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设计《小图形大智慧》
(2014-02-25 11:57:40)分类: 活动设计 |
中班科学领域—排序《小图形大智慧》
蔺慧敏
教材分析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培养4—5岁幼儿发现事物简单的排列规律(序列、模式)是我们的教育任务。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按一定规律排序的,如美丽的项链,好看的花边,幼儿园的栏杆……很容易引起幼儿的关注,从而引发他们对排序规律的兴趣。如何强化幼儿对排序规律的认识,构建对序列、模式的认知经验?我设计了中班科学活动《小图形大智慧》,让幼儿扮作图形宝宝,选择他们熟悉的各色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参与“小图形大智慧”的游戏,利用“图形魔盒”,将多种排序规律展现出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发现图形的多种排序规律。幼儿在一次次说出图形排列的同时从语言的节奏中体验排序规律,在一个个排序游戏之中巩固对排序规律的认识。
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活动形式以游戏贯穿始终,在以往的数学活动中幼儿参与教学活动的形式往往是“坐”,本教育活动突破了“坐”的形式,以“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纲要》中“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的要求。幼儿通过图形宝宝依照模版排序,到找出模版排序规律填补排序空缺,最后把图形按规律排列在有标记的底板上……在孩子们体验游戏成功的快乐时,引出一个个图形小人并学做动作,感受动作的排序规律,将排序迁移到身边的事物。活动从多维的图形引入多元的生活,引发了幼儿继续发现事物规律的兴趣。
学情分析
排序是指将两个以上物体,按某种特征上的差异或一定的规律排列,是两个物体连续的比较。中班的孩子在操作摆弄物品时,已逐渐认识了一些事物的属性,如:大小、长短、颜色、形状等,能了解不同物体的属性、发现其明显的差异性,也能感受到有关规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排序活动,可以促进幼儿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2学会用图形和身体动作进行规律排序。
3积极参与排序游戏,体验合作、成功的快乐。
【设计意图】中班幼儿对逻辑关系排序还处于模糊状态,排序活动《小图形大智慧》重点目标是让幼儿发现图形和身体动作的排序规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方法提高幼儿判断、推理及逻辑思考能力,为幼儿建立数学概念做好准备。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教师通过游戏帮助幼儿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是激励幼儿乐于学习,培养其学习兴趣的重要方式。
活动重难点
重点:寻找排序规律,学习按规律排序。
难点:理解排序中“组”的概念,知道有规律的排序就是一组的不断重复。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个画有图形宝宝的图形标志(红黄两色三角形、正方形若干)。
2图形魔盒一个、内附图形排序卡、彩色图形若干、磁铁板、小磁铁若干。
3音乐;场地上贴红、黄、白三色直线各一条,前端贴有“小星星”图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引出活动,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1幼儿胸前贴有彩色图形,来到活动区域,了解自己和伙伴各是什么图形。
师:我们都是图形宝宝,你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图形宝宝?
(红色正方形、黄色三角形、黄色的正方形、红色三角形)
2图形宝宝分色站队。
师:在我们教室的地上有两条线,请图形宝宝找到和自己图形颜色一样的线条站好。(对孩子的快速行动给予夸奖)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请幼儿扮演了形状颜色不同的图形,在观察后引导幼儿按颜色进行分类,为之后的游戏做好了必要准备。
二、基本部分
(一)和图形魔盒做游戏。观察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学习按规律排序。
1出示图形魔盒,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我带来了一只神奇的魔盒,魔盒上有许多图形,每种图形里都藏着秘密,我们一起来看看。
【设计意图】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班幼儿尤其如此。小小的魔盒里会藏有什么秘密呢?魔盒勾起了幼儿的探究欲望,使后面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
2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秘密。
(1)观察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排序规律。
师:小图形大智慧,我们一起做游戏。现在我们看看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小房子里藏着什么秘密?
☆ ▲■▲■▲■ |
师:这两个图形是怎样排的?
引导幼儿进行表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是一“组”,下面又是同样的一组,一组一组不断重复,就排出了有规律的队伍。
【设计意图】让幼儿通过观察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排序规律,了解同色不同形两个图形按形状的规律排序,同时启发幼儿用语言表述自己观察后的结果,正是符合《纲要》中科学教育的要求:“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2)引导幼儿按图形规律排序。
教师:我们图形宝宝从“小星星”开始,也按照两种图形一组的规律在线上排一排。先商量一下哪个图形在前,哪个在后,然后开始排。(提醒幼儿注意以小星星为起点开始排。)
(3)进行检查纠错,引导幼儿说出正确的排序方法。
师:黄色的图形宝宝一起看看红色图形宝宝排得对不对,说说他们是怎样排的。(三角形、正方形、三角形、正方形……)
教师:红色图形宝宝再看看黄色图形宝宝是怎样排的。
教师小结:我们都是两个图形一组,不断重复,就排出了有规律的队伍。
(4)男女孩子分组。
教师:请女孩子坐在红线后面的椅子上,男孩子坐在黄线后面的椅子上。
【设计意图】魔盒中的秘密呈现了一种排序规律,教师运用最简单的规律,重点解决“组”的概念。幼儿尝试模仿模板将图形宝宝进行排序,教师利用幼儿纠错的过程,很自然地让幼儿在语言的节奏中继续体验排序规律,理解“组”的概念。之后的男女分组,让幼儿可以坐下来休息,同时又为后面的游戏做好了准备。
3圆形的秘密。
(1)观察圆形的排序规律。
师:小图形大智慧,圆形的
☆ ●▲▲●▲▲ |
展示图形排序卡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排列的?它们的排列规律是什么?
师:前面图形排队时,一组有两个图形,现在一组有几个图形?
师:这些图形除了形状有规律的排序,你们还发现什么也有规律地排序?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圆形和三角形的排序规律,让幼儿了解三个图形为一组,不同色不同形的规律排序
(2)按规律完成之后的排序,请幼儿选择合适的图形按规律将排序卡贴满。
(3)小结并揭示另一规律:
师:这些图形是三个一组排列,我们发现它们按照形状的规律排,颜色的规律排,还有别的规律吗?教师边指图形边说:大的、小的、小的……原来它们还是按照大小规律排的。
【设计意图】规律发生了变化,但孩子们很容易就发现了三个一组,感觉到组的大小是可以扩展的,同时还发觉图形可按颜色、形状的规律来排;在引导幼儿补充模版的过程种巩固了幼儿对这组规律的认识。而一个“还有别的规律吗?”的提问又引发了幼儿的再次思考,幼儿在教师用语言表述的过程中,马上发现了新的规律,这有意无意地给幼儿透露了一个信息,排序的规律可以是多维的,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4长方形的秘密。
(1)观察图形的排序规律。
教师:小图形大智慧,长方形的秘密是什么?
☆
●●■■●●■ |
师:图形排列规律是什么?还缺了什么图形?谁来填上合适的图形?
【设计意图】找到图形的排序规律,补充缺少的图形,完成排序。
(2)幼儿再次做图形排序。(提供空白排序底板)
师:我们也试着四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的排一排,大家要把身上的图形标志拿下来,等商量好怎样排后,再把图形贴在前面的底板上。
幼儿先协商,再开始排,教师给予适当的协助。
(3)检查、纠错并小结。
互相检查,师幼共同说出幼儿是怎样排的,进行检查纠错。
师:图形排队时可以两个一组,也可以是三个图形或三个以上的图形一组,反复排列,我们就可以排出各种有规律的队伍。
【设计意图】幼儿在一次次游戏中学习了发现规律的方法,因此幼儿很快发现四个图形一组的规律。此处,教师加大了难度,把空缺留在两组之间,幼儿借助语言的提示,很顺利就补充完整了。教师适时地提供了空白排序底板,引导幼儿将身上的图形取下,并协商在底板上完成四个图形一组的规律排序。幼儿通过实践,在探索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
三、结束部分
出示图形《动作宝宝》奖励幼儿,进行动作排序。
1请幼儿逐一摸出图形动作宝宝,观察并学做动作。
师:这是一个会做动作的图形宝宝,大家一起学学它的动作。
2排列图形动作卡片,师幼一同看图卡做动作。
师:四个图形宝宝有四个动作,我们把四个动作连起来,两拍做一个动作,反复做两遍。(教师较慢地喊节奏口令,幼儿一同看图卡做动作。)
3按节拍看图卡跟着音乐动一动,感受一组动作的排序。
师:真有趣,一组动作反复做,就象做韵律操一样!让我们把刚才做的有规律的动作,去表演给其他小朋友看。
【设计意图】幼儿在探索中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模仿图形动作宝宝做动作的过程中,又感受到体操、舞蹈中动作的规律,更好地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去探索多种事物排列规律的兴趣。幼儿在“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这些方法成为幼儿的思想工具,不仅帮助幼儿学习,还可以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4活动延伸:
(1)为幼儿准备一张《我发现的排序规律》调查表,和爸爸妈妈一起好好找找,把发现记录下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东西也是按照规律排的,都有什么呢?
(2)利用谈话活动进行交流,巩固幼儿对按规律排序的认识。
【设计意图】《纲要》中的科学领域目标提出了“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幼儿提供调查表,使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继续发现周围事物的规律,激发幼儿不断地探索,在活动延续的过程中,让幼儿用多种方式表达交流,更培养了幼儿不断探索的学习品质。
教学反思
幼儿园活动的整体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是不断更新的过程,是幼儿、教师、环境三者相互融合,教与学充满智慧的行动过程,更是师幼共同成长的历程。以下是在设计实施“小图形、大智慧”中班排序活动过程中的体会:
一、活动内容层层递进,注重适当的挑战性。
幼儿在生活中有一定的排序经验,在内容设计中选择怎样的规律排序,以怎样的方式出示就必须考虑到数学知识系统性的特点和幼儿的已有经验及最近发展区,选择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内容。
活动内容安排时,第一组展示了简单规律的排序,幼儿很快找出了两个图形间隔排序的规律,理解“组” 的概念,紧接着就给出孩子第一个挑战:引导他们每组共同商讨,以图形宝宝的角色进行模拟排序,使孩子在自己的操作中体验排序规律。第二个挑战是:出示三个图形一组的规律排序,在幼儿找出排序规律后,请大家继续完成后面的排序。第三个挑战再次加大难度,呈现四个一组但两组之间有空缺的不完整排序,引导幼儿根据排序的规律,补充空缺的图形。幼儿很快发现了排序规律,在边看边说出图形排列的语言节奏提示中,很顺利地将排序补充完整。此时,及时地提供空白排序底板、引导幼儿将身上的图形取下,小组协商后在底板上完成四个图形一组的规律排序。一系列活动内容的不断深入,促使幼儿积极地解决问题,在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下,在实践与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中,通过探索、实践,发现规律、认识规律,从而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究方法。
二、活动流程贯穿游戏,始终体现灵动。
“幼儿园的活动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更决定了活动以游戏贯穿始终。设计中,巧妙地运用“图形魔盒”勾起每个幼儿的探究欲望,使活动成为快乐的事,使活动充满神秘感,活动流程更为自由灵动。
活动从一个小小的“图形魔盒”引出,将图形的秘密逐一展示到幼儿面前——彩色图形排着有趣的队伍来了。教师巧妙地运用两个一组同色不同形的简单规律排序,解决了排序中“组”的概念,再在操作游戏和探究活动中,帮助幼儿发现三个一组、四个一组的排序规律,感觉到“组”的大小是可以扩展的。幼儿通过自身作为图形宝宝依照模版排序,到找出模版排序规律、填补排序空缺,最后把图形按规律排列在有标记的底板上这一系列的动作,理解了排序规律,形成了排序中“组”的概念。教师一个有意识的提问:“还有别的规律吗?”引发了幼儿的再次思考。教师语言的提示促使幼儿很快发现了其它维度的排序规律,原来图形可以按颜色、形状、大小等不同特征来排序。这潜移默化地给幼儿透露了一个信息:排序的规律是多维的,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规律排序。
在孩子们体验游戏成功快乐时,最后再引出一个个图形小人,大家一同学习图形小人的动作,在反复学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动作的排序规律,从而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又迁移到我们身边的事物中,从多维的图形引入多元的生活,把数学与简单的生活联系在了一起,引发了幼儿继续发现周边事物的兴趣。
这既巩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发展了幼儿运用意识和解惑能力,从而初步的体会数学的重要价值。活动中图形排序贯穿始终,“小图形大智慧”激励着幼儿积极的参与,在游戏、探索、实践中学习;教师则做到最小的干预,最多的观察,最恰当的引导,通过有趣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使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充满灵动与快乐。
三、活动评价注重总结,促进幼儿学习。
“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让评价活动成为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评价过程成为与学习环境融为一体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活动中,每个环节都少不了评价,幼儿多次进行不同规律的排序练习后,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评价转变为幼儿自我评价。幼儿互相检查,师幼共同说出排序方法,共同进行检查纠错。最终在提升幼儿经验之后进行总结:“图形排队时可以两个一组,也可以是三个图形或三个以上的图形一组,这样反复排列我们就可以排出各种有规律的队伍。”通过幼儿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自我纠错、互相纠错,进行了再次的学习。在对一次次的探究结果进行总结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正确的数学概念,同时他们进一步体验到探究和成功的快乐,激起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形成探究的意识。
见证教学活动后也留下一遗憾:活动中我能以游戏贯穿始终,各环节层层递进,但在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满足幼儿经验水平的教育要求上还稍显欠缺。我将在实践中注重幼儿的不同需要,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唤醒隐藏在幼儿内心深处的力量,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关注幼儿、关注细节,把握幼儿的特点,动态建构课程,给予幼儿适时的引导和干预,让教育无痕,使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