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移动平均线(MA)—趋势顺应指标之一

(2017-05-29 21:53:00)
标签:

移动平均线

趋势顺应指标

分类: 技术分析

移动平均线(MA

第一节 引言

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构造简单,应用灵活,具有自动顺应趋势系统的运作特征。

图表分析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很难核查分析者的成绩。同样的图形不同的分析者可能得出不同的形态和结论。而移动平均线的规则是固定的,其趋势信号是精确的,不随主观意志改变。

所谓平均即n日收市价格的算术平均,所谓移动即在平均的基础上每日推移,连点成线。其计算公式如下:

N日移动平均线=N日收市价之和/N

实际运用中还要考虑其周期适应性,以及价格基础的调整

目前软件一般主要提供周期修改功能,价格基础调整则没有。收市价是全天最重要的价格,所以其也最有效,但是以收市价作为计算基础,对于短期幅度很大,特别加上日内振幅很大的情况,误差很大,移动平均基本不适用。移动平均主要适用于趋势稳定,振幅正常的品种。对于无趋势或短期振幅巨大的一般用摆动指数去分析。

第二节 趋势顺应与滞后性

移动平均线实质上是一种追踪趋势的工具。他以跟踪趋势为己任!并不超前于市场。所以其用处主要在于跟踪趋势的延续,对于识别旧趋势的终结或新趋势的萌生也有一定作用,对于无趋势状态束手无策。

由于移动平均线的滞后性我们会发现,对于上行趋势,大部分时间位于价格之下,而对于下行趋势,大部分时间位于价格之上。

平均哪种价格:一般认为,收市价是每个交易日最重要的价格。因此一般均使用收市价作为移动平均线的价格基础。

怎样平均:

1、简单移动平均值:即算术平均值,是目前市场通用的。

2、线性加权移动平均值:即根据日期远近按比例赋予不同的权重。

3、指数加权移动平均值:是加权方法的一种,更为复杂的指数算法,实际上并不见得特别适用

第三节 使用方法的讨论

一、单独采用一条移动平均线

分析者最常用的是简单移动平均线。在分析上以一条移动平均线作为主要信号。具体选择则根据实际情况验证,周期太短容易发生错误信号,周期太长则无法给实际交易提供帮助。

二、长期移动平均线和短期移动平均线

通常,当价格处于横向延伸时,短期均线效果较好。因为这类环境下,价格无趋势可寻,短期均线可以敏感感应价格波动。

一旦趋势形成,则长期均线更为有力,这主要是因为较不敏感的均线跟踪趋势时离价格较远,在临时调整时不会产生错误的卖出信号。

再进一步,趋势反转时,由于长期均线反应迟钝,不能及时反应出来,短期均线反而较为适用。

于是我们发现,单独采用一条均线有缺陷,也许适用两条更好。

三、关于一条移动平均线的过滤器

为减少采用一条平均线时出现的拉锯现象,分析者在均线上加了过滤器,具体有以下几种方法。

1、当天全部价格范围清晰的站在均线的一侧

2、收市价格穿越均线幅度必须达到一定要求

3、以其余图标突破为佐证

4、时间过滤,如3天原则

5、百分比

6、以每日最高价和最低价做同样平均作为价格带

四、采取两条移动平均线

前文所述,采用一条均线有其独到之处,有些时候长期均线更有用,有些时候短期均线更有用。为避免单一均线的拉锯现象,从而引入各种过滤器。为了提高均线的效果,许多分析者选择两条或者更多均线组合作为参照。

当采用两条均线时,长期用来识别趋势,短期用来择时。两天均线与价格相互作用,共同产生趋势信号。

怎样利用两条均线产生信号

1、双线相交法:短期均线上川长期均线为金叉,买入信号;反之为死叉,卖出信号

2、区间中性法:均线区间不交易,仅价格同时穿越两条均线之后才构成买入或卖出信号

五、三条均线相结合或曰三重交叉法

既然两条均线似乎比一条均线好,那么三条均线就应该好于两条均线。(理论上来说,多的总比少的好,但是实际上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过多的东西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反而会扰乱思维,如在股市中如果能同时观察更多的股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贪多的结果是每个都看不好)

怎样利用5-10-20天均线

首先明确短期均线跟踪趋势时更贴近价格,所以上升趋势中,应该短期均线依次位于相对长期均线之上,下降趋势中,则短期均线依次位于相对长期均线之下。

在上升趋势调整中或下降趋势末期,5天均线上穿10天、20天均线为买入预警信号,10天均线上穿20天均线则预警信号确认,为买入信号

在上升趋势转为下降趋势时,首先5天均线下穿10天、20天均线为卖出预警信号,10天均线下穿20天均线则预警信号确认,为卖出信号

还有一个均线黏着的情况,往往顺着原有趋势伸展:对于上升趋势的回调阶段,是买入信号,对于下跌趋势中的反弹阶段,均线黏着是卖出信号。再进一步,突破黏着均线时买入信号,跌穿黏着均线时卖出信号,后期走势一般都很强烈。

六、最佳移动平均线组合

美林公司研究部门的结果

1、期货价格不是完全随机变化,这些趋势顺应技术产生了显著的利润,技术分析是有效的。

2、没有哪种均线在所有市场都表现最佳

3、较长期均线胜过短期均线。所谓长短分水岭是40天值附近,60-70天周期优越性稳定。

4、简单移动平均值方法胜过加权平均值法。指数加权效果最差。

双均线同三均线法

在确认简单平均值法和较长期均线最出色后,他们继续研究并只使用简单平均法。得出双移动平均线好于三均线法。那么归纳以下,移动平均线最好的办法可能是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通过优化,选出它的双简单移动平均线的最佳组合。

优化过程中碰上的难处

1、每当市场变化就产生新的数据,优选结果就可能改变,虽然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当并不能代表未来。

2、虽然电脑程序可以简化优化过程,但是如何确定调整优化的时间间隔,也是问题,频繁程度不够会会导致优选参数过时,过于频繁则稳定性太差。

3、优化过程不过是把参数调整一下以适应过去的价格资料,那么这等于是自我验证,并不能作为预测的确切依据。

七、移动平均线的位置

移动平均线推后

一般把最近的移动均值描画在最近一天的位置上。

也有人把最近的移动均值描画在最近一天一定天数以后的位置上,称之为让移动均线领先于价格变化。这种均线距离价格更远,滞后更长时间,因而伪信号更少。

但是均线本身具有滞后性,如此方法之后均线系统更加滞后,对于短期走势几乎指导意义,而其最大的长处即去除伪信号可以用长期均线代替。

移动平均线取中

所谓取中就是把每个移动平均值都画在它所覆盖的时间区中的中点上。如10天均线前移5天,20天均线前移10天。也就是说取中后其买卖信号在周期的中点,也就是发出买卖信号点距离当日已经过去周期的一般。取中后的信号过于滞后,一般只用于周期分析中,以分析各种潜伏的市场周期。

八、移动平均线与周期现象关系密切

市场运动中,时间周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某市场的主流周期与这个市场最恰当的移动均线之间颇有关联。换句话说,我们应按照市场的主流周期,来相应的调整移动均线的天数。

举例来说,市场上常用的是510203060120250日均线,其中5日对应1周,20日对应1个月,60日对应一个季度,120日对应半年,250日对应年。而10日线是周线和月线的调整线,30日是月线和季线的调整线,以倍数因子调整。

九、移动平均线适用于任何时间尺度

移动平均线方法主要应用于日线图。不过它同样可以用在更长的趋势分析或更短期的研究中。

十、关于移动平均线的一些争论

移动平均线的信号指示我们顺着趋势的方向交易,这点正符合期货交易中最源远流长的一些成功要诀。这种方法“让利润充分增长,把亏损限于小额”

正因为移动均线本质上是追随趋势的,所以当市场处于良好的趋势阶段,其效果最佳。而当市场忽上忽下,进入横向衍生后,则表现很糟。而后者所占的时间是很多的。

事实上,移动均线法在相当时间内不能发挥所长,所以我们不能过分依赖均线技术,我们反复强调,技术型交易商必须掌握一整套技术工具。在市场趋势良好时期,移动均线无懈可击,那就不妨打开自动交易系统,自己去钓鱼。在市场处于其余场合时,采用非趋势顺应系统,比如超卖超买摆动指数,更合适。

十一、移动平均线法应用于其他技术资料

实际上,我们可以把移动平均线用于各种技术数据或指标。如交易量,持仓兴趣等。

第四节 应用归纳

1、移动平均线是一种追踪趋势的工具,其用处主要在于跟踪趋势的延续。

2、其周期以周为基础倍数放大;其价格以收盘价为基础算术平均最为有效。

3、对于上行趋势,大部分时间位于价格之下,而对于下行趋势,大部分时间位于价格之上。

4、对于上升趋势,大部分时间短期均线位于长期均线之上,对于下跌趋势,大部分时间短期均线位于长期均线之下。

5、对于上升趋势,k线或者短期均线距离中长期均线应保持相对距离,如果加速偏离,是卖出信号;如果距离收窄,甚至收窄至中长期均线,是买入信号。

6、对于下跌趋势,k线或者短期均线距离中长期均线应保持相对距离,如果加速偏离,是买入信号;如果距离收窄,甚至收窄至中长期均线,是卖出信号。

7、均线粘着意味着修整即将结束,将顺应原趋势继续伸展。

8、短期均线上穿长期均线为买入信号,即金叉;反之为卖出信号,即死叉;单个金叉和死叉的意义并没有太多意义,需要多金叉或多死叉共振。

9、在无趋势状态下,可以利用均线构筑交易中枢,股价上偏离卖出,下偏离则买入。

10、移动平均线从下降逐渐走平且略向上方抬头,而股价从移动平均线下方向上方突破,为买进信号。

11、移动平均线从上升逐渐走平,而股价从移动平均线上方向下跌破移动平均线时说明卖压渐重,应卖出所持股票。

12、移动平均线的最大作用在于跟踪趋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