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
(2014-03-16 17:40:45)
第一节
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念
(一)定义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广义)
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
(二)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
一是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二是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三是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四是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向稳定演变。
二、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
1.连续性: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存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如坐→站→走
2.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二)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
1.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2.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例如,儿童在一岁前和青春的心理发展最快。
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儿童掌握语言的速度是神速的,而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却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育。
(四)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但在发展速度、发展的优势领域和发展的最终水平上,每一个儿童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了个别差异性。
三、发展的关键期
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一般认为有四个领域的研究可以证实关键期的存在:鸟类的印刻、恒河猴的社会性发展、人类语言的习得以及哺乳动物的双眼视觉。
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
0-2岁
亲子依恋关键期
1-3岁
口语学习关键期
4-5岁
书面语学习关键期
0-4岁
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
5岁左右
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
10岁以前
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
5岁以前
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
10岁以前
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
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狼孩卡玛拉由于从小就离开人类社会,在狼群中生活了8年,深深打上了狼性的烙印,后来虽然回到人间并经过教育与训练,但到17岁时她的智力才达到3岁儿童的水平,仅知道一些简单的数字概念,学会50个词汇,能讲简单的话。
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
四、发展的年龄阶段与年龄特征
(一)心理年龄特征
个体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具有普遍性)、本质的(表示具有一定的性质)、典型的(具有代表性)心理特征。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意味着每个年龄都有相应的年龄特征。
(二)儿童发展的年龄阶段
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往往以年龄来标志,所以又称做“年龄阶段”。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心理学研究资料,参照现行教育的学制,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以下各阶段:
(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
(2)婴儿期(1个月~1岁);
(3)幼儿早期(1~3岁);
(4)幼儿期(学龄前期)(3~6岁);
(5)童年期(学龄初期)(6~11、12岁);
(6)少年期(学龄中期)(11、12岁~14、15岁);
(7)青年期(学龄晚期)(14、15岁~17岁)。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
(三)年龄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
心理发展的水平同年龄之间有大致对应的关系。
心理的发展有一个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
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出现本阶段所特有的典型特征,这些特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心理发展与年龄的关系不是因与果的关系。
在一定的条件下,发展的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相对稳定性;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等环境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成熟期前倾”就典型地反映了由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导致青少年生理发育的普遍提前,与此相应的心理年龄特征也提早出现。
(四)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1.稳定性表现在:
(1)心理发展有固定的阶段顺序和变化的速度;
(2)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具有诸多的共同性。例如,婴儿初期言语的发生发展、动作发展和程序、思维发展的阶段顺序等都遵循共同的规律。
2.可变性主要表现在:
心理发展的速度可因社会、教育、生活条件的改变而有所变化。例如,有人运用智力测验法测定,1972年儿童的平均水平比1960年普遍提高智龄6个月左右。良好的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能促进心理的发展,不良的教育则会束缚心理的发展。
(五)年龄特征对于教育工作的启示
1.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教学内容
2.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选择教学方法
3.注意儿童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五、影响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问题:天生的聋子能不能欣赏音乐?
天生的瞎子能不能欣赏美术?
实例:高斯9岁能解决数列求和问题;
莫扎克3岁弹钢琴,6岁指挥乐队;
维纳发明了控制论,14岁大学毕业。
(一)
遗传决定论
观点: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完全由遗传决定。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吨教育”
英国遗传学家高尔顿(F.Galton)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在随后进行的对名人的孩子与教皇的养子进行比较调查还发现,教皇养子成名的比率不如名人之子多,高尔顿认为教皇养子的环境条件与名人之子相仿,因而名人之子成名更多的原因在于遗传而不是环境。
辩证的观点: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并奠定了个体心理发展差异的先天基础,规定了发展的高低限度,但它不能限定发展的过程以及所达到的程度。
(二)
环境决定论
观点:认为儿童的发展完全由环境决定。
代表人物:洛克、华生
华生:“
如果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采用特殊的方法任意的加以改变,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