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陵怀古
(2025-10-18 15:46:54)
标签:
历史情感文化 |
分类: 杂文·新史记.短篇小说 |
2025年九月下旬,自广东一路向北,实现了多年来江西金秋游的梦想。
到南城后,天气转热,不适合户外徒步爬山,余下的江西金秋游攻略全部放弃。而此前几天之所以凉快,是因为有两次强台风。近几年的天气太反常,千年以来的江南现在连梅雨都没有,江南的雨季和雨线移到了华北一线。所以,长江中下游这几年不但热,而且热得时间长,还年年有旱季。看来,春雨绵绵和秋凉如水的江南一去不复返,这真是人类的大悲哀。
除了天气太热,还有,就是一路从南到北,天天徒步登山,太密集,造成审美疲劳,再好的自然风光,再厚重的历史人文,也提不起兴趣。是故,决定此次江西金秋游结束,先在南昌休息两天,再去钟陵。2025年九月二十五日夜到南昌,二十六日晚到古城钟陵。
第二天,也就是2025年九月二十七日,上午九点左右,吃了早餐,坐着无聊。
突然,想到了外婆。外婆毕业于中正大学,南昌进贤名人徐梗生的胞妹,是最小的妹妹,徐家称九妹。徐梗生是桂系幕后军师,被李宗仁所器重。李宗仁的夫人郭德洁与徐梗生的夫人赵湘琴既是同学,又是闺蜜。可见,李宗仁对徐梗生之信任,二十余年来桂系老大李宗仁的军国大事都问计于徐梗生。徐梗生在桂系相当于诸葛亮在蜀国。不同的是,诸葛亮有实权,徐梗生居于幕后。徐梗生先后担任广西革命同志会秘书部副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司令部参议以及广西建设研究会秘书室主任。抗战爆发后,李宗仁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他随至徐州,任五战区司令部长官参议。数月后,李兼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他任秘书。后被李宗仁荐他任经济部秘书。他利用经济部档案,撰《中外合办煤矿业史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抗战胜利后,任资源委员会专门委员。1949年1月,李宗仁代行国民党政府总统职务,他被委任为总统府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与夫人赵湘琴女士寄居香港,在大学任教。1965年,李宗仁归国,他来京参加李宗仁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欢叙回归祖国之情,出席国庆观礼。次年7月返港后不久,徐梗生因病去世。徐梗生在港笔名徐亮之,海外文学大家。
新中国成立前,徐梗生见国民党大势已去,到香港定居,是程思远的隔壁邻居。程思远是桂系老二白崇禧的秘书,徐梗生与程思远二人不但没有矛盾,而且还互视为知己。徐梗生到香港后,决定全家从南昌进贤迁到香港。可惜的是,徐梗生的母亲徐老太太看不清形势,不但不去香港,还大量购进田产地产房产。解放后,徐家可想而知,逃的逃,亡的亡,只留下徐梗生最小的妹妹徐孟祥,我外婆。外婆中正大学毕业后,不计名利,一生从事中小学教育。徐孟祥的先生于文辉也一生从事教育,解放前任职于进贤县教育科长(相当于新中国教育局长)。解放后,徐孟祥把徐家所有的田产地产房产都捐给了新政府,得到了“进步土绅”的奖状(或者说是证书),新中国后继续从事于基层教育。
六十年代中期,徐孟祥受批斗,自从事了一辈子教育的县小调到了郊区五里小学。没多久,这样一位清白和为人民服务的中正大学才女,就由于身世,因不忍批斗,自我了断。
十多年前,我曾两次通过五里村吴家的前民兵连长找到外婆长眠地,追思和寻找外婆生前的蛛思马迹。但失望的是,没有人告诉我。不知情的不知道,知情的不说。
上午十点左右,搭的到了五里小学。看看五里小学再找五里吴家前民兵连长。奇怪的是,找不到前民兵连长的电话。十多年没打这电话,尝了几次备注,都没找到。没有办法,找到五里村委,求助于村委办工人员。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接待了我,说如果有电话,有名字,电脑一查就知道。经过聊天,后来才知道,原五里村变更成了两个村,一个五里村,一个北门村,北门村有个吴家。好心的小伙子开车把我送到北门村。北门村委的支书四十左右,听了我叙述,一头雾水,打电话叫来了吴家的现村长,并记下了外婆的名字。十多分钟后,一个六十左右的汉子光着脚来到了村委,他正在菜地忙着。他叫吴细民,是外婆的学生,当时就读五里小学二、三年纪,说现吴家村民小组知道外婆的人只有两个人,他就是其中之一。
在村委聊了十多分钟,吴细民带我到他家,说,修了国道,吴家祖坟山被隔断,以前可走路去,现在要开车绕一大圈。随即,吴细民开他卖菜的三轮车带我去吴家祖坟山寺前一带。记得十多年前,这一带杂草丛生,很好找。可现在,成了竹园,不是本村人,根本无法寻找。还有,吴家所有的坟都改造了,圆塔形状,层层向上,一层比一层小。唯独外婆的长眠地没有变。不知何故,外婆的碑不翼而飞,这令我气愤不已,眼泪差点流出来了。我跪地九拜,说,外婆,我来看你了。心里却说,外婆,历史欠您一个公正待遇,历史毁了您啊!
边上,有一新坟,还不是圆塔,吴细民说,他就是你所说的前民兵连长。
我一惊,因此说,我拜一拜。
吴细民说,拜他干什么?
我说,他两次带路带我来这儿。
吴细民欲言又止,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回吴家时,吴细民热情邀请到他家吃中饭,说他妻子饭菜都做好了。盛情难却,买了两支毛铺酒。吃饭前,吴细民带我到村后一片竹林,说这就是当年的五里小学,地主家的房子,前后两进,前面教室,后面你外婆住。微风吹来,竹林摇摆,我似乎听到小朋友的读书声。我出生前,外婆就不在世上了,没想到的是,此时此刻我站在她当年教学生活之地,她一定想不到。我一时五味杂陈,咽喉一热,忍不住嗯咽,轻声叫着,外婆,历史欠您一个道歉。
吃饭喝酒时,我和吴细民互加了微信,保存了电话。我叫他吴大哥,叫他妻子大嫂。他说,他母亲经常递给他一篮菜,说,送给你老师吃。外婆对他也很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辅导。他很会读书,考上了共大。可惜的是,由于他家成分也不好,他虽考上了共大,却没资格去读。他家世代是菜农,他现在还在种菜,孩子们都在沿海发达地区打拼,生活富裕。
菜过三巡,酒过五味,吴大哥告诉了我一个惊人的消息,我一向感恩的吴家前民兵连长,其实是民兵排长,就是他举报了我外婆,组织批斗我外婆,并且污蔑校长,造成校长跳河自杀。而且,就是他组织抄家,从我外婆箱子里搜出一张毕业证,中正大学毕业证。由于这张毕业证,加剧了我外婆的批斗和磨难,因为那张毕业上有蒋光头的画像,在那年代百口莫辩。
知道这些细节后,我悲愤不已,心就像被什么东西刮了一样,又酸又痛。
离开钟陵第二天,回想多年来错把奸人当恩人,百感交集,写成一首不成格律的诗:
一路爬山还露营
千里奔波到钟陵
五里寻故人已去
吴家又识吴细民
寺上孤坟夏飞雪
半世学堂秋荒林
中正才女无痕迹
错把奸佞当恩情
外婆离开这个世界前半年左右,唯一联系的人是她的侄子,小哥徐毅生的儿子。她有一次曾经对侄子郑重地说,为了保全自己和全家,一定要做到三不。不写文章,不说时局,不交朋友。是啊,她和她的兄弟姐妹就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太出色,写文章,说时局,交朋友,后半生一个个命运悲惨,无论怎么说,这都是她一生的人生经验,保全家人的人生经验。
现在,我,她的外孙,又在写文章、说时局、交朋友,泉下的她得知,有何感想?
2025年10月18日于东莞

加载中…