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斋:广州市最后一座四合院

(2014-04-27 08:19:22)
标签:

文化

北斋
浏览量:409广东文化网 时间: 2011-12-05来源: 金羊网

http://www.gdwh.com.cn/uploadfile/lnwh/uploadfile/201112/20111205033524803.jpg

北斋是1946年抗战胜利后兴建的中大教师宿舍,每户约40平方米,为两房一厅格局。设计者是刘英智(后为华工教授)。在油画《俯瞰北斋》看到北斋的中央庭院种满了古树名木,枯藤劲草攀墙而上,青石板路,小径通幽,连接着一家一户。

根据省重点工程规划,广州市的最后一座四合院———北斋于2005年7月20日前全部拆除,以新建中山图书馆新馆书库。这里曾经住过很多历史名人,如商承祚、欧阳山、胡根天、丁纪龄、罗明燏等。

在广东省博物馆背后的一条小巷里的北斋,外围是一道方形围墙,墙上粉饰斑驳,大门朝西,门楣木匾上清晰可见“北斋”二字,据说是1946年北斋重建后,其中一位住户———商承祚先生的墨宝。

进入北斋中央庭院,青石板铺路,小径通幽,古树名木遍布。走道连接着一户户住家,每户约40平方米,为两房一厅格局。当年北斋的名人住户早已搬离,新住户依然保持着老习惯———共用公厕和厨房。今年70多岁的胡伯告诉记者:每天早晨,家家都要去公厕倒“夜壶”。这是广州旧式市井生活的绝版画面。

住户罗女士向记者出示了父亲罗镇邦当年送别北斋旧邻的一首诗《北斋宴别·五八年旧历腊月》:“黯黯寒云惨不春,北斋饯别旧同人。明朝便是关山隔,我入潇湘君向秦。”她说,这也是她告别北斋的心情。

建国初期“海归”学者之家

北斋的“全盛”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最多曾经居住了26户来自广州地区各高校的著名文人、科学家、艺术家,其中有人们熟悉的中国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中山大学教授商承祚;著名作家欧阳山;著名老画家胡根天。;著名雕塑家丁纪龄;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著名桥梁专家罗明燏等等,其中大部分人都在北斋住了20年以上。

著名文艺理论家易准是其中的老住户之一,由于年事已高,他请女儿易小淬介绍了北斋当年的一些情况。从1963年至1983年,他们一家整整在北斋度过了20个春秋。易女士说:“北斋当年简直就是海归学者之家。”原来,北斋自1946年重新修葺后,就主要作为中山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宿舍。他们绝大多数是当年从海外归来报效祖国的高级人才,很多人都是一回国就拖家带口直接住进了中大。当时很多广州人都很敬佩这些知识分子,北斋从此就成为了公认的“鸿儒”聚居地,路过者也景仰三分。

尽管当时北斋住户不少,但邻居之间多年都是和和气气,相互关照,很多人日后宁愿放弃舒适的大房子,也选择继续住北斋。易女士记得,印象最深刻的是住在24号的曾省教授,当年他是中山医科大学的外语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后来学校特地为他提供了一套舒适的大房子,但他舍不得离开北斋,在这里住了50多年直至终老,是北斋居住时间最长的住户。

书香门第往事难以忘怀

中山大学中文系的罗斯宁教授和她的姐姐,是在北斋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的姊妹花。当年她们的父亲———华南理工大学著名教授罗镇邦先生,被调去湖南省支援工业建设。尽管缺少父亲的亲自教导和指点,但北斋的父辈邻居却对她们一路扶持、帮助她们健康成长。当时与姐妹俩接触最多的是著名雕刻家丁纪龄先生和易准先生。

据罗家姐姐回忆,当年丁先生进行雕塑创作时,她经常好奇地站在旁边看,久而久之,她在丁先生的影响下也跟着学起了石膏雕塑,丁先生则非常耐心地加以指点。多年以后,她果然从事了雕塑工作,并以精湛的技艺赢得业界认可。而妹妹罗斯宁从小就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在易准先生的辅导下,她小小年纪就已写得一手好文章,经常送去给易先生,请先生加以指导、润色,然后推荐发表。谈起这位启蒙恩师,如今已成为中文系教授的罗斯宁依然非常感激。

在北斋居住过的名人后人,深受浓郁文化学术氛围影响,日后绝大部分人成了博士、教授。尽管他们如今已搬离了北斋,但北斋却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启蒙地。

海珠桥设计灵感源于北斋

据另一位曾住过北斋的名人之后崔先生透露,如今广州的海珠桥灵感也是来源于北斋的点滴生活。桥的设计者是当年北斋4号住户,原华南理工大学校长、著名桥梁专家罗明燏。至今仍很少人知道,他的设计灵感是怎么来的。原来,当年国民党炸毁了旧海珠桥,重新设计桥梁的任务就落到了罗先生肩上。鉴于当时国内的复杂情况,罗先生一心想设计一座更为牢固的海珠桥,以防再遭战乱破坏,但他寻思很久,依然想不出一个很好的方案。

某天,罗先生在北斋中庭散步思考,此时北斋小孩正在玩耍“骑马斗牛牛”的游戏,这给了他灵感———两个大孩子各背一个小孩子对立稳站,被背的两小孩俯低身体、头对着头,尽管双方都使出最大的劲想把对手击垮,但两边的力量始终平衡不分高低。孩子们的游戏造型启发了罗教授的设计,他从中得出结论,新海珠桥的桥墩必须要非常重大,桥身再配合设计为半拱形,这样既牢固又受力,外观也有独创之处。就这样,设计概念来源于北斋点滴生活的新海珠桥,如今成了广州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