和的方式,根据其所需,循序渐进,方能使其绽放、茁壮,“拔苗助长”式的安全教育弊大于利。
古时候有邹忌用幽默方式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有所启发并纳用。今我们为何不妨根据邹忌的思想,与时俱进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用学生易接纳的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循循善诱,从本质“安全”入手,我想此比直接贴示醒目照片或是苦口婆心的说教更为有效。同时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并非一朝一夕所就,这对完善安全教育方式有更深刻的意义。
综上所述,我提倡用温馨提示来代替“触目惊心”,用温和教灌安全意识之花,使安全意识真正深寓于心。
【点评】这篇文章总体而言,议论说理比较深刻,该考生亮明观点时,不仅仅是摆出自己的态度,而且还对自己的观点有比较充分的阐释,这就避免了观点仅仅是一枝没有长叶子的“光杆”。正文分析说理的时候从分析学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种做法的弊端、应该怎么做(提出建议)等角度切入,并且运用了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使文章主体内容既丰富,又深刻。当然,这篇文章的条理不是很清晰,要么就按照平时训练时老师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架构,该考生言其弊端后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后面又分析原因,建议考生在写作前最好能列一个提纲,这样的问题可能就会避免。该考生标点符号的运用存在很大问题,一“逗”到底的低级错误贯穿全文,个别地方用词不当,甚至出现病句。
NO.4(得分:55.5分)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
近日,我校安全宣传教育橱窗中一张惨烈的车祸现场图片引起了广泛关注。同学们有的认为温馨提示更好,安全教育不宜触目惊心。对此,我想说生命不是一场温馨的迷梦,与其温言软语,不如触目惊心。
从小到大,这样的安全宣传教育我们经历过多少次?所谓温馨提示,安全教育漫画,又被我们嘲笑过多少回,讥讽过多少次?温言软语常常被我们当做耳边风,那么为何不放上几张真实的照片,用严肃而认真的目光带领我们去审视一场车祸的残酷?我承认,看到这样的照片之后,我的确感觉太血腥,太难以接受。但因此,我也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之前对安全的漠视态度,开始因生命的脆弱和现实的教训去反思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说教式、漫画式安全教育中那个温存的迷梦——生命之重,不是几幅轻飘飘的、以安全教育为名的漫画所能肩负的。
这一场争论,让我又想起了前几年盛行的“温室花朵”理论。中国的教育是温柔的,因为家长与学校生怕现实的污浊过早地侵染孩子的无邪的世界,因而我们批判童话中的毒苹果、残忍的猎人,因而我们惯用生涩的词句和温柔的漫画将生命转瞬即逝的残酷也多是镀上了一层以爱为名的愚钝保护膜。作为一名高中生,我想说我们再也不能固守之前家庭与社会给我们营造的迷梦,而是应以一个成年人的思维,以悲悯和审慎的目光去正视生命的易逝的悲欢,去直面这个触目惊心但真实的世界,由此,才能真正生出对生命的敬畏。
生命不是温馨的迷梦,它是幼时出国留学,饱受欺凌的三毛笔下那触目惊心卑劣的现实,它亦是马可波罗踏遍千山万水所阅尽的异国风光。安全教育是永恒的话题,亦是一个小小的镜子,折射出的是教育者畏于展现真实世界的胆怯,也是无用的温馨长久统治中国学生的现实映照。还给我们真实,无论这真实是如同丛林法则般的不近人情、血腥残酷,是如同秀丽的风光,都是我们即将经历的,需要与真实的角色参与的故事(不通顺)。生命不是一场迷梦,我更愿看见真实的图片,哪怕他触目惊心。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分析到位。首先,承认“触目惊心”的血腥,但也因此让人们反思生命之重。其次,合理类比,利用反例证明“温馨提示”的作用不大。最后,强调还原真实。分析层层递进,并且不乏精彩的句子。可惜过多使用长句,令语言有些单调,且影响阅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